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给创作者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监狱。【互联网科技资本(下)】

Austin商业猎奇
2021-02-09

算法是无法分清什么叫喜欢,什么叫不喜欢,因为喜欢与不喜欢,不是简单的0和1。人总以为自己在选择想看的东西,其实你根本没意识到,随着AI算法的推荐,你早已没有选择的余地。

大家好,我是Austin,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我们上期视频通过三部纪录片了解到:互联网科技资本借助大脑的可塑性,结合AI算法与心理效应,精准传播有毒信息,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操纵和诱导,并在我们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贩卖我们的信息,把我们当提款机用。(下面这个图片是超链接)

这期视频,我们就进一步来探讨,互联网科技资本,如何把社交媒体做成毒品,让我们沉迷,上瘾,并逐渐失去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消费心态学的黑魔法,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民粹主义实验,蚕食我们的民主体系。资本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育、媒体、政治体系当中。

而一场没有硝烟的反垄断战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01 AI如何算计你的多巴胺

“世界上只有两个产业会把自己的客户叫用户,一个是毒品,一个是互联网。”

每次听到微信响起来,你们是不是都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响?对手机的依赖主要是来源于我们的对互联网的上瘾,我整理了8条成瘾的场景,大家可以测测自己都中了哪几条。

几乎没有人能逃脱AI算法的控制。更讽刺的是,电影中无论是脸书还是谷歌的开发者,都无力反抗自己开发出来的AI算法,你们会上瘾,他们也会。

从一开始,这些AI算法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上瘾,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当中,用户增长产品经理都是核心岗位。

一般人会认为AI算法推荐的,就是它们真正想要的,但其实并不是,算法只是试图找到几个非常强大的兔子洞,看哪个兔子洞最贴近你的兴趣,然后如果你开始观看其中一个,它就会一直推荐,并非有人刻意去选择,只是系统一直推荐而已。

实际上算法是无法分清什么叫喜欢,什么叫不喜欢,因为喜欢与不喜欢,不是简单的0和1。

人总以为自己在选择想看的东西,其实你根本没意识到,随着AI算法的推荐,你早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从大家能看到相同的信息开始,你所看到的就一切,就已经是被资本设计好的。

就好比一个魔术师当着所有人脸,打开一副扑克牌,然后让你从牌堆里选一张出来。不管你选哪张牌,选多少次,最终都会导向魔术师想要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当中就叫霍布森选择效应,其寓意就是,当你在没有选择的时候作出选择,往往就是被提前设计好的,最糟糕的选择。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一种生物学的欲望,它直接影响着大脑奖赏通路中多巴胺的释放(获得满足感),这个机制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而来的。它让我们聚在一起,群居生活,繁殖后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滥用的话,也有让人成瘾的可能性。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而社交媒体打造的虚拟社交,本质上就跟毒品一样,刺激多巴胺释放,而一旦人回到现实,就像过度劳累之后,腰腿酸痛,精神不振,好像身体被掏空,是不是肾透支了?

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会导致我们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退化,毕竟我们只是得到了一种“数码安慰”

这种情况在未成年人中表现尤为明显,我接触过的一些家长和老师,它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小朋友一旦被没收手机,就会大发雷霆,又哭又闹,极端情况还会和父母来个1V2。

在父母的眼里,不就是一个手机吗?有必要这样对生养你的爹妈?其实父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小朋友来说,手机就是一切,因为网络上的人会给他们点赞,给他们安慰,没收手机的父母反而成了坏人。

02 互联网产品如何潜移默化改变行为


上期我提过:AI算法从60年代至今,智商已经成长了超过1兆倍。人们总以为只有少数的傻hi被说服,但AI算法一天比一天聪明,今天它能说服人们地球是平的,明天它就能说服你相信一件完全虚假的事情。

AI算法具体又是如何操控我们接受信息呢?早在2012年,脸书就拿自己69w用户做了一个信息流的实验( Facebook emotional contagion experiment ),信息流就是你们现在公众号消息推送的样子。

    这个实验主要证明了3个观点:

1.计算机能输出传染情绪的内容;

2.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受社交网络信息的影响;

3.人类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将能够用来预测他好友接下来几天的情绪变化(即两者成正相关关系)。

简单来说,实验结果验证了AI算法具有扣动人类情绪扳机的能力,透过人际网络蔓延,诱导并操控人类的行为。

肯定有小伙伴会认为,我是个大学生,有头有脑,哪有那么容易被控制。资本不发威,你还真当它Hello kitty。

以搜索引擎为例,只需简单的两步,便可操控你的行为:

Step1: 从输入关键词后的搜索提示开始。比如我在搜索栏输入Austin,搜索提示会显示几个信息:1. Austin是个大帅B;2. Austin师从索罗斯;3. Austin在广东出生;4. 吴彦祖穿西装很像Austin。搜索结果明显导向着Austin的正面信息,但如果有个搜索提示显示Austin是个LSP,你大概率就会优先点开这一栏,这叫做负面偏向

有数据表明,同一页的搜索内容,一条负面信息的点击率是其他正常信息点击率的10-15倍;

Step2: 从输入关键词搜索后的首页显示开始。比如搜索:我应该买什么车,跳转的首页的以及首页最顶端的内容,看起来最为真实可靠,而其他很多信息就被折叠(隐藏到第二页之后去)。有数据表明,只有不到5%的用户会去看搜索首页以外的内容。

其实关于买车,应该有成千上万的分析,为什么只有那几条放在首页呢?是因为其他信息不好吗?还不是因为顶部的信息更方便控制你的思维。

再比如HK事件,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那些人会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眼没瞎都能看到HK历史以来都是中国的,它们怎么会看不到呢?

问题的答案是:它们压根就没有看到与我们接触到的相同的信息。无论在脸书还是在油管上面,这些人都几乎听不到我们的呐喊。

2019年推特,脸书,油管以涉港为由,封了我们几千个账号,2020年12月推特以“无端血腥”为由,删除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和视频。言论自由?民主社会?你他喵的不就是赤裸裸的美国资本干涉我国内政?

03 人类期货Human Future

这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一个完全用来买卖人类的期货市场。这些交易创造了上万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也让互联网公司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赚钱的公司(没有之一)              —Shoshana Zuboff, PhD

2016年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发布了一套操控人类行为的方法论:行为心理学+大数据+情感触发=行为改变。

这套方法论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的选举活动,这个国家当时有两种势力:黑人和印第安人。剑桥分析为了帮助印第安人获得竞选,它们瞄准了当地的年轻黑人,目的是要让他们抵制投票,并主动放弃自身投票的权利。

借助这套方法论,他们策划了一个叫做“Do So”的竞选活动。通过盗来的用户信息分析,他们发现当地的年轻黑人政治敏感度低,还喜欢酷炫的玩意,比如上脸书和油管,所以这个活动除了“Do So”这个Slogan以外,还融入了很多年轻化的元素,比如帅气的手势、搞怪的舞蹈、对立鲜明的颜色(黄+黑),还加工成视频和图文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借助AI算法集中分发给更多具有类似性格行为偏好的年轻黑人。 

与黑人不同,印第安人的小孩只会听从父母的意愿去投票,所以最终的竞选结果当然是印第安人胜出,18-35岁投票的人数变化了40%,选举的结果则波动了超过6%.。表面上看似两个种族势均力敌,但实际上是印第安人(即买家)想要的结果。

概括一下则是,剑桥分析借助大数据,分析年轻黑人的性格与偏好,进而在社交媒体平台精准传播它们策划的政治广告,在算法的加持下,最终达到操纵选举结果的目的,这就是AI算法武器化。

在近10年间,这种民粹主义实验不仅发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还有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英国、美国、香港和台湾。所以你们现在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懂王当初要封杀Tiktok,因为2016年他就是这套方法论的既得利益者

试想一下,如果Tiktok取代了脸书油管,成为新时代的武器,那么懂王的I Love China绝逼会火。

为什么这套方法论在当今如此盛行?这就不得不说到背后的消费心态学理论,消费心态+情绪、价值观和态度等因素。我举个马爸爸的例子。

在人口统计学上他无非就是一个,47岁,经常排在中国前五首富的男人,家住在杭州,而如果从消费心态学上来说他就是个喜欢说福报、开会爱装13、不喜欢钱、善于与明星切磋武艺的资本家。

学习消费心态学能让营销人员突破传统营销广告的范围,不再是送礼就送脑白金的硬广告,而是根据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触发因素来设计传播内容。

比如针对马爸爸,可以让他无时无刻都在app上刷到4大监管联手抓人的广告,这样估计他就安静了,又或者天天给它刷枭哥君临天下的广告,这样鬼畜区又可以开工了。

剑桥分析借助消费心态学,把人分成了5类性格特征:开放型、尽责型、外向型、随和型和神经质,再以5类性格特征为基础做成目标人群的心态概况。

把人口统计数据和心理数据结合起来,就能更加了解消费者,做有针对性的营销,增加影响消费决策的机会。

举个例子:要推荐一款纯素蛋白棒,如果仅仅在社交媒体上给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发广告,可能效果也不错,但是如果结合我们上述的方法论,通过用户数据分析,你发现可以推荐给那些对虐待动物有强烈感受的素食主义者,又或者推荐给那些在吃糖时候有强烈负罪感的,有健康意识的女生。

很显然,后者会更好,不然哪来的元气森林呢?所以为什么X呗广告不参考脑白金:贷款就找脑白金(哔),而是给你们刷旅游、聚会、蹦迪这些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场景,因为对于18-25岁的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借钱一时爽,一直借钱一直爽。

在一个几乎以点击率为基础的互联网经济中,利用潜意识性格特征的心理营销,非常容易刺激消费者冲动决策。

09年的一项实验,发现以心态概况(上述5种性格特征)为基础的营销行为,将点击率提高了670 %。后来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通过心理营销产生点击的“倾向效应”,比传统广告的效果高出2倍。                                                               

消费心态学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核心是心理数据。可能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的数据被卖给谁,也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哪种内容意识的影响。

民粹主义和消费主义也只是消费心态学被滥用的两种情况罢了,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事情正在发生……

04 The Creepy Line一条骇人听闻的线


当互联网科技资本从自身领域扩张到其他领域,比如媒体、教育、政治、法律等等,这些垄断的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大到削弱法制监管,小到抢大妈的菜篮子。

2010年,谷歌给多名研究人员40万美元经费,研究如何改善用户的网络隐私。2012年9月,谷歌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起诉,理由是谷歌在搜索结果中,偏向于自己的购物和旅游服务,而谷歌提交了一封长达8页的辩护函,上面附有相关研究论文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谷歌胜诉。

但很少人知道这些论文就是谷歌资助的。

根据美国政治响应中心(the 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数据,大型高科技公司用于游说**的资金在2015年合计达到创纪录的1.81亿美元,这让它们成为第二大企业游说团体,仅次于大型制药公司。

美国的CfA( Campaign for Accountability)在报告中说:谷歌资助了2005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329篇公共政策研究论文。这些研究均来自世界顶尖机构的学者和经济学家,包括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等,而那些号称是客观的法律和学术文献,其实都是谷歌提供给他们的。

所以之前有小伙伴给我留言,说我上集视频毫无营养,既不懂算法,又不懂互联网,劝我多看些硬核书籍。但作为一个10年的老金融民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谁写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你钱出版,谁发表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资助你的研究,自己好好想想,是谁草率了?

你以为只有老美会玩这类坚守自盗,资本抱团的游戏吗?论资本的骚操作,马爸爸绝对是骨灰级玩家,上期我们说过马爸爸早年斥资百亿美元修建自己的媒体防火墙,还有一点大家容易忽略的:湖P大学,一个危险的政治信号

我极度怀疑,这个大学到底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是为某些人扩张资本版图呢?是新时代的黄埔军校,还是老玩家的东林书院呢(明帝国的大毒瘤)?同样是企业家创办的大学,为什么不学一下松下幸之助的松下政经塾还有稻盛和夫的盛和塾呢?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2016年一篇爆火的文章:《受资本控制,部分主流媒体人格分裂》(之后被删除),文章中写道:“人民群众”成为了“媒体消费者”,变成了少数人赚大钱的工具,自然而然大部分人也就成了“媒奴”,不同的声音,基本发不出来。

媒体和网络成了突发事件的议程设置者,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带来的是对热点的竞争,其结果就是伤害了内容传播的职业道德,降低内容质量,带来行业低标准。

媒体人的第一反应不是人民群众是否应该知道真相,而是利益集团能否赚到钱。

科技的进步给创作者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监狱——内容更快、更煽情、更刺激、更负面、更主观、更狭隘。

就像现在,很多内容创作的财富密码当中,不是中国崛起就是美国捞B,不是资本家的嘴脸就是打工人的灵魂,不是徐坤按门铃—菜到家,就是闪电五连鞭—马大师不讲武德,大众娱乐就成了“娱乐大众”,有些人在演,有些人在看,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

在这被AI算法操纵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底层人民为资本家制定游戏规则”,至于是非与否不重要,流量人气才重要。内容必须符合大众阅读习惯,要多图多视频,玩梗就不用我说了;那些深度内容,就洗洗睡吧(比如我)

网络综艺的选题一定要LowBLowB再LowB,能激化矛盾最好,员工XXOO老板的,女人OOXX男人的,什么相亲大会、对喷吐槽、情感调解尽管上,如果可以不带脑子看,那就最好。

用黄子华的金句来形容就是:你唔Cheap,又点显得哥哥High呢?

05 写在最后

最后,聊聊我的价值观吧。资本的吃相一般都很难看,在监视资本主义下(Surveillance Capitalism),虽然各国政府屡次对互联网科技资本出手,但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的CCPA或是欧盟的GDPR,还是我们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仍旧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实质案例。

人类善于发明工具,却不善于管理工具。从历史的演变来看,人类发明黑火药的时候也没想到,几次世界大战毁掉半个地球。人类发明金融工具的时候也没想到,金融资本把纳税人的钱玩脱了之后还能叫纳税人埋单。人类发明数字算法的时候也没想到,人的工作一旦被困在算法里,生命将变得如此脆弱。

2008年以后,我们看到了金融资本的大而不倒,于是我们坚持脱虚向实。2020年以后,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科技资本的无序扩张,于是我们坚持了反垄断监管。

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变革,都是因为有个人站出来说:这事太tmsb了,我们一定要改。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SB,所以社会主义制度起来了;毛主席说地主阶级SB,所以新中国起来了;乔布斯说微软SB,所以苹果起来了。

批判的人才是真正乐观的人,互联网科技也不是法外之地,我深信2021将会是中国反垄断的元年,互联网的红利不会因为反垄断而消失,相反,为了建设中国良好的5G发展环境,在科学技术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场战争我们不得不打赢。

要知道,在战争中绽放的花朵更值得我们期待。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是人话,请给我点赞和分享,做一期硬核内容挺不容易的,因为我的文章也大概率不会被算法推荐。

Austin商业猎奇,祝大家新春快乐,拜拜~

编辑 | Chelsey

原创 | Austin

我的阅读笔记(备选)
让我们重新与书籍相遇,让我们一起用阅读投资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投资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