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美洲殖民者为何向印第安人举起屠刀?
历史的复杂和现实启迪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五月花号”与清教徒
四百年前,也就是1620年,经过六十多天在大西洋上的艰苦航行, “五月花号”木制帆船载着一百零二名英国移民(逃离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抵达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这批人上岸后安营扎寨,建立了英国人在北美的第二个殖民点。
乘“五月花号”来美的这批英国人大部分人是为逃避在英国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离开英国的目的就是想逃离宗教专制,到新大陆来定居,希望在北美建立人间天国。
那么,清教徒是什么人呢?
自从英国开启了宗教改革后,清教徒在英国就属于少数派激进改革团体。他们认为,尽管英国教会同罗马教廷分了家,但其改革的步伐迈得不够大。他们要求以新约圣经来制
定教会的准则,摆脱所有与罗马教会的传统关系,净化(purify)教会,因此,被人们称作“清教徒”(puritans)。
但是,他们的改革要求不但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改革的结果是换汤不换药。不同的是,君主取代了教皇。清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受到压制和迫害,但又不准备改变自己的信仰。清教徒们既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又要保持民族文化,比来比去,还是美洲“新大陆”最理想,于是这些清教徒乘“五月花”帆船,踏上去美洲寻找新天地的道路。
1620年,英国清教徒来到普利茅斯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原住民并不多。因为1614年曾有一批英国探险者来过马萨诸塞湾区,他们把能够抓到的印第安人都抓去当奴隶卖了,留下的被天花病毒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印第安人消灭得所剩无几。可是,这些“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好像并不清楚这码事,这些人上岸后发现,这新大陆简直是广阔天地。
暂时过了宗教迫害这一关,生存环境问题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个冬天下来,这些人伤亡过半。仅饥寒交迫也就罢了,还要提防印第安人。一开始,清教徒们最担心的就是印第安原住民是否会对他们这些不速之客,采取不友好举动。
其实,印第安人还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没有“主权观念”。印第安人对于来到自己家里的不速之客,不闻不问。
第二年的3月16日,一个印第安人突出现在普利茅斯定居点,清教徒们吓了一跳,以为是来下战书的。让他们又吓了一跳的是,这个印第安人张口说英文。竖起耳朵一听,还好
,他说的是Welcome(欢迎),清教徒们这才放下心来。这个印第安人名叫萨莫塞特,没过几天,他又带来一个英语说得更流利的朋友——斯昆托。
感恩节并不感恩——美洲印第安人血流成河
斯昆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印第安人,但是学会了英语。在十余年前,他还在南方的时候便被西班牙殖民者抓住,卖做奴隶。这之后便辗转去了欧洲,最后流落英国。在英国的十余年间,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时还听懂不少北美土话。因为这个特长,斯昆托被英国殖民地企业招募,并被派往北美首个欧洲殖民点詹姆斯镇。
斯昆托非常热心地帮助英国新移民。他帮助清教徒同普利茅斯定居点最近的瓦帕浓部落——The Wampanoag谈判达成和平共处协议,使清教徒们获得十多年和平发展的机会。而且瓦帕浓部落为了表示善意,主动提供给清教徒食物,而斯昆托选择留在普利茅斯,帮助这群新来的殖民者在荒地上站稳脚跟。
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个会说英语的印第安人教会了移民们如何种植印第安玉米,而种子则来自瓦帕浓部落的友好馈赠。当然,光有种子是没法长庄稼的,毕竟这群殖民者来之前美洲没几个正经的农夫,而种植条件又与欧洲有很大区别。所以,熟悉当地环境的斯昆托又派上了用场。他告诉殖民者们,由于土地荒置太久,必须经过施肥才能种植庄稼。至于如何收集肥料这一方面,除了人类的粪便外,用鱼发酵施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到了气候转暖的4月,殖民者在斯昆托的带领下下海捕鱼,上好的大鱼用来烹饪或者晒干储存,而小鱼杂鱼则成了肥料。
体力逐渐恢复的移民者在斯昆托的帮助下,终于将拓荒生活纳入了正轨。在殖民地周围的荒野里,他们甚至捕捉到不少火鸡。这些肉质饱满又不难捕捉的笨鸟是上佳的蛋白质来源。
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大恩人”——印第安人斯昆托
到了次年的11月,当年的收成全部入库后,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清教徒们居然过上了横渡大西洋前所设想的“自我管理”和“自给自足”式的自由生活。但在这其中,最令人“惊奇”的,给予他们如此多帮助的竟然是一群连上帝都不信的土人!
在1621年11月末的一天,普利茅斯殖民地决定举行庆祝活动感谢“主”的恩惠。而作为实际上替“主”办了这件事的代表,斯昆托和瓦帕浓部落的印第安人也有幸成为了座上宾。主宾一起享用了以火鸡、鱼、玉米和南瓜为原料烹制的大餐。此后两天,又一起进行了歌舞和竞技等娱乐活动。这便是现今“感恩节”的由来。
后来的感恩节庆祝活动大都是随机的,有了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全体同胞聚在一块儿,弄个仪式,把成绩归功于上帝,叩首谢恩。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沿袭了基督教的文化传统,把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主”的恩赐。
从表面上看,真是一副远方来的定居者遇上乐善好施的原住民似的景象。
然而,印第安人们不知道,他们在这些客人的眼里都是异教徒,天堂的大门是不会向他们打开的……
由于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有印第安人参加,更由于清教徒的第一次丰收是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取得的,有些人往往想当然地以为感恩节是清教徒向印第安人表达谢意的纪念日。
然而,清教徒虽同印第安人有过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但还没等感恩节成为传统节日,清教徒们就已经对印第安人挥刀相向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国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跑到马萨诸塞湾区定居,和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矛盾终于浮上水面,这一矛盾最终导致清教徒们反客为主。
英国殖民主义者觉得印第安人傻,文化落后。他们认为印第安人没在自己的土地插上地标,画上地界,用法律的形式证明是印第安人的。于是,这些被印第安人帮助的“强盗”们就跑马占地,连印第安人家门口都给占了。这种做法,一些第一批来的清教徒都看不过去,提出了反对意见。结果,他们被踢出了教会。
就这样,清教徒们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洋枪,从沿海地区向内陆武装扫荡。《圣经》给了他们“精神力量”,洋枪则保证了他们无往不胜。印第安人无不望风披靡,抓住年轻的身强力壮的,留下当奴隶干活儿,其他人,则格杀勿论。
1633年,在康涅狄格河谷地区的印第安部落——The Pequot Nation顽强抵抗。但是由于印第安人没有在现代战争中正经打仗的经验,僵持不久,就被英国殖民者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这回不是庄稼丰收,而是俘虏大丰收。当时正是奴隶贸易红火的时候,抓奴隶卖比种庄稼好赚钱。因此,所有妇女和十四岁以上的孩子全都抓起来当奴隶卖,剩下的一律处死。
1641年,荷兰殖民地曼哈顿的首领倡议设立人头奖,看谁砍下印第安人的人头最多。英国清教徒积极响应,于是,英荷两国殖民者合兵一处,在新英格兰地区逐村扫荡印第安人。
在一次重大胜利之后,曼哈顿教会提出再过一次“感恩节”。除了例行的大吃大喝外,他们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玩起踢球的游戏,然而,那些球不是真正的足球,而都是印第安人的脑袋。
如果非说感恩节和印第安人有什么干系的话,那就是每逢他们取得屠杀印第安人的“重大胜利”后,经常会举办“感恩节”庆祝活动。
可以说,北美大陆上的欧洲殖民者同当地印第安人的关系除了早期那段短暂的和睦共处外,基本上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那么清教徒刚来时,和他们非常友好的Wampanoag部落呢?马基亚维里的《君主论》里讲到,欧洲人倡导的现代文明只强调永恒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Wampanoag部落的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扩张中也没逃脱被消灭的命运,该部落头人的脑袋被砍下来挂在普利茅斯的一个旗杆上长达24年。
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也是感恩节的历史。
“感恩”是一个很好的词,
但结合感恩节的真实历史来看,
就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历来注重“知恩图报”
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然而用我们的传统文化,
来想当然地诠释感恩节,
这既说明了对感恩节真实历史的了解,
也表现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
愿我们全面了解历史文化
在历史的正确把握中创造新的历史
——新的、真正文明的人类历史。
精彩评论
关我们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