haihaidong
2023-02-09
分析全面中肯
[爱你]
[强]
[比心]
[爱心]
[看涨]
[梭哈]
做多A股,迷雾重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1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622720398,"tweetId":"622720398","gmtCreate":1675897107014,"gmtModify":1675897109223,"author":{"id":3581646110825350,"idStr":"3581646110825350","authorId":3581646110825350,"authorIdStr":"3581646110825350","name":"haihaidong","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d39e839ab1c6be445345eaa8b4a8ba03","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2,"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5,"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p>分析全面中肯<span>[爱你] </span><span>[强] </span><span>[比心] </span><span>[爱心] </span><span>[看涨] </span><span>[梭哈] </span></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分析全面中肯<span>[爱你] </span><span>[强] </span><span>[比心] </span><span>[爱心] </span><span>[看涨] </span><span>[梭哈] </span></p></body></html>","text":"分析全面中肯[爱你] [强] [比心] [爱心] [看涨] [梭哈]","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22720398","repostId":1105557454,"repostType":2,"repost":{"id":"1105557454","pubTimestamp":1675850453,"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05557454?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3-02-08 18:00","market":"sh","language":"zh","title":"做多A股,迷雾重重","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05557454","media":"读数一帜","summary":"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期待,叠加A股和港股被低估的价格,成为海外资金持续流入中国股市的主要驱动力兔年春节前后,外资大量流向A股。截至2023年1月31日,北向资金1月的净买入金","content":"<html><head></head><body><blockquote>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期待,叠加A股和港股被低估的价格,成为海外资金持续流入中国股市的主要驱动力</blockquote><p>兔年春节前后,外资大量流向A股。</p><p>截至2023年1月31日,北向资金1月的净买入金额达到1413亿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897亿元。而在此前的港股市场,外资同样在悄悄买入。</p><p>一位外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称,<b>“从有陆港通以来,现在是中国股市相对优势最大的时候。”</b></p><p>在外资看来,中国资产是基于全球视野下的资产配置高性价比选择。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期待,叠加A股和港股当前的价格,一推一拉之间,成为此轮海外资金流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驱动力。</p><p>“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预计外资的配置需求还会增加。<b>中国经济周期的节奏跟西方主流国家不一致,外资从分散风险、中长期投资的角度都会有需求。</b>”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陈欣对《财经》记者表示。</p><p>特许另类投资分析师协会(CAIA)总裁William Kelly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投资中国,更多是看中中国市场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美国二次大战之后的婴儿潮,后来成了美国国内重要的消费主力。我们相信中国的消费群体力量也是中长期的。”</p><p>已经流入的外资用行动证明了对中国经济复苏的看好,而存量内资则是“乐观,但没有那么乐观”,无论从A股两市成交量还是指数涨幅来看都没那么积极,A股反弹在春节开市第一个交易日的高开后停歇,北上资金也在连续17个交易日净买入后转向。</p><p>经济复苏并非一蹴而就,内外资机构也在挖掘不一样的投资机会。“无论是不是投资所谓的核心资产,都要取决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经济是否回到正常上升轨道。”东吴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官陈李表示。</p><p><b>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全面注册制正式开启。</b>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历经四年多时间,中国资本市场从试点走向全面注册制。</p><p>证监会表示,试点注册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成功的,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给市场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向全市场推广水到渠成。</p><p><b>一致预期下,风险和机遇同样值得重视。</b>机构人士认为,从宏观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到海外通胀的持续性,以及地缘政治冲突,都需要进一步的跟踪和观察。</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a57a47f41740baa49858e860ff1a604\" tg-width=\"1080\" tg-height=\"1396\"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b>外资回流中国</b></p><p>“今年以来,我们在股市上买不到美的,买不到东方雨虹,就连洽洽食品也买不到了。像在经济复苏这种比较火的赛道上,虽有公司不错,但也没有选到估值合适的标的。”罗斯柴尔德资产管理公司(Edmond De Rothschild Asset Management)新兴市场投资经理包夏东对《财经》记者感叹道,“不是想买的外资太多,就是股票估值被市场炒得太高了。”</p><p>春江水暖鸭先知。GROW思睿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马晖洪与外资打交道20多年,从去年10月开始,他便频频感受到外资对中国市场迅速升温的热情。</p><p><b>春节前夕,在美国迈阿密的一场闭门论坛上,许多养老金机构投资者围着马晖洪打听中国市场的情况。</b>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听说中国放开疫情管控了,现在经济恢复得怎么样?”</p><p>“美国养老金机构今年的话题是:担心全球经济衰退。这时候他们对中国的表现是非常期待的。”在马晖洪看来,驱使外资买入中国资产的力量分为两部分:推力和拉力。</p><p><b>推力来自美国。</b>“他们看到美国高频经济数据越来越差,加息放缓、美元走弱,出于分散一部分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考虑,他们需要向新兴市场分散仓位”。</p><p><b>拉力来自中国。</b>“中国的种种表现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包括防疫措施优化的动作提前,对房地产的政策扶持、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等”。</p><p>马晖洪把近期的北上资金买入称为“回流”。“现在还没有回流到高峰时期,大钱还没有进来。”他向《财经》记者打了个比方,“外资买方里,十个人有两个是非常看好中国,已经加仓了。三个还在观望,他们要看到一季度的数据,看到企业盈利了、消费稳定了才会进来。另外五个,则要看一年以上。”</p><p>实际上在陆港通业务开展后,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最高的数据出现在2021年,当年全年净买入4322亿元。若以该金额作为对比,2023年1月的数据约占2021年全年数据的33%,接近于三分之一。</p><p><b>2023年元旦后,境外资金明显加大了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b>截至1月31日,北向资金在1月的净买入金额达到1413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897亿元。</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31ebb18ba7c5d331801d0970f3ceef43\" tg-width=\"832\" tg-height=\"376\"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北向资金的操作并不是孤立的。早在2022年四季度,内地资金就以陆港通中的港股通为渠道,南下中国香港抄底。2022年10月,南向资金净买入737.56亿港元;11月南向资金净买入501.59亿港元;12月南向资金净买入94.21亿港元。</p><p><b>值得一提的是,南下资金抄底之际,外资也在同时买入港股。对外资来说,港股类似于中国资产的“桥头堡”角色。</b></p><p>思睿集团当时的数据显示,尽管港股大幅回调,但香港最大的港股ETF盈富基金(2800.HK)的周度资金流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这只ETF的累计资金流入亦处于历史最高。</p><p>作为标杆性产品,透过盈富基金的数据变化可看到外资对港股的态度。“港股是外资观察中国资产的领先指标。短线买港股,中线看A股。因为港股估值比较低,弹性更大。”马晖洪解释道。</p><p>港股之后便是A股。就在南下抄底的内资在香港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外资的目光已经瞄向A股市场。</p><p>北向资金在2022年11月便开始净买入A股,一开始动作并不大。但是2023年元旦过后,北向资金再也没有犹豫,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净买入了1412.9亿元的A股。不过,同期A股的回报不如港股,上证指数在2023年1月仅上涨了6.33%,恒生指数涨幅超10%。</p><p><b>涨幅不同步,一定程度上与内资的态度有关。</b>北向资金“买买买”的时候,A股成交量并未有效放大。仅在春节长假恢复交易的首日成交额高于1万亿元,其余时间成交量一直保持在7000亿元左右。</p><p>至此,A股市场中的北向资金主导痕迹明显,不少投资人士开始揣摩外资持股的风格,并向其倾斜。</p><p>2022年12月疫情措施优化后,餐饮、旅游、食品、白酒等消费股备受市场热捧,人们认为这些行业困境反转,业绩存在改善空间。其中白酒是投资者们认为北向有可能抄底的方向,该行业成交量能容纳汹涌的北向资金,同时也是蓝筹股中涨幅较大的行业。Wind(万得)白酒指数去年12月涨幅为11.60%,今年1月涨幅为5.27%。</p><p><b>外资真的买入了这些股票吗?</b></p><p>一方面,从个股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买入前十的个股是:宁德时代、中国平安、贵州茅台、隆基绿能、招商银行、五粮液、比亚迪、中国中免、京东方A、紫金矿业。<b>大量北上资金沉淀在消费、新能源、金融的龙头公司中。</b></p><p>另一方面,《财经》记者通过外资持股市值与持股数量的环比变化发现,<b>近期外资增持力度最大的并不在消费等行业,而是集中在有色金属、电子、非银金融行业中。</b></p><p>Wind数据显示,申万一级行业中,2023年1月北向资金持股市值环比增长额居前的行业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非银金融、有色金属。</p><p>考虑到行业原先持股市值的基数和股价涨幅,持股市值并不能完整描述外资抄底的方向。例如北上资金重仓的食品饮料板块,虽然1月持股市值增加了371亿元,但原先基数就有3213亿元,实际上持股市值环比增长率仅有12%,这与白酒等行业指数的涨幅类似。</p><p>外资持股数量方面,持股增加10亿股以上的行业只剩下有色金属、电子、银行、非银金融四个行业。</p><p>综合持股市值与持股数量,外资在今年1月创造的1413亿元净买入,大部分都买在了有色金属、电子、非银金融身上。Wind有色金属指数1月涨幅为18%、电子指数涨幅11%、非银金融指数涨幅11%。</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4235a6c81afd15d48e3e2c57fc4f408\" tg-width=\"832\" tg-height=\"996\"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b>踏空的内资是纠结的,这一点从南向资金的动向可见一斑。</b>南向资金去年12月已经减少了净买入港股的势头,但是并未出现净卖出,也就是内资并没有卖出港股撤回境内。1月恰逢春节假期,南向资金的态度也并不明显。但是春节假期归来,南向资金开始明显净卖出港股,节后一周,其净卖出174.87亿港元。</p><p>2月1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全面注册制改革——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系列制度变革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以南向资金为代表的内资开始行动了,A股市场连续两日成交额超万亿元</p><p><b>中国经济复苏进行时</b></p><p><b>外资的持续流入,表面上看是基于“全球资产配置性价比”的考虑,核心原因在于看中了中国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b></p><p>“我们对中国市场有着长远的信心,投资中国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瑞银中国区总裁及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在近日表示。</p><p>“我接触的全球机构投资者大多数都是看至少3年-5年周期的投资机会,当然他们也需要择时,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William Kelly告诉《财经》记者。</p><p>这一时机出现在防疫措施调整和房地产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之后。“去年11月前后,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2023年的年度展望都相对谨慎,北上资金配置盘也出现了持续净流出。进入12月以后,防疫政策变化和房地产的帮扶措施,使得外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预期改善。”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对《财经》记者表示。</p><p>“过去两年外资减持中国权益资产的背景包括中国宏观经济下行、中美关系恶化、全球流动性紧缩以及中概股退市等事件逐步爆发。这一次外资的买入将是大的方向和趋势,这背后是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的逐步修复和企稳回升。”嘉实基金吴越对《财经》记者表示。</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0cd938c5776f5704c1a38903ed5e0c1\" tg-width=\"832\" tg-height=\"562\"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中国经济正在复苏。贝莱德智库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在发达国家可能步入衰退,中国外需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内需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p><p><b>春节消费一般被认为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重要窗口。</b>2023年春节消费远超出预期。携程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旅游订单整体较去年同期增长4倍。在假期消费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p><p><b>中国工业生产也正快速恢复。</b>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去年12月上升3.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环比上升12.8%。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较去年12月上升10.3%。</p><p><b>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景气度水平明显回升。</b>“从宏微观数据来看,总体上春节消费恢复较好,较多领域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且恢复的广度强于深度。”长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向《财经》记者表示。</p><p>“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是少数几个行业的好转。”畅力资产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宝晓辉表示,一方面,防疫政策的调整直接带动了旅游、酒店等行业的活跃。另一方面,大量积极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助力。</p><p><b>中国经济的复苏,既有内生动能,也有着政策的助力。实际上,稳增长政策一直在加码。</b></p><p>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房地产领域,中国自去年开始就推出了超千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三箭齐发”全方位提振楼市。2023年,业界预计,房地产领域仍将有更为积极的刺激政策。</p><p><b>1月30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提出六方面重点工作,其中第一点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此外,还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b></p><p>平台经济政策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互联网等平台经济主体随着绿灯案例推行、游戏版号发放等多重利好,政策拐点已现。2023年,平台经济政策将更为积极。此外,民营企业等多个领域均有政策出台,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p><p>与此同时,企业的盈利也正在逐渐恢复。广发证券表示,A股多数板块在2023年盈利一致预期显著上修,包括消费、资源等行业。该预期是分析师基于行业前景的一致预期,是否兑现还要看上市公司后期业绩释放来确认。</p><p>国盛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2023年行业预期实现较高业绩增长且环比改善的行业主要分布于大消费与高端制造。此外,低基数效应也会驱动一些行业业绩大幅提升。</p><p>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恢复的信心,不少国际投资机构上调中国202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预期。</p><p>花旗集团分析师认为,<b>中国经济将更快复苏,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5.3%的预测还有上行空间。</b>摩根士丹利将中国GDP增幅预测上调0.3个百分点至5.7%。宋宇认为,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6%。</p><p>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月3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预估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中国经济增长为5.2%,高于2022年10月4.4%的预测。</p><p>“前几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很多行业受到了较为严厉的调控,经济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今年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是放松的态势,包括全面注册制也是一种放松。”陈欣说,“政府减少干预将提升市场的经济运行效率,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将得到较好的恢复,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p><p><b>华泰证券认为,总体而言,2023年可能仍是宏观政策“修养生息”的一年,货币和财政刺激的适度、温和退出,或许不足以改变中国温和再通胀的进程。</b>贝莱德认为,中国经济恢复不会一蹴而就,其中的恢复路径、程度与速度或将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p><p>“从风险角度考量,宏观经济复苏的确定性还需要验证。如果在真实需求没有大幅恢复的时候,我们需要观察政策端,如财政补贴,是否有可能兜住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还需要警惕年内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疫情反复的可能性。”吴越对《财经》记者表示。</p><p><b>内外资博弈下的A股</b></p><p>同样是做多中国,北上资金的鲜明态度与内资的犹豫形成强烈反差。“外资逼空内资”“今年又是茅指数的行情”“内资还纠结小市值,格局小了”……一时间,市场议论声四起。</p><p>“造成外资和各类内资投资风格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各类资金性质、考核机制、投资目标等存在差异,所以投资时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对《财经》记者表示,“在A股市场上,外资占比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再加上内外资在思维模式、投资体系、投资节奏有差异,所以内外资的博弈在近几年有所加剧。<b>但无论怎样,宏观经济与政策、流动性环境、基本面、盈利、市场情绪等都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b></p><p>“外资回流趋势可能贯穿全年,有望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汇丰晋信海外投资部总监程彧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偏好有核心竞争力且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的资产,看好中国核心资产的超额收益。但我们不应简单地将核心资产打上‘大市值’‘漂亮50’等标签,本质还是要回到考量企业的护城河及盈利能力核心指标上来。”</p><p>马晖洪看到仍有许多外资机构在观望。“有位大型养老金负责人跟我说,至少要涨40%才会考虑进来。养老金都是五年以上的长线投资,40%的涨幅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但确定性很重要。他们担忧的是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之前政府对互联网平台、教育行业的整顿使得他们从中国市场撤离,也心有余悸。一些前两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投资者在中国的损失不小,去年亏了30%,跑输A股也跑输美股。”</p><p>中融基金FOF基金经理周桓则认为,北上资金的快速流入可能也会慢慢回到正常状态。“后续行情能否持续,主要看北上资金能否持续。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经济与新兴经济之间的相对强弱、汇率变动趋势、配置资金的现状,三个因素的边际变化有两个在趋弱”。</p><p><b>陈李也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外资流入的速度或将放慢。</b>“一是美国市场慢慢出现了软着陆的预期,大幅衰退的预期在减弱;二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并不是海外资本在新兴市场的唯一选择,需要充分注意到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疫情之后的快速增长”。</p><p>“<b>其实国内的新增资金大头不在机构,而在储户。</b>”周桓坦言,“过去两年很多投资者没挣到钱,储蓄也很难迁移。银行什么时候开始发行爆款基金了,那总量资金可能就起来了。但现在公募基金销售非常难,所以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存量博弈的状态。”</p><p>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中国的居民部门积累了约10万亿元超额储蓄,其中2022年积累的超额储蓄为6.77万亿元。国联证券预计,居民减少房地产配置带来的超额储蓄有望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p><p>在内外资不同风格的资金博弈下,今年的A股风格将如何演绎?是否可能重新演绎盛极一时的“核心资产”风潮、还是由内资接力抱团景气赛道?</p><p>“外资流入的前20大股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马股,说明中国优质上市公司的股权正在被外资抢筹。”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在经济复苏的情况之下,投资者会更多去关注上市公司业绩的回升,业绩优良的优质龙头股可能会重新受到资金的配置。</p><p>温州嘉越投资管理公司投资总监吴悦风认为,现在的行情类似于2019年-2021年。“茅指数是大主线,中间也有半导体信创。<b>相比以前,这一波会有更多的成长股表现,口味肯定还是外资看好的。目前只有外资的增量能看得比较清楚。也许后面量会变小,但起码比国内公募的募集情况一潭死水来得强。</b>哪天国内产品募集热度起来了,外资这点增量就不够看了,那时风格会换。”</p><p>张夏则表示,“往后看,随着北上资金可能放缓,而融资资金为代表的内资可能逐渐成为主力增量资金的情况下,市场更可能逐渐转向偏中小成长风格。”</p><p>在牟一凌看来,国内、海外两个钟摆过去一段时间都摆在了中间,非常有利于A股,我们不能说这个阶段结束了,但是从机理上看,它不能永远静止在这里。“我们判断未来大家说的‘吃饭行情’进入了‘上甜点’的阶段。类似于去年7月以后,大家会往反弹相关领域的中证1000去扩散一段时间。”</p><p>“大家玩的东西不太一样,不太会去相互接盘对方的高位资产。”一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告诉《财经》记者,“外资更喜欢大盘、消费等稳定一些的,内资整体会更偏向赛道。外资从全球配置的角度已经率先行动了,国内资金就比较纠结。”</p><p>“虽然最近北上资金量不少,但不可能成为2023年中国市场核心的定价力量。”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分析,北上资金更看重中国的低估值资产,而2023年是一个产业转型的年份。“我们叫‘价值搭台,成长唱戏’。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是制造业、是实业,这是由中国自身的力量所决定的,这点毋庸置疑。”</p><p>“此前外资确实主导过A股市场的风格,但现在主导不了了。”华夏基金基金经理许利明也向《财经》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p><p>许利明认为,<b>此前A股资产在国际资本整体配置中占比很低,外资投资的主要目标是配置需求。在这个目标主导下,北上资金的投资风格中“大盘”“均衡”“低波动”等特色比较明显,对消费和金融行业表现出极高的偏好。</b>随着A股资产在国际资本整体中配置比例的提升,他们投资目标中配置需求可能会逐渐下降,交易需求会逐渐上升。从追求收益角度出发,未来北上资金的决策权重中,对成长因子的考虑有可能会提升。</p><p>“北上资金的示范效应有可能被夸大了。”许利明说,随着北上资金存量规模的扩大,增量资金与存量资金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投资行为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复用前些年“跟着北上资金炒股票”的投资模式,有可能夸大北上资金的示范效应,从而带来风险。</p><p>“A股的投研肯定比外资更深入。共识是今年会比去年好,不过还是各看各的,闭眼买龙头的日子可能已经过去了。”周桓说,“外资扫龙头,但股价和基本面之间的估值修复基本已经完成了。后面再涨就需要基本面超预期了。A股的基金经理们投资成长股肯定不是这个思路,肯定要找逻辑顺畅、数据可验证、估值还不错的股票。”</p><p><b>转折之年的机会与风险</b></p><p>在2022年净值受挫的基金经理们,期待抓住转折与复苏之年的投资机会。</p><p>基于公募基金四季报,华创证券统计了不同流派的基金经理的仓位变化,得出的结论是:一致共识是加仓医药,新能源中光伏更受青睐,对地产和困境反转的消费链分歧较大,港股则成了提升仓位的首选。</p><p><b>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有人保持着投资方向,有人在短短两个月里迅速调转了方向。</b></p><p>“港股市场于2022年10月见底之后,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指数上涨已经超过了40%,个别公司上涨超过了100%,也自然会有部分投资人考虑锁定利润,腾挪轮动到涨幅较为落后的A股市场板块。”中欧基金港股基金经理罗佳明告诉《财经》记者,他认为这属于市场的正常调整。随后企业盈利跟随整体经济修复,以及美联储进一步确认加息周期的尾声之后,港股市场会回到本轮行情的主逻辑上来。</p><p>“我没想到港股的互联网公司股票涨幅如此迅猛。”去年四季度,招商基金朱红裕凭借对消费板块和港股的提前布局,组合业绩十分亮眼,规模增长很快。收到申购资金后,他没有按照原来的路子继续加仓,反而增加了中上游资源股和军工板块。</p><p>“我还是低估了大家的亢奋情绪,特别是叠加了海外流动性的回归以后推波助澜的行情。”朱红裕坦言,“今年很多板块轮动得非常快,本身就说明这市场还是比较纠结地在寻找机会。股价的走势告诉我们,经济的复苏不一定像大家所想的那么乐观。”</p><p><b>对于今年的投资机会,魏凤春认为主要在于三个层次:</b>“首先是消费修复,短期看有了一定幅度的反弹,估值得到修复,接下来需要等待基本面的支撑。第二波是中期的产业纠偏,可能主要集中在医疗、互联网。第三是可以长期布局的自主可控、安全为主导的方向,这条线比较清晰。另外,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国企重塑,中国国有资产估值比较便宜。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立后,它是一个载体,政策、基本面以及估值三方面加持的国企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p><p>“2023年,伴随着地产政策的回暖以及疫情管控的放开,中国的内需消费将展示出勃勃生机。”仁桥资产创始人、投资总监夏俊杰对消费行业表示乐观。他认为,尽管疫情对某些行业的冲击是显著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但从总量数据来看,国内居民的总体消费能力并未受到实质的损害。</p><p>而在嘉实基金姚志鹏看来,2023年是一个地产企稳,内需引领下的结构性经济复苏。这种复苏环境伴随流动性的稳定将是成长股最佳的投资环境。“在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场景下,市场中围绕着安全和发展为线索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军工装备、创新医药和国产软件等领域有望成为新时代的五朵金花,这几类资产的比较和选择很可能成为未来三年投资的重点。”</p><p><b>对于起起落落的新能源板块,夏俊杰认为,周期的力量只会迟到,不会缺席,行业调整的大幕已正式拉开。</b>随着终端需求的放缓,这轮多米诺骨牌似的价格坍塌会横扫整个产业链,行业会经历一次痛苦的洗牌,唯有产能的实质出清才能拯救行业,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也才可能再次降临,但显然,这需要时间来消化。”</p><p>经历了2022年一系列黑天鹅的冲击,在“东升西落”、外资流入的主流观点和一致预期之外,市场参与者们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保持着警惕。</p><p>北京时间2月2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使得联邦基金利率升至4.5%-4.75%,速度进一步放缓,并承认通胀放缓但仍然过高。</p><p>“美联储加息放缓已经没有悬念并是既定事实,节奏已经没有意义,停止加息也就是一步之遥。”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刘刚表示。“我们正在接近本轮力度堪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之最的紧缩周期的终点。”威灵顿投资管理宏观策略师Santiago Millan认为。</p><p><b>一致预期之下,陈李提醒,海外通胀可能出现黑天鹅。</b>“如果目前都断定2023年海外通胀见顶,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开始走软,一旦通胀延续、加息持续,那全球流动性还是收缩的环境,对我们来说会非常不利。”陈李对《财经》记者表示。</p><p>聚焦国内,市场紧密跟踪着疫情冲击波过后的消费复苏,以及绕不开的房地产行业。</p><p>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消费复苏是经济反弹的重要动力。随着疫情高峰期过去,居民积压的储蓄和需求将逐步释放,这是消费反弹的最主要动力。不过,汪涛也表示,“疫情对居民资产负债表有一定损伤,需要时间修复。”</p><p>“居民消费随着场景的恢复有所回升,但还没有回到正常的上行轨道上。因为决定消费最主要的收入和收入预期还没有恢复。”陈李表示。</p><p>“地产已经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指出,“预计2023年全年房地产投资有望从2022年约-10%明显收窄至-5%左右,并逐季修复;房地产销售额、销售面积有望在2022年下滑超20%的情况下,2023年实现小幅增长。”</p><p>不过,程强同时强调,房地产已度过刚需人群的周期高点,中长期内将面临趋势性退坡。“长期来看,房地产仍然会是支柱行业,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汪涛表示。</p><p>房地产的回暖同样关乎市场走向。“在未来某个必然时刻,房地产将决定是向上波动放大带来价值行情,还是向下回摆带来普跌。”牟一凌对《财经》记者表示。</p><p>对于消费和地产共同拉动的宏观经济,是否会有黑天鹅出现?“2023年国内经济走向过热的风险是存在的。全年来看,通胀大概率是可控的,但2024年也许就不一样了。”夏俊杰表示。</p><p>陈欣告诉《财经》记者,“经济的复苏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复苏,而这又进一步取决于大家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增长。<b>当前有一些好的信号,但不太明朗。可能要等开完两会之后,期待国家出台更强有力的促增长政策。”</b></p><p>“今年风险可能来自外部,尤其是美国对华相关产业不公平打压行为。”张夏对《财经》记者表示,“本次美国中期选举后,2023年美国对华的打压将会成为影响市场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外资流入流出形成较大的扰动。”</p><p>在惠灵顿投资股票投资组合经理张博看来,在评估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时,需要谨记美国和中国保持持续合作关系的巨大动力,因为这两大世界经济体之间在资本市场、供应链和贸易方面有着实质性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张博看来,“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紧密,而且很可能会继续如此”。</p><p><b>在顺风的市场环境下,牟一凌提醒应该为未来做好准备。</b>“中外环境可能都是暂时的美好停留,当前市场向上的动能尚未结束,交易结构也并不十分拥挤,但不应给予过高预期”。</p></body></html>","source":"lsy1589542236822","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做多A股,迷雾重重</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做多A股,迷雾重重\n</h2>\n\n<h4 class=\"meta\">\n\n\n2023-02-08 18:00 北京时间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OuPlK5c68DsE8OuPXyy3g><strong>读数一帜</strong></a>\n\n\n</h4>\n\n</header>\n<article>\n<div>\n<p>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期待,叠加A股和港股被低估的价格,成为海外资金持续流入中国股市的主要驱动力兔年春节前后,外资大量流向A股。截至2023年1月31日,北向资金1月的净买入金额达到1413亿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897亿元。而在此前的港股市场,外资同样在悄悄买入。一位外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称,“从有陆港通以来,现在是中国股市相对优势最大的时候。”在外资...</p>\n\n<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OuPlK5c68DsE8OuPXyy3g\">Web Link</a>\n\n</div>\n\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ebb146d9df27844cb787ad545c50986d","relate_stocks":{"399001":"深证成指","399006":"创业板指","000001.SH":"上证指数"},"source_url":"https://mp.weixin.qq.com/s/HOuPlK5c68DsE8OuPXyy3g","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05557454","content_text":"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期待,叠加A股和港股被低估的价格,成为海外资金持续流入中国股市的主要驱动力兔年春节前后,外资大量流向A股。截至2023年1月31日,北向资金1月的净买入金额达到1413亿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897亿元。而在此前的港股市场,外资同样在悄悄买入。一位外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称,“从有陆港通以来,现在是中国股市相对优势最大的时候。”在外资看来,中国资产是基于全球视野下的资产配置高性价比选择。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期待,叠加A股和港股当前的价格,一推一拉之间,成为此轮海外资金流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预计外资的配置需求还会增加。中国经济周期的节奏跟西方主流国家不一致,外资从分散风险、中长期投资的角度都会有需求。”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陈欣对《财经》记者表示。特许另类投资分析师协会(CAIA)总裁William Kelly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投资中国,更多是看中中国市场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美国二次大战之后的婴儿潮,后来成了美国国内重要的消费主力。我们相信中国的消费群体力量也是中长期的。”已经流入的外资用行动证明了对中国经济复苏的看好,而存量内资则是“乐观,但没有那么乐观”,无论从A股两市成交量还是指数涨幅来看都没那么积极,A股反弹在春节开市第一个交易日的高开后停歇,北上资金也在连续17个交易日净买入后转向。经济复苏并非一蹴而就,内外资机构也在挖掘不一样的投资机会。“无论是不是投资所谓的核心资产,都要取决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经济是否回到正常上升轨道。”东吴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官陈李表示。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全面注册制正式开启。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历经四年多时间,中国资本市场从试点走向全面注册制。证监会表示,试点注册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成功的,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给市场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向全市场推广水到渠成。一致预期下,风险和机遇同样值得重视。机构人士认为,从宏观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到海外通胀的持续性,以及地缘政治冲突,都需要进一步的跟踪和观察。外资回流中国“今年以来,我们在股市上买不到美的,买不到东方雨虹,就连洽洽食品也买不到了。像在经济复苏这种比较火的赛道上,虽有公司不错,但也没有选到估值合适的标的。”罗斯柴尔德资产管理公司(Edmond De Rothschild Asset Management)新兴市场投资经理包夏东对《财经》记者感叹道,“不是想买的外资太多,就是股票估值被市场炒得太高了。”春江水暖鸭先知。GROW思睿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马晖洪与外资打交道20多年,从去年10月开始,他便频频感受到外资对中国市场迅速升温的热情。春节前夕,在美国迈阿密的一场闭门论坛上,许多养老金机构投资者围着马晖洪打听中国市场的情况。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听说中国放开疫情管控了,现在经济恢复得怎么样?”“美国养老金机构今年的话题是:担心全球经济衰退。这时候他们对中国的表现是非常期待的。”在马晖洪看来,驱使外资买入中国资产的力量分为两部分:推力和拉力。推力来自美国。“他们看到美国高频经济数据越来越差,加息放缓、美元走弱,出于分散一部分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考虑,他们需要向新兴市场分散仓位”。拉力来自中国。“中国的种种表现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包括防疫措施优化的动作提前,对房地产的政策扶持、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等”。马晖洪把近期的北上资金买入称为“回流”。“现在还没有回流到高峰时期,大钱还没有进来。”他向《财经》记者打了个比方,“外资买方里,十个人有两个是非常看好中国,已经加仓了。三个还在观望,他们要看到一季度的数据,看到企业盈利了、消费稳定了才会进来。另外五个,则要看一年以上。”实际上在陆港通业务开展后,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最高的数据出现在2021年,当年全年净买入4322亿元。若以该金额作为对比,2023年1月的数据约占2021年全年数据的33%,接近于三分之一。2023年元旦后,境外资金明显加大了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力度。截至1月31日,北向资金在1月的净买入金额达到1413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897亿元。北向资金的操作并不是孤立的。早在2022年四季度,内地资金就以陆港通中的港股通为渠道,南下中国香港抄底。2022年10月,南向资金净买入737.56亿港元;11月南向资金净买入501.59亿港元;12月南向资金净买入94.21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南下资金抄底之际,外资也在同时买入港股。对外资来说,港股类似于中国资产的“桥头堡”角色。思睿集团当时的数据显示,尽管港股大幅回调,但香港最大的港股ETF盈富基金(2800.HK)的周度资金流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这只ETF的累计资金流入亦处于历史最高。作为标杆性产品,透过盈富基金的数据变化可看到外资对港股的态度。“港股是外资观察中国资产的领先指标。短线买港股,中线看A股。因为港股估值比较低,弹性更大。”马晖洪解释道。港股之后便是A股。就在南下抄底的内资在香港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外资的目光已经瞄向A股市场。北向资金在2022年11月便开始净买入A股,一开始动作并不大。但是2023年元旦过后,北向资金再也没有犹豫,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净买入了1412.9亿元的A股。不过,同期A股的回报不如港股,上证指数在2023年1月仅上涨了6.33%,恒生指数涨幅超10%。涨幅不同步,一定程度上与内资的态度有关。北向资金“买买买”的时候,A股成交量并未有效放大。仅在春节长假恢复交易的首日成交额高于1万亿元,其余时间成交量一直保持在7000亿元左右。至此,A股市场中的北向资金主导痕迹明显,不少投资人士开始揣摩外资持股的风格,并向其倾斜。2022年12月疫情措施优化后,餐饮、旅游、食品、白酒等消费股备受市场热捧,人们认为这些行业困境反转,业绩存在改善空间。其中白酒是投资者们认为北向有可能抄底的方向,该行业成交量能容纳汹涌的北向资金,同时也是蓝筹股中涨幅较大的行业。Wind(万得)白酒指数去年12月涨幅为11.60%,今年1月涨幅为5.27%。外资真的买入了这些股票吗?一方面,从个股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买入前十的个股是:宁德时代、中国平安、贵州茅台、隆基绿能、招商银行、五粮液、比亚迪、中国中免、京东方A、紫金矿业。大量北上资金沉淀在消费、新能源、金融的龙头公司中。另一方面,《财经》记者通过外资持股市值与持股数量的环比变化发现,近期外资增持力度最大的并不在消费等行业,而是集中在有色金属、电子、非银金融行业中。Wind数据显示,申万一级行业中,2023年1月北向资金持股市值环比增长额居前的行业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非银金融、有色金属。考虑到行业原先持股市值的基数和股价涨幅,持股市值并不能完整描述外资抄底的方向。例如北上资金重仓的食品饮料板块,虽然1月持股市值增加了371亿元,但原先基数就有3213亿元,实际上持股市值环比增长率仅有12%,这与白酒等行业指数的涨幅类似。外资持股数量方面,持股增加10亿股以上的行业只剩下有色金属、电子、银行、非银金融四个行业。综合持股市值与持股数量,外资在今年1月创造的1413亿元净买入,大部分都买在了有色金属、电子、非银金融身上。Wind有色金属指数1月涨幅为18%、电子指数涨幅11%、非银金融指数涨幅11%。踏空的内资是纠结的,这一点从南向资金的动向可见一斑。南向资金去年12月已经减少了净买入港股的势头,但是并未出现净卖出,也就是内资并没有卖出港股撤回境内。1月恰逢春节假期,南向资金的态度也并不明显。但是春节假期归来,南向资金开始明显净卖出港股,节后一周,其净卖出174.87亿港元。2月1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全面注册制改革——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系列制度变革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以南向资金为代表的内资开始行动了,A股市场连续两日成交额超万亿元中国经济复苏进行时外资的持续流入,表面上看是基于“全球资产配置性价比”的考虑,核心原因在于看中了中国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我们对中国市场有着长远的信心,投资中国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瑞银中国区总裁及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在近日表示。“我接触的全球机构投资者大多数都是看至少3年-5年周期的投资机会,当然他们也需要择时,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William Kelly告诉《财经》记者。这一时机出现在防疫措施调整和房地产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之后。“去年11月前后,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2023年的年度展望都相对谨慎,北上资金配置盘也出现了持续净流出。进入12月以后,防疫政策变化和房地产的帮扶措施,使得外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预期改善。”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对《财经》记者表示。“过去两年外资减持中国权益资产的背景包括中国宏观经济下行、中美关系恶化、全球流动性紧缩以及中概股退市等事件逐步爆发。这一次外资的买入将是大的方向和趋势,这背后是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的逐步修复和企稳回升。”嘉实基金吴越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复苏。贝莱德智库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在发达国家可能步入衰退,中国外需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内需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春节消费一般被认为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重要窗口。2023年春节消费远超出预期。携程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旅游订单整体较去年同期增长4倍。在假期消费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中国工业生产也正快速恢复。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去年12月上升3.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环比上升12.8%。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较去年12月上升10.3%。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景气度水平明显回升。“从宏微观数据来看,总体上春节消费恢复较好,较多领域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且恢复的广度强于深度。”长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是少数几个行业的好转。”畅力资产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宝晓辉表示,一方面,防疫政策的调整直接带动了旅游、酒店等行业的活跃。另一方面,大量积极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助力。中国经济的复苏,既有内生动能,也有着政策的助力。实际上,稳增长政策一直在加码。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房地产领域,中国自去年开始就推出了超千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三箭齐发”全方位提振楼市。2023年,业界预计,房地产领域仍将有更为积极的刺激政策。1月30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提出六方面重点工作,其中第一点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此外,还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平台经济政策也得到进一步改善。互联网等平台经济主体随着绿灯案例推行、游戏版号发放等多重利好,政策拐点已现。2023年,平台经济政策将更为积极。此外,民营企业等多个领域均有政策出台,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企业的盈利也正在逐渐恢复。广发证券表示,A股多数板块在2023年盈利一致预期显著上修,包括消费、资源等行业。该预期是分析师基于行业前景的一致预期,是否兑现还要看上市公司后期业绩释放来确认。国盛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2023年行业预期实现较高业绩增长且环比改善的行业主要分布于大消费与高端制造。此外,低基数效应也会驱动一些行业业绩大幅提升。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恢复的信心,不少国际投资机构上调中国202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花旗集团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将更快复苏,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5.3%的预测还有上行空间。摩根士丹利将中国GDP增幅预测上调0.3个百分点至5.7%。宋宇认为,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月3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预估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中国经济增长为5.2%,高于2022年10月4.4%的预测。“前几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很多行业受到了较为严厉的调控,经济基础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今年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是放松的态势,包括全面注册制也是一种放松。”陈欣说,“政府减少干预将提升市场的经济运行效率,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将得到较好的恢复,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华泰证券认为,总体而言,2023年可能仍是宏观政策“修养生息”的一年,货币和财政刺激的适度、温和退出,或许不足以改变中国温和再通胀的进程。贝莱德认为,中国经济恢复不会一蹴而就,其中的恢复路径、程度与速度或将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从风险角度考量,宏观经济复苏的确定性还需要验证。如果在真实需求没有大幅恢复的时候,我们需要观察政策端,如财政补贴,是否有可能兜住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还需要警惕年内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疫情反复的可能性。”吴越对《财经》记者表示。内外资博弈下的A股同样是做多中国,北上资金的鲜明态度与内资的犹豫形成强烈反差。“外资逼空内资”“今年又是茅指数的行情”“内资还纠结小市值,格局小了”……一时间,市场议论声四起。“造成外资和各类内资投资风格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各类资金性质、考核机制、投资目标等存在差异,所以投资时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对《财经》记者表示,“在A股市场上,外资占比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其对A股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再加上内外资在思维模式、投资体系、投资节奏有差异,所以内外资的博弈在近几年有所加剧。但无论怎样,宏观经济与政策、流动性环境、基本面、盈利、市场情绪等都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外资回流趋势可能贯穿全年,有望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汇丰晋信海外投资部总监程彧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偏好有核心竞争力且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的资产,看好中国核心资产的超额收益。但我们不应简单地将核心资产打上‘大市值’‘漂亮50’等标签,本质还是要回到考量企业的护城河及盈利能力核心指标上来。”马晖洪看到仍有许多外资机构在观望。“有位大型养老金负责人跟我说,至少要涨40%才会考虑进来。养老金都是五年以上的长线投资,40%的涨幅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但确定性很重要。他们担忧的是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之前政府对互联网平台、教育行业的整顿使得他们从中国市场撤离,也心有余悸。一些前两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投资者在中国的损失不小,去年亏了30%,跑输A股也跑输美股。”中融基金FOF基金经理周桓则认为,北上资金的快速流入可能也会慢慢回到正常状态。“后续行情能否持续,主要看北上资金能否持续。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经济与新兴经济之间的相对强弱、汇率变动趋势、配置资金的现状,三个因素的边际变化有两个在趋弱”。陈李也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外资流入的速度或将放慢。“一是美国市场慢慢出现了软着陆的预期,大幅衰退的预期在减弱;二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并不是海外资本在新兴市场的唯一选择,需要充分注意到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疫情之后的快速增长”。“其实国内的新增资金大头不在机构,而在储户。”周桓坦言,“过去两年很多投资者没挣到钱,储蓄也很难迁移。银行什么时候开始发行爆款基金了,那总量资金可能就起来了。但现在公募基金销售非常难,所以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存量博弈的状态。”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中国的居民部门积累了约10万亿元超额储蓄,其中2022年积累的超额储蓄为6.77万亿元。国联证券预计,居民减少房地产配置带来的超额储蓄有望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在内外资不同风格的资金博弈下,今年的A股风格将如何演绎?是否可能重新演绎盛极一时的“核心资产”风潮、还是由内资接力抱团景气赛道?“外资流入的前20大股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马股,说明中国优质上市公司的股权正在被外资抢筹。”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在经济复苏的情况之下,投资者会更多去关注上市公司业绩的回升,业绩优良的优质龙头股可能会重新受到资金的配置。温州嘉越投资管理公司投资总监吴悦风认为,现在的行情类似于2019年-2021年。“茅指数是大主线,中间也有半导体信创。相比以前,这一波会有更多的成长股表现,口味肯定还是外资看好的。目前只有外资的增量能看得比较清楚。也许后面量会变小,但起码比国内公募的募集情况一潭死水来得强。哪天国内产品募集热度起来了,外资这点增量就不够看了,那时风格会换。”张夏则表示,“往后看,随着北上资金可能放缓,而融资资金为代表的内资可能逐渐成为主力增量资金的情况下,市场更可能逐渐转向偏中小成长风格。”在牟一凌看来,国内、海外两个钟摆过去一段时间都摆在了中间,非常有利于A股,我们不能说这个阶段结束了,但是从机理上看,它不能永远静止在这里。“我们判断未来大家说的‘吃饭行情’进入了‘上甜点’的阶段。类似于去年7月以后,大家会往反弹相关领域的中证1000去扩散一段时间。”“大家玩的东西不太一样,不太会去相互接盘对方的高位资产。”一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告诉《财经》记者,“外资更喜欢大盘、消费等稳定一些的,内资整体会更偏向赛道。外资从全球配置的角度已经率先行动了,国内资金就比较纠结。”“虽然最近北上资金量不少,但不可能成为2023年中国市场核心的定价力量。”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分析,北上资金更看重中国的低估值资产,而2023年是一个产业转型的年份。“我们叫‘价值搭台,成长唱戏’。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是制造业、是实业,这是由中国自身的力量所决定的,这点毋庸置疑。”“此前外资确实主导过A股市场的风格,但现在主导不了了。”华夏基金基金经理许利明也向《财经》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许利明认为,此前A股资产在国际资本整体配置中占比很低,外资投资的主要目标是配置需求。在这个目标主导下,北上资金的投资风格中“大盘”“均衡”“低波动”等特色比较明显,对消费和金融行业表现出极高的偏好。随着A股资产在国际资本整体中配置比例的提升,他们投资目标中配置需求可能会逐渐下降,交易需求会逐渐上升。从追求收益角度出发,未来北上资金的决策权重中,对成长因子的考虑有可能会提升。“北上资金的示范效应有可能被夸大了。”许利明说,随着北上资金存量规模的扩大,增量资金与存量资金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投资行为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复用前些年“跟着北上资金炒股票”的投资模式,有可能夸大北上资金的示范效应,从而带来风险。“A股的投研肯定比外资更深入。共识是今年会比去年好,不过还是各看各的,闭眼买龙头的日子可能已经过去了。”周桓说,“外资扫龙头,但股价和基本面之间的估值修复基本已经完成了。后面再涨就需要基本面超预期了。A股的基金经理们投资成长股肯定不是这个思路,肯定要找逻辑顺畅、数据可验证、估值还不错的股票。”转折之年的机会与风险在2022年净值受挫的基金经理们,期待抓住转折与复苏之年的投资机会。基于公募基金四季报,华创证券统计了不同流派的基金经理的仓位变化,得出的结论是:一致共识是加仓医药,新能源中光伏更受青睐,对地产和困境反转的消费链分歧较大,港股则成了提升仓位的首选。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有人保持着投资方向,有人在短短两个月里迅速调转了方向。“港股市场于2022年10月见底之后,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指数上涨已经超过了40%,个别公司上涨超过了100%,也自然会有部分投资人考虑锁定利润,腾挪轮动到涨幅较为落后的A股市场板块。”中欧基金港股基金经理罗佳明告诉《财经》记者,他认为这属于市场的正常调整。随后企业盈利跟随整体经济修复,以及美联储进一步确认加息周期的尾声之后,港股市场会回到本轮行情的主逻辑上来。“我没想到港股的互联网公司股票涨幅如此迅猛。”去年四季度,招商基金朱红裕凭借对消费板块和港股的提前布局,组合业绩十分亮眼,规模增长很快。收到申购资金后,他没有按照原来的路子继续加仓,反而增加了中上游资源股和军工板块。“我还是低估了大家的亢奋情绪,特别是叠加了海外流动性的回归以后推波助澜的行情。”朱红裕坦言,“今年很多板块轮动得非常快,本身就说明这市场还是比较纠结地在寻找机会。股价的走势告诉我们,经济的复苏不一定像大家所想的那么乐观。”对于今年的投资机会,魏凤春认为主要在于三个层次:“首先是消费修复,短期看有了一定幅度的反弹,估值得到修复,接下来需要等待基本面的支撑。第二波是中期的产业纠偏,可能主要集中在医疗、互联网。第三是可以长期布局的自主可控、安全为主导的方向,这条线比较清晰。另外,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国企重塑,中国国有资产估值比较便宜。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立后,它是一个载体,政策、基本面以及估值三方面加持的国企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2023年,伴随着地产政策的回暖以及疫情管控的放开,中国的内需消费将展示出勃勃生机。”仁桥资产创始人、投资总监夏俊杰对消费行业表示乐观。他认为,尽管疫情对某些行业的冲击是显著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但从总量数据来看,国内居民的总体消费能力并未受到实质的损害。而在嘉实基金姚志鹏看来,2023年是一个地产企稳,内需引领下的结构性经济复苏。这种复苏环境伴随流动性的稳定将是成长股最佳的投资环境。“在经济温和复苏,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场景下,市场中围绕着安全和发展为线索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军工装备、创新医药和国产软件等领域有望成为新时代的五朵金花,这几类资产的比较和选择很可能成为未来三年投资的重点。”对于起起落落的新能源板块,夏俊杰认为,周期的力量只会迟到,不会缺席,行业调整的大幕已正式拉开。随着终端需求的放缓,这轮多米诺骨牌似的价格坍塌会横扫整个产业链,行业会经历一次痛苦的洗牌,唯有产能的实质出清才能拯救行业,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也才可能再次降临,但显然,这需要时间来消化。”经历了2022年一系列黑天鹅的冲击,在“东升西落”、外资流入的主流观点和一致预期之外,市场参与者们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保持着警惕。北京时间2月2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使得联邦基金利率升至4.5%-4.75%,速度进一步放缓,并承认通胀放缓但仍然过高。“美联储加息放缓已经没有悬念并是既定事实,节奏已经没有意义,停止加息也就是一步之遥。”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刘刚表示。“我们正在接近本轮力度堪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之最的紧缩周期的终点。”威灵顿投资管理宏观策略师Santiago Millan认为。一致预期之下,陈李提醒,海外通胀可能出现黑天鹅。“如果目前都断定2023年海外通胀见顶,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元开始走软,一旦通胀延续、加息持续,那全球流动性还是收缩的环境,对我们来说会非常不利。”陈李对《财经》记者表示。聚焦国内,市场紧密跟踪着疫情冲击波过后的消费复苏,以及绕不开的房地产行业。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消费复苏是经济反弹的重要动力。随着疫情高峰期过去,居民积压的储蓄和需求将逐步释放,这是消费反弹的最主要动力。不过,汪涛也表示,“疫情对居民资产负债表有一定损伤,需要时间修复。”“居民消费随着场景的恢复有所回升,但还没有回到正常的上行轨道上。因为决定消费最主要的收入和收入预期还没有恢复。”陈李表示。“地产已经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指出,“预计2023年全年房地产投资有望从2022年约-10%明显收窄至-5%左右,并逐季修复;房地产销售额、销售面积有望在2022年下滑超20%的情况下,2023年实现小幅增长。”不过,程强同时强调,房地产已度过刚需人群的周期高点,中长期内将面临趋势性退坡。“长期来看,房地产仍然会是支柱行业,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引擎。”汪涛表示。房地产的回暖同样关乎市场走向。“在未来某个必然时刻,房地产将决定是向上波动放大带来价值行情,还是向下回摆带来普跌。”牟一凌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消费和地产共同拉动的宏观经济,是否会有黑天鹅出现?“2023年国内经济走向过热的风险是存在的。全年来看,通胀大概率是可控的,但2024年也许就不一样了。”夏俊杰表示。陈欣告诉《财经》记者,“经济的复苏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复苏,而这又进一步取决于大家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增长。当前有一些好的信号,但不太明朗。可能要等开完两会之后,期待国家出台更强有力的促增长政策。”“今年风险可能来自外部,尤其是美国对华相关产业不公平打压行为。”张夏对《财经》记者表示,“本次美国中期选举后,2023年美国对华的打压将会成为影响市场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外资流入流出形成较大的扰动。”在惠灵顿投资股票投资组合经理张博看来,在评估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时,需要谨记美国和中国保持持续合作关系的巨大动力,因为这两大世界经济体之间在资本市场、供应链和贸易方面有着实质性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张博看来,“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紧密,而且很可能会继续如此”。在顺风的市场环境下,牟一凌提醒应该为未来做好准备。“中外环境可能都是暂时的美好停留,当前市场向上的动能尚未结束,交易结构也并不十分拥挤,但不应给予过高预期”。","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542,"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46,"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622720398"}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