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在结果发生后,你回头去看,似乎很明显,一定会发生。但是这其实是你自己的错觉,俗话说“事后诸葛亮”。事实上在事前来看的话,后来发生的结果并不是唯一肯定的可能。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COVID疫情从2~3月份开始在全球开始大流行,各国股市随之发生大跌。但是一些科技股,比如亚马逊、苹果等,不跌反涨,甚至跑出了历史新高。我们站在现在回顾历史,似乎感觉这个现象很正常,显而易见:当大家都被锁在家里哪里都不能去的时候,当然会用更多的电脑,花更多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对网络视频通话会议的需求也会大增,所以这些相关股票怎么会不涨呢?但这其实是你自己的错觉。回到半年前,新冠疫情对各国经济和公司的影响是高度不确定的:到底会有多少人感染?会死多少人?多少公司会被迫关闭?多少人会失业?多久会有疫苗问世?这些问题都是不确定的,因此股市的下跌幅度也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我举的是投资中的例子,但是这底下的逻辑是可以扩展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比如我考大学前一年,以及那年,复旦入取分数最高的院系分别是通信工程系和生物科学系。如果你在20年以后回头看,大概率会得出这两个专业不如计算机和金融系的结论。但是这就能说明当时那些考进通工和生科的高材生们都错了么?显然不能这么分析。
克服后见之明的错误,关键要理解历史发展逻辑中的偶然性。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不可能被个人预测到。不要高估了自己和任何人的预测能力,也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预见到未来的结果而去随意惩罚自己。
B - 选择性回忆。
如果你只挑选自己做错的选择,然后纠结于斯,那你当然快乐不起来。相同逻辑,如果你只选择自己做对的决定,并因此沾沾自喜,那就会倒到另一个极端,变成自我感觉太好了。
这就好比一个股民,回顾自己的炒股历史,他可以选择自己曾经买过的一只最成功的股票,从中赚了10倍,成为自己逢人就说的吹牛资本,堪比巴菲特。他也可以选择曾经亏过的那两只股票,亏了90%,差点连内裤都不剩。还是同一个人,同样的炒股能力,但是在别人听起来可能效果完全不同。
C - 在做决策时缺乏独立思考。
几个星期前,我公司里的一个实习生找我聊天,说他研究生毕业后想直接工作,但是家里希望他读博。他有点举棋不定,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帮他对比分析了一下研究生毕业工作和读博两个选择的利弊,并且在最后强调:我只能给予我这方面的个人意见,到最后他应该综合各方面意见后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到最后,只有在充分思考后自己做出的决定,才能避免后悔。
在我们的成长途径中,会面临各种选择,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是否出国,去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买什么样的房子,生几个孩子,等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关键区别,就是谁帮你做这些选择。如果是父母或者老师帮你做决定,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成年。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明白:重要的决定是无法外包的。而把重要决定外包给其他人的后果,就是你以后很可能会后悔。
上面讲的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怎么办。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减小自己做了决定以后发生后悔的可能性。
精彩评论
说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