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和港股都迎来了一波猛烈的上涨行情,MSCI中国指数从今年1月中旬的低点蹿升了30%以上,市场情绪一片看涨。然而,就在这股热潮中,昨天华尔街大行——美银证券却忽然站出来泼了盆冷水。他们发布报告警告说,中国股市的反弹可能很快就会迎来一次明显的回调,甚至有崩盘的风险。理由是现在的市场走势跟2015年那次大起大落太像了,当年股市暴跌近50%,让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可有趣的是,美银这份报告里,完全没提最近小米和昨天腾讯发布的超预期财报,这两家中国科技巨头的数据可是亮眼得不得了。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看看美银的担忧有没有道理,又为什么漏掉了这些关键信息。
美银的警告:2015年的阴影又来了?
美银证券的策略师在报告里讲得挺吓人。他们觉得,现在的股市跟2015年那波行情有太多相似之处。当年,中概股在短时间内暴涨,然后情绪急转直下,直接崩了将近一半。现在呢,MSCI中国指数的上涨速度也很快,而且他们认为这波反弹主要是市盈率扩张推起来的,也就是说,大家对股票的估值炒高了,但核心上市公司的业绩基本面没跟上。他们列了几个问题:就业市场还是疲软,通货紧缩压力没减弱,信贷需求也没啥起色。更别提科技领域了,美银觉得那儿可能正在吹泡沫,随时有破裂的风险。
不得不说,美银的担忧有点根据但又都是老生常谈,对2015年的教训的重提虽让人心有余悸,但却不提及新的形势变化。美银代表了很大一批华尔街投行的看法,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光盯着这些宏观数据,却好像没看到正在大范围的发生的,基于微观层面的变化,比如最有代表性的腾讯、小米、中芯国际这些科技龙头的表现,它们才是中国科技应用,消费电子和芯片上游产业的典型代表。
腾讯和小米的财报:炸裂的数据你不能忽视
先来看腾讯。2024年全年,腾讯营收6602.57亿元,同比增长8%;更夸张的是净利润,飙升68%,达到1940.73亿元。净利润超过了机构普遍预期数值的100%,这是什么概念?他们的增值服务业务,比如游戏,收入增长7%,国内和海外市场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第四季度增值服务收入790.2亿元,同比涨了14%。营销服务业务收入增长20%,靠的是广告技术升级,还有视频号、小程序这些新业务的拉动。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收入涨了4%,理财服务和商家技术服务费功不可没。更别提AI了,腾讯2024年研发投入高达706.9亿元,混元大模型已经在广告、游戏等业务里开花结果,未来增长的后劲很足。
再看小米。2024年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长35%;调整后净利润272亿元,涨了41.3%。智能手机业务收入1918亿元,增长21.8%,全球市场份额13.8%,稳坐全球前三已经18个季度了。更厉害的是小米汽车,首战就打得漂亮,2025年的交付目标直接调到35万辆。这还不算完,汽车业务还带动了“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效应,帮小米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研发投入也没少花,技术进步直接推动了智能手机和汽车业务的双丰收。
然后是中芯国际,在 2024 年的第四个季度,营业收入达到了 159.17 亿元人民币,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1.0% 。2024年资本开支为73.3亿美元,不断追加高规格产能之后的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依然高达85.6%
这三家公司的财报,分别代表了中国科技行业不同领域的最新情况,这都是在给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腾讯在AI和多元化业务上发力,小米靠汽车和生态布局杀出重围,哪有一点“泡沫”的样子?
美银的盲点:科技龙头的韧性被低估了
美银喊着“科技领域泡沫”,可腾讯和小米的数据摆在这儿,营收、利润双双上涨,业务增长还那么扎实,中芯国际也步入逆势扩张期,怎么看都不像虚胖。腾讯的AI技术让广告效率更高,游戏业务全球开花;小米靠汽车业务开辟新赛道,智能手机异常稳健;中芯国际的新扩产能很快又不够用了。这些成绩可不是靠市场情绪炒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创新、业务布局、需求爆裂带来的。
更何况,目前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数字经济和AI这些领域全是机会。中国科技公司正在靠技术、多元化和国际化走出自己的路,抗风险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最后说两句:提示风险可以,但需要客观,不能忽视中国科技的底气
美银的警告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股市涨得太快,基本面也许会跟不上,回调的风险确实存在,但上来就喊崩盘就显得很奇怪了。
毕竟华尔街投行的小九九很多人都清楚,表现得太露骨就不好了。我不相信以他们的专业素养,会只盯着宏观数据,却不正眼瞧瞧腾讯、小米、中芯国际这些科技龙头的表现。
有时候片面是故意的,想左右市场情绪是真实的。但经历了那么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楚,中国科技行业没那么脆弱,超强韧性和潜力已经经历了一轮考验,当然不惧新的考验。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