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求和信心不足,5.5%目标或需下调

研值有道
2022-05-24

研值组【大咖有道】系列第五十三期

文│研值组 Jessica

编│研值组Jessica

“即使没有疫情,我们的经济也进入了中低速发展的周期,已经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CPI温和上涨,PPI涨幅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

“4月进出口明显下滑,以美元计价,出口仅3.9%的增长,进口增速虽然零增长,但好于预期”

“景气指数折射出预期转弱压力,相关行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中下游行业成本压力不断加大”

“短期应该发挥有效投资的作用;中期应该优化布局,维护供应链稳定;长期应该大力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稳定预期”

“市场的核心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钱放不出去”

“经济增长预期指标5.5%肯定需要向下调整”

“全年增速大概为4.2%”

“从稳增长的角度,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三大要素。政策意愿、政策工具、政策执行”

以上是5月18日,由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组织的“内外并重,稳定预期,突破困境”中分享的核心观点。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联合探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研值组整理了对话全文,供投资者分享。


去年年底市场预判,经济将遭受需求面和供给面两重冲击,同时预期减弱。今年由于俄乌冲突,再加上最近两个月的疫情冲击,导致四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著下行。如何来讲解读当前的形势?如何对今后经济走势做出判断?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


当前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没有疫情,我们的经济也进入了中低速发展的周期,已经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但是大家不用过于悲观,长期向好的趋势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把防疫和发展经济协调好,把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协调好,我们还是会朝着高质量发展道路前进。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4月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从六方面看出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分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同比下降4.6%;分所有制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6.1%。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属于较低水平。特别是民间投资仅增长5.3%,动力非常不足。分产业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仅4.3%。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2.7%。

四、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速下降2.7%,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0.9%,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9.5%。房企本年到位资金增速下降23.6%。

五、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属于历史较高水平。16-24岁失业率为18.2%;25-29岁失业率为5.3%;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

六、社会融资规模增量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468亿元。M2同比增长10.5%,社融与M2增速之差连续三月下滑。

再来看一下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0.4%,相对温和上涨。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升,交通通信涨幅最大。PPI同比增长8.0%,环比增长0.6%,涨幅相对回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PPI仍在高位运行。

对外贸易方面,4月进出口明显下滑,以美元计价,出口仅3.9%的增长,进口增速为0%。

出口下行的成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上海的风控措施升级,对出口运输造成较大影响。二是疫情管控影响出口企业开工,降低供应链稳定性。三是东盟国家复工复产进程推进,海外订单转移。四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

除疫情影响之外,出口下滑还同海外需求回落有关。4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5.5%,日本制造业PMI为53.5%,环比均有所下降。

进口虽然零增长,但其实比市场预期要好。在数据公布之前,很多机构预测进口要会出现负增长。能够实现零增长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多地疫情严重,削弱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需求。二是上海疫情防控导致进口通关报关延迟。三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四是价格因素导致进口额高于预期。

景气指数折射出预期转弱压力。4月,中国PMI为47.45%,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各构成指数里,因为物流不畅通,衰退最为严重的是供应商的配送时间。相关行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中下游行业成本压力不断加大。

即使在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仍然有一些亮点。短期我们认为应该发挥有效投资的作用;中期应该优化布局,维护供应链稳定;长期应该大力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稳定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


当前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我认为是需求问题和信心问题。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三重压力,并且在这一形势判断下,出台了很多措施。但是今年一季度以来,特别是四月份,经济出现这么大的下滑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从4月份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需求问题特别突出。

信心问题主要表现在,债务恐惧症、投资恐惧症成为社会重要倾向。

很多民企因为债务问题出现危机。另外房地产的价格预期改变,大家认为房产价格处于下行通道中,导致房子现在也卖不掉。所以我们的社融量才会下降。

这些问题应该在去年四季度就已经发现了,因为新增贷款里的额度大多数是票务。实际上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并不是真正到借款人手上。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出了一些政策,但是我觉得效果也不明显。

过去央行降准,市场都会出现积极的反应。但是现在大家都没有回应,说明我们发力的方向还不精准。

市场的核心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钱放不出去。大型民企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因为缺乏资金却贷不上钱。而自身符合贷款条件的公司或个人又不愿意贷款。这些都是缺乏信心的表现。

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我认为原来定的经济增长预期指标5.5%,肯定需要向下调整。

因为去年经济学家普遍预期增速在5%左右。央行提出5.5%的指标,我觉得它就是一个重要的导向作用。说明中央非常重视经济增长,或者说暗示中央会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但是在今年新冠疫情严峻、俄乌战争冲突的影响下,再想实现这个增速已经比较困难了。

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


从预测的角度,上海疫情仍然严重,五月份增长好转的概率不大。如果六月份能够逐步摆脱疫情,我们复工复产肯定都是不够的,要赶工赶产。乐观的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7%左右。

下半年的经济走势主要取决于疫情的发展和稳增长的力度。但这些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度较大,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全国总体得到控制,但是局部疫情冲击无法避免。

当然我们预测稳增长的政策会进一步加力。但是政策效果从落地到生效,它是存在时滞的。

比如,在房地产预期普遍偏弱的情况下,最近各地政府才陆陆续续出台房地产放松措施,这个放松措施可能最快7月份才能反映在房地产销售数据上。等传导至房地产开发,再传导至土地销售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

所以三季度的增长,我觉得大概率回不到5%。随着政策刺激效果和经济动能的不断累积,可能要到四季度才会回到潜在增长的水平。具体来看,最好的情况是三季度能够达到接近4.8%的增长,四季度能够回到5.5%的增长,全年大概为4.2%,这也与5.5%的目标相差甚远。

在疫情这么大的冲击下,4%以上的增长属于合理区间。从稳增长的角度,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三大要素。第一是政策的意愿,第二个是政策的工具,第三是政策的执行。

目前政策的意愿非常明确,我们需要经济稳住,需要GDP增长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政策的工具还有很大的空间,政策的执行需要加快进度,最好能够在上半年执行,这样效果才有可能在四季度释放。

-END-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