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政策风险,内有业务压力,中概股企业还能迎来新的春天吗?
随着一波接一波的跳水,而反弹的水花比全红蝉跳水的效果还要小,这样的中概股,是不是真的“药丸”了?
最近一段时间,中概股接连跌出新境界,让不少投资者丧失信心,无论政策层面还是资本市场的,以及巨头中概股们的财报表现,似乎没有一个渠道给人以满意的信号。
阿里巴巴距离股价最高点已经跌去了数万亿市值,曾经被无数投资客看好的新晋小巨头滴滴,因为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在美退市转战港股。
从巨头到新秀,中概股们的日子不好过,在经历了12月3日的血洗后,12月6日,中概股们又有所反弹,但是,这次的下跌已经触底了吗?
未来的中概股,还能有反弹的春天吗?
01
12月3日,美股中概股迎来一**跌。
Wind数据显示,12月3日美股收盘,道指跌0.17%,报34580.08点;纳指跌1.92%,报15085.47点;标普500指数跌0.84%,报4538.43点。
在这一轮的“雪崩”中,中概股成了重灾区。
滴滴出行跌22.24%,叮咚买菜跌18%,有道跌17.76%;蔚来汽车跌11.3%,小鹏汽车跌9.32%,理想汽车跌15.95%。
把时间线拉长,巨头中概股企业的日子或多或少都在经历寒冬。
当地时间12月7日,中概股较前一个交易日有所回弹,其中,阿里巴巴涨10.44%,此前一天,阿里巴巴港股表现良好,12月6日,阿里巴巴港股价格高开7%,收盘价格涨幅12.24%,收于126.5港元/股,这是阿里巴巴自香港上市以来创下的最大单日涨幅。
跌跌不休的阿里巴巴终于短暂按下了暂停键,而自去年以来,阿里股价就在下跌的路上不断探底。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阿里不同于很多割韭菜的公司,在资本市场,阿里巴巴是投资客眼中的价值型企业。
上市多年,阿里巴巴市值最高曾攀升至7.2万亿港元,如今市值蒸发超60%,作为曾经亚洲最值钱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成绩令人唏嘘。
而作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对头企业,拼多多的股价也遭遇了从巅峰到“膝盖斩”的痛苦。
拼多多2018年7月在美上市,当时的发行价只有19美元,2020年初开始,拼多多股价一路上扬,股价最高时曾攀升至212.6美元,之后,拼多多股价一路下跌。
当地时间12月7日,拼多多股价大幅回弹,收盘价为63.03美元,大涨12.53%。
但是相较212.6美元的股价最高点,这一年多来,拼多多股价也算经历了“膝盖斩”。
老将阿里持续低迷,新秀拼多多也让人看不透,电商之外,其他行业的中概股表现也差强人意。
比较突出的例子当属滴滴。
今年6月底,滴滴以十分低调的方式选择在美上市,没有敲钟,甚至都鲜少有媒体报道,曾经备受关注的滴滴就这样闯进资本市场。
很快,滴滴就收到了来自监管层面的关注。
从7月至今,将近半年的时间,滴滴一直在接受调查。
12月3日,滴滴一纸声明给事件走向做了定调: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此事件对滴滴的影响极大,当晚(12月3日),滴滴股价暴跌22%,报6.07美元每股,较发行价14美元跌去56%。
不过,在12月7日美股收盘,滴滴涨幅超8%,股价有了明显回弹。
有媒体计算,上周五美股收盘,超过八成中概股录得下跌,衡量中概股整体表现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暴跌逾9%,总市值一夜蒸发近7000亿元人民币。
而其中,阿里巴巴在周五一个交易日市值就蒸发了272亿美元,约等于1700多亿人民币。
另据报道,截至12月3日收盘,今年以来,在美上市的所有中概股中有239只累计出现了下跌,占比高达73.8%,其中123只中概股的累计跌幅超过50%,占比达38%。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概股表现低迷,这次的暴跌更是综合多方因素所导致,对于投资者来说,中概股为何暴跌,是否已经触底,以及还会有怎样的反弹空间,谁也说不好。
02
在近期的中概股“雪崩”中,政策原因引发的风险是最大的。
美国东部时间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发布了《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细则,规定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披露其是否为政府实体所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的证据,同时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国实体通过称为可变利益实体 (VIE) 的工具加强披露。
这一纸针对中国企业的规定落地,对于中概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很快,中国证监会也针对这项新规做出回应,证监会和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地持开放态度,尊重企业依法合规自主选择上市地。
个别媒体近期报道中国监管部门将禁止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企业赴境外上市,推动在美上市中国企业退市,是完全误解误读。
此外,证监会还表示,对中美相关问题的沟通释放积极信息,并继续与美国监管同行保持坦诚沟通,争取尽快解决审计监管合作中的遗留问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海外律所相关专家的回应:《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内容,不单是拟上市公司自身信息需要披露,相关的披露要求还会延伸至拟上市公司的商业伙伴,对中国企业而言,每一环节都有敏感度的风险。
显然,《外国公司问责法》对于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的审查门槛明显提高,而对于已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而言,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合规操作成了一个很大难题,而对于计划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这样一纸规定的落地也让他们的上市之路变得更坎坷。
此外,针对《外国公司问责法》中提到的相关细节,中美之间存在的分歧也让中概股企业面临着不确定性。比如,SEC(美国证监会)向审计事务所、人员审查的程序与中国方面存在分歧。
中国希望在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通过后才执行,而美国则希望无条件许可,不需要中国的干预。
《外国公司问责法》落地的第二天,滴滴方面就发布了关于在纽交所退市并筹划在港上市的消息,这近一步引发了中概股在美国退市的担忧。
政策落地带来的影响势必会有新的解决办法,中国方面也表态,对于此事在与美方保持积极沟通,而对于中概股企业而言,政策风险的化解需要时间,更需要信心。
除了《外国公司问责法》的落地外,中概股企业股价长期低迷,根本原因离不开自身企业层面的问题。
03
从亚洲最值钱的公司神坛跌落,阿里巴巴的带给资本市场的打击是巨大的,而这个打击背后,离不开公司业务的影响。
11月18日,阿里巴巴发布2021年9月份季度业绩公告,公司该季度营业收入为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低于市场预估的2061.7亿元人民币。不仅营收不及预期,阿里巴巴的归母净利润为53.6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1%。
同时,阿里巴巴的营业成本占比从去年同期的58%提高至64%;且为了获取一栋APP用户和提升参与度,阿里巴巴的销售和市场费用为288.57亿元,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1%提升至14%。
很明显,阿里巴巴的收入在下降,获客投入在增加,为了应对市场竞争,阿里不得不付出更高昂的成本,却要面对营收和利润下滑的困境。
财报发布之后,阿里巴巴股价应声下跌,股价一路从11月17日的168美元跌至不足140美元,如今,几次探底反弹之后,阿里巴巴股价徘徊在120美元左右。
拼多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11月26日晚,拼多多发布2021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拼多多三季度实现营收215.06亿元,同比增长51%,市场预期为265亿,拼多多的营收远低于市场预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此外,拼多多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8.67亿,同比增长19%,增速明显放缓。
财报数据公布以后,资本市场同样反应迅速,当晚,拼多多股价暴跌15.86%,创下过去两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
之后,拼多多股价一路下行,甚至跌至52美元每股的低点。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用户数量增长对企业估值乃至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拼多多三季度财报数据中,三个月用户数量只增长了300万,这让资本对其未来产生担忧,拼多多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驱使资本选择出逃的重要因素。
对于中概股来说,美股市场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吸引力的确非常大,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中美之间在对待上市公司方面存在一些政策风险,这些风险的化解不是企业能够全面决定的。
而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最值钱”的阿里巴巴还是年轻的拼多多,在面对华尔街投资者的时候,都不能靠单纯的价值“画饼”来绘制蓝图,资本看重长远价值,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眼前盈利能力和用户数据的关注。
04
外有政策风险,内有业务压力,中概股企业还能迎来新的春天吗?
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拼多多股价回落明显,但作为投资者依然对其表示看好。
经历一**跌血洗之后,12月7日,拼多多股价走高,截至收盘,拼多多股价涨12.53%。
资本更是表达了对其未来的信心,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就在近期公开发文,表示要再次风投一下拼多多。
段永平的选择多少有些个人情绪在里面,毕竟他和黄铮私交甚好,虽然他屡次表达自己看不懂拼多多的模式,也讨厌拼多多烦人的广告,但靠着“相信黄铮”的信念,让他对拼多多的未来依然保持着信心。
段永平同样对阿里表达了看好,今年8月,段永平曾表示自己“买了点腾讯和阿里”,有人将当时段永平的买入视作抄底的信号,当时阿里港股的价格在170港元每股,如今来看,当时的段永平应该是“抄底抄在了山腰”。
同样对阿里巴巴看好的还有查理·芒格旗下公司Daily JournalCorporation,据公司公布的文件显示,自7月份以来,阿里巴巴股价下跌了近50%之后,Daily Journal将阿里巴巴的持仓数量增加了82%。
这也被认为是抄底之举,不过在买入之后,阿里延续了下跌趋势。
尽管段永平和芒格旗下公司都被认为是被套住,但他们对阿里巴巴未来的看好却是显而易见的。
经历了业绩不及预期的问题之后,阿里在应对方面也放出了“大招”。
12月6日,阿里方面公布了一年一度的组织大调整方案,大淘宝(淘宝、天猫、阿里妈妈)业务由戴珊从蒋凡手中接过,蒋凡则负责接管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两项海外业务。
此外据《晚点 Late Post》报道,阿里在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和近20位事业群总裁之间,增加了4个分管大总裁,分别是戴珊、张建锋、俞永福、蒋凡,媒体分析,此轮阿里大调整张勇希望通过“多元化治理”让组织变得更灵活。
同样受困于业绩和商业模式影响的拼多多,也在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今年以来,拼多多战略重心已经开始从营销向农业科技研发转变。
拼多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磊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现在拼多多的用户基数已经很大了,如何让消费者尝试新的品类、获得新的体验,如何能够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预期,从而提升用户的信任度,提升我们用户的心理占有率,是拼多多面临的新挑战。”
尽管如段永平一样的商业大佬都表示对拼多多的商业模式看不懂,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拼多多在战略调整方面大胆求新,毕竟,囿于传统模营销模式下,用户增长已经见顶,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模式必然是迫在眉睫的。
经历了滴滴在美退市以及美国证监会对外国上市公司的监管加码,中概股企业势必会在一定时间内面对不小的压力。
从长远来看,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关注仍然占据重点,外部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则是在商业模式的长久性和企业的长期价值积累方面做更近一步的调整。
此外,尽管政策有明显的趋严态势,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也能更好的实现规范,满足政策监管要求的中概股上市公司,也能给投资者更大的信心,带来更长远的支持。
雪崩之后,中概股迈向春天的步伐更快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