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闻财经
2018-11-26

$钜派投资(JP)$

周良支招:如何长期获得股市超额收益?

对于股民来说,每天日思夜想的是怎样通过股票投资长期获得超额收益?周良从创新研究体系、投资目标、投资方法三个维度解读了少数派的投资观点。他说,大多数人做股票投资决策方法是从宏观经济到行业的强弱变化到个股的基本面等进行研究。这些在周良看来只是基础工作。想获得超额收益还要重点研究大多数人的认识误区、判断误区、情绪误区。只有在这些“无效”的地方做深度研究,才是获得超额的收益的前提。

投资目标不同,投资方法也不同。大多数人投资股票的出发点,是希望获得短期收益。少数派投资分析体系恰好相反。他们并非在乎一时盈利,而是把绝对收益长期积累出来。周良认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投资方法进化速度超过市场变化速度,才能长期战胜市场。如何根据市场变化做选择?周良建议选择收益风险比高的投资方向,以及潜在下跌风险不大,而潜在上涨空间及盈利空间大于潜在风险的投资方向。

风控能力颇为关键。很多人所谈的风控事项包括:投资分散度,持股集中度,止赢止损等,但在市场剧烈波动时,这些常规风控也会失效。最典型的例子是,能顺利应对2015年三轮股灾的股票投资管理人不超10%。周良坦言,更为有效的风控发生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也就是“事前风控”。只有事前意识到某些股票风险极大,不去买它才是有效的风控。

五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结合当下股票市场现状,周良从供求关系、筹码稀缺性、交易对手行为、估值、市场情绪五个维度分析了投资者常见的认识误区。

维度一:供求关系。股票也是商品。筹码供应量和资金需求决定其上涨和下跌。近些年,每年都会新增上万亿的股票筹码供应量,而增量资金却不够充足。整体来看,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很严峻。为此,很多人选择离场。周良认为,选择离场的投资者并没有找到供求的极端结构性差异。具体来看,股票增量都是中小盘,而资金需求却在大蓝筹。现在增量资金是外资、保险、机构投资者等,他们是低风险偏好者,买的都是大蓝筹。虽说近两年市场低迷,但外资流入不断加速,累计达到6000亿人民币。当股票供应的增量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小盘股票上,而增量资金在买的恰恰是大蓝筹时,这种供求的极端结构性的差异,就解释了为什么大蓝筹越走越强。

维度二:筹码稀缺性。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大蓝筹会稀缺,这又是认识误区之一。举个例子: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上市公司,它有1.9万亿的流动市值,看似盘子很大,市值很多,但仔细分析它的持股结构会发现,它前十大股东持股占比是96.28%,不仅有国家股,有险资,有H股,还有一些国家队的持股。它真正的流动市值只有3%点多,也就是600多亿元。由此可见,你买到的量非常稀缺。这并非个案,四大行加在一起,才2000亿市值。我们把市场上公认的三十几只大蓝筹加在一起,流动市值在2万亿元左右。现在的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流动市值是6万亿元左右,这个数字和大多数人印象中不一样。

维度三:交易对手行为。很多人认为大蓝筹被基金集中持股了,所以大蓝筹没有跌下去,是国家队在护盘。据周良分析,大蓝筹还没有被超配,而且有些品种被严重低配了。例如:在2015年上一轮牛市最高潮时,在创业板卖130倍市盈率时, 2000多支偏股型的基金,持有的中小创的市值和持有的主板的市值在2015年6月底比例是7:3的关系,严重超配了中小创。

维度四:估值。大多数人对于大蓝筹的低估值抱有习以为常的看法。在过去七八年的时间里,大蓝筹不断被边缘化。但其实我们放到历史的长河以及全世界股票市场去看,就会发现中国的大蓝筹估值极度被低估了,它处于历史的低位和全球主要市场的低位。

维度五:市场情绪。通常情况下,市场情绪高涨时,有赚钱效应。吸引资金不断入场,推高股票,形成了新的赚钱效应。当下市场情绪是比较悲观的。在周良看来,市场越悲观,风险越小。因为这种极度悲观已经在市场走势上反映出来了,风险已经在释放了,而且当前这种悲观是有点过度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发现了明显的边际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MSCI、富时加入中国的权重以后,引入了很多境外的资金,包括国内所成长起来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等都是长期的资金来源,投资者结构在发生边际变化。以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正在发生变化,这些边际变化容易被市场忽视,这也是误区所在。

针对上述,周良分析,这一拨大蓝筹的强势风格周期还会持续很多年。如何选股?周良告诉我们,要用增量资金的眼光来精选个股。增量资金在哪里,市场上涨动力就在哪里。此外,要找持续性公司。选择的四大方向,例如:银行、保险、地产和制造业大型龙头企业。基本市值在1000亿以上的。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市场,价格每天的涨跌,投资人不应有从众行为,保持理性和从容的心态很关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