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煤电债务违约。
持有永城煤电96%股权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其有息债务规模大约2000亿。
紫光债集体暴跌,最大跌幅从面值100元跌到16元。
华晨宝马17华汽05债券没有按期兑付,发生违约,华晨集团拥有员工4.7万,总资产超过1900亿,已经宣告破产重整。
恒大,苏宁,以及许多高风险债券也是大幅下跌。
最近违约都是大雷,很多都是在永煤违约之后陆续暴露出来。
其实不是现在才有问题,现在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在2015年之后大举加杠杆留下来的后遗症。
2018年已经爆了一批,不过那时候以P2P和民企债务为主,这次是民企、国企债务,城投债一起来。
信托私募,城投债周期一般都是3-5年,2015年开始募集的资金,2018年暴一批,2020年爆一批,时间点刚刚好。
这两年我讲过很多次国内资金鄙视链的问题,从低到高分别是现金贷,P2P,有限合伙人基金,信托资管私募基金,公司债,城投债,银行理财,国债。
国债最安全,最终应该不会出问题,其他所有都不安全。
现在风险已经来到了城投债,下一步就会传导到银行理财。
大行低风险理财应该问题不大,小行高收益的理财,主要也是投向信托,公司债,城投债,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收益,赚的还是期限错配的差价。
其实在2018年我讲国内资金鄙视链的时候,就讲过这个问题,也提醒过要注意小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现在只不过是一步步在实现而已。
有人在说城投债违约的事情,指责地方不负责任之类的话。
这种人脑袋就有点糊涂,在2015年前后,普通信托的收益普遍在10%-12%之间,政信类信托,也就是投入城投项目的信托,还有城投债,收益普遍在7%-10%之间。
那么,发行成本最少也在10%以上,实际上只有很优质的项目发行成本才能控制在10%左右,大部分都超过15%。
信托和城投债发行成本构成,发行费用2-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3%左右,加上收益率10%左右,成本就在15%以上了。
信用度越高,发行成本就越低,信用度越低,发行成本就高,但最低发行成本基本也没有低于10%的。
那时候P2P的发行成本更离谱,普遍在20%-30%之间,比信托和城投债还高出许多,这也是我在前几年强烈反对投资P2P的原因。
这么高的融资成本,这些年有哪门生意有这么高的利润,能够覆盖得了这么高的成本呢?
根本不可能,这注定是一条不归路。
只不过当时我在讲风险的时候,没多少人相信而已,大家都觉得那玩意儿都是刚兑,不会发生问题,就算有风险也会有人兜底。
实际上就是大家都在赌央行最终会给他们兜底,也就是在赌央行会拿所有纳税人的钱去给他们兜底。
其实借钱的基本不会考虑还钱的问题,凭实力借来的钱,凭什么要还呢?
要想还钱也行,除非你再借一笔更大的钱给我,否则我也还不起,就是这么流氓。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2018年的时候,郭树清主席就讲过一句话,收益超过6%就要打上一个问号,超过10%就要准备面对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
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这才是真实合理的市场,既要享受高收益,又不想承担风险,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情!
投资者一方面享受着高收益,无视风险的存在,真遇到风险了又不肯承认亏损。
客观来说,这也跟金融产品的销售套路有很大的关系,卖产品的时候,他们也是用刚兑作为卖点去宣传的,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包装成无风险高收益的,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说到底,做投资还是要靠自己仔细去辨别风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看起来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往往都是陷阱。
我记得2018年我在讲资金鄙视链和债务风险,银行理财风险的时候,就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假如信托和城投债发生风险,央行会不会兜底?
我的回答是:信托不会兜底,城投债如果不发生大面积违约的情况,就不会坐视不理,但如果发生大面积违约,就不可能所有都会兜底,只会保住核心资产,保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其他让市场自己去消化。
现在看来,事实也是如此。
事实上,现在的债务问题比各位想的还要更严重,更难处理。
如果只是部分债务违约还容易解决,但如果放在眼下的大环境里面去看待这一次的债务风险,那真的是在刀尖上跳舞。
2018年的债务风险,其实还是有惊无险,那时候正处在主动去杠杆,主动排雷的周期,货币抓的紧一些,风险就大一些,货币稍微放松一点,风险就小一些,总体上还是处在可控的水平。
今年刚经历了年初的疫情,杠杆再次加的很高,比2017年去杠杆之前的水平更高,经济增速却大幅放慢,债务危机再次出现,这一来一回,可操作空间就会变得很窄,形势实际上比2018年更严峻。
好在现在实体经济复苏很快,外贸也很强劲,不需要再继续加杠杆保经济了。
经济复苏,货币就不能继续宽松,否则会出现严重通胀。
但货币也不能明显收紧,否则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债务危机。
另一方面,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美国的发难。
经济一定要发展,杠杆一定要去,债务风险也一定要解决,但这三者似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根本没办法兼容。
经济要发展,要保证不发生债务危机,就必须加杠杆,最少要保持原有的杠杆不变。
但高杠杆带来很高的债务风险,要去杠杆,消除债务风险,就会影响经济发展。
一旦经济停滞,经济增速跟不上债务增长,最终一样会发生债务风险。
想要取得三者的平衡,那就只能是各自做出一定的妥协,例如债务问题,有些烂账实在救不了,该违约就违约,违约其实也是出清的过程,不可能所有债务都会兜底。
核心资产该保的还是要保住。
经济也要发展,科技产业还要继续大力投入,这才是中国的未来。
利率大概率也会维持平稳,不会大幅加息,甚至还会推动融资成本逐渐下行,实际利率下行,一方面可以降低债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但货币投放量上会有收有放,有些债务会让市场自己去消化,该破产的破产,不会救助,该补贴的产业还会继续大力补贴。
大部分的地方债还是会救助,毕竟这是核心信用所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违约,例如继续做一些债务置换,把高利息的债务换成低利息的债务,让时间去慢慢消化。
只要经济逐渐增长,债务规模控制住,后面杠杆就会逐渐降下来。
以上思路,大家也可以等过段时间再来验证,看上面到底是不是这样做的?
其实还有一条路,就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把过剩产能和过剩资本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和世界各国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这样国内过剩的资本,过剩的产能就有承接的地方,到时候危险就会变成机会。
中国加入RCEP,就是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过这只是远景,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两年风险还是很大,投资各方面还是要小心谨慎,保命第一,赚钱第二。
对于A股来说,机会和风险都有,高负债的股票,民企也好,国企也好,一定要避开。
另一方面,现在资金泛滥,实体经济低迷,还需要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A股机会还是很多,但同时也不能制造太大的泡沫,如果资本市场在这两年出现较大的泡沫,到时候资本市场泡沫叠加债务危机,那就会更麻烦。
资本市场要走牛,最少也要等到债务问题出清之后。
综合起来看,这两年对A股的定位还是震荡或者震荡上涨,以波段性炒作的局部机会为主,大行情估计还要等多一两年。
说了这么多国内问题,但其实也并不需要过度担心,国内问题再多,困难再大,始终是有解的,出现系统性风险可能性并不大,只要不贪心,不乱投资,基本就和你没有多大关系。
等到旧的问题出清,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来,后面就会开始腾飞。
但美国的问题,就真的是无解的,最终走向失控的概率非常大,美股很可能还要再来一次真正的大崩盘。
崩盘的时间就在于美国彻底走向失控的时候,但不是现在。
最近美国各地很多人排队开车去领救济粮的新闻上了中国各大网站热搜,上个月央视新闻也发表了一篇报道《疫情下的美国,一周感染50万人,5400万人面临食品短缺》。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美国才3.3亿人口,就有5400万人面临食品短缺,占美国总人口15%。
美国是一个产粮食的大国,这么多人口面临食品短缺,我一开始是不信的。
不过当我查了一下历史数据之后,我觉得这个数字可能还是比较保守。
据《财富》杂志统计,1930年美国大萧条期间,美国至少有800万人被饿死,占总人口7%,至少7500万人处于饥荒的状态,占美国人口60%。
1930年的美国可不是农业社会,当时的美国工业已经很发达,不存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也不是天灾所造成的饥荒,这完全是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
现在的美国,疫情已经完全失控,疫情导致部分供应链断裂,很多行业生产停滞,这才是导致饥荒的真正原因。
美国大选川普落败,国内严重分裂,拜登即使上台,除了继续放水制造股市泡沫之外,很多事情也是无能为力,完全看不到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旦饥荒严重,各地零元购必然卷土重来,美国社会也会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但他也不得不保美股,如果美股也倒了,美国就会陷入类似1929年一样的大通缩,大萧条就会卷土重来。
1929年的大萧条也有美国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思维,对经济放任不管的原因,现在不会了,美国会不断放水保美股,不会让股市轻易跌下去。
所以,拜登上台后,第一件事一样是印钱保美股。
其实在1929年大萧条过后,美国还有能力去搞大规模基础建设,把美国经济拉出大萧条的泥潭,但现在也搞不起来,没那个条件了。
现在美国寄希望于疫苗的普及,能够快速解决新冠的问题。
不过就算解决了新冠问题,美国的债务问题,资产泡沫问题,国内分裂问题一样得不到解决,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美股泡沫一样要破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话说回来,美国目前底子还是很厚,新冠总会过去,再撑个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是没有问题的,再往后,等到中国GDP全面超越美国,科技水平也全面赶上来,那就很难说。
说到底,现在的全球经济,不是比谁更好,而是看谁没那么坏而已。
国际关系是赢家通吃,只要你比别人多一口气,能够扛下来,那就是最后的赢家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