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开盘后不到40分钟,中公教育(002607.SZ)股价便拉升至涨停。这已是中公教育近7个交易日里的第6个涨停。
过去几年,中公教育股价从高峰时40多元跌至今年7月低点时的1.39元,几乎触发了面值退市预警。
如今再次坐上过山车,解除面值退市预警危机,中公教育发生了什么?
从业务层面来看,公考形势火热,中公教育一季度回归盈利,追求健康增长。
从资本层面来看,中公教育控股股东、董事长李永新7月16日宣布将增持,拉开了此轮连续涨停的序幕。对于提振股价,中公教育还有其他工具。
从政策层面来看,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促进教育和培训消费,是此轮连续涨停的导火索。
中公教育以外的多只教育股亦连续涨停。但《意见》被舆论误读为“教培行业重启”,风波过后,资本市场料将回归理性。不过,中公教育并不涉及中小学生校外培训业务,其所处的职业教育行业一直以来政策确定。
中公教育连续涨停后,受到股民的追捧,但值得注意的是,公考培训市场规模有限,中公教育本身仍有大量退费问题未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否持续仍值得拷问。
降本增效考核人均业绩
中公教育此轮连续涨停来得突然。今年以来股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公教育在6月3日~5日突然连续跌停,股价跌破2元,甚至引发了外界对其市值退市的担忧。
一时间,中公教育“破产”等传言四起。一个月后,中公教育创始人、董事长李永新7月1日罕见地亮相中公严选直播间,名义上直播带货,主要时间都是在回应资本市场关心的问题。
又过了一个月,中公教育股价坐上过山车,7个交易日里收获6个涨停。中公教育在8月1日、5日发布两份股价异常波动公告,称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影响公司股票异常波动的重大信息。
是什么推动了中公教育股价上涨?
今年一季度,中公教育营收7.6亿元,同比下降14.08%,归母净利润8279万元,同比增长240.67%。
中公教育在6月4日投资者交流活动上也披露,二季度从4月和5月的情况来看,公司经营处于稳步改善过程中。暑期是开班高峰期,李永新在7月1日直播时表示,“不管是我,还是分校一线的授课老师们,我们这个阶段都是非常忙的”。
收入降低,是因为中公教育裁撤了大量网点和师资。截至2023年底,中公教育有783家直营分部和学习中心,有11125名员工,比2020年分别减少53%、75%。
如此大规模降本提升了盈利能力,但问题在于,裁撤幅度如此之大会不会“伤筋动骨”?
李永新今年7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中公教育曾经人员超配,“比如人员规模近5万人时,其实有3万人是超配的,已经违背了商业规律”。
人员超配导致人效比很低,“经过降本增效,人均业绩已经有所提升,所有的经营网点也都转为以人效比来做考核。”李永新说。
另外,最为核心的教研团队被保留下来,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极低,因此教研实力是公考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其直接决定学员的通过率。
中公教育在6月12日投资者交流活动上披露,目前公司的专职研发团队人数依然是行业最多的,具备不同类型职业就业培训所需的专业知识储备。
不过,降本增效导致有的员工工资迟发,李永新7月1日直播时,不断有“讨薪”留言飘出。
中公教育势必要平衡盈利和师资稳定,一季度录得归母净利润8279万元后,或将在二季度补发或提高薪资待遇,进而侵蚀利润。中公教育没有发布半年业绩预告,这说明上半年利润表现没有触发披露业绩预告的标准。
2023年上半年,中公教育归母净利润8198万元,这预示着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可能为正,但增减幅度未超过50%。
未来提振股价的工具箱
在资本市场层面,控股股东宣布增持,显然提振了中小投资者信心。
7月16日,中公教育公告称,李永新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合计增持股份金额不低于2亿元,不高于4亿元。增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
公告称,增持目的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及对公司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可,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和市场稳定,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开启连续涨停后,大量资金买入中公教育。8月6日同花顺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中公教育当日位列资金净买入排名第一,净买额达9989万元,占总成交金额的3.06%。
中公教育提振股价还有其他工具。接近中公教育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公教育2018年借壳上市时,出于图书业务的合规特殊性,没有将这项业务装入上市公司。
在7月1日直播时,有观众提出将图书业务装入上市公司,李永新回复道:“非常好的建议,我们认真研究”。
图书业务在公考培训公司的营收结构中分量很重。比如,粉笔2023年图书销售6.6亿元,占总收入的21%。
但上述人士说,图书业务能否装入上市公司存在不确定性。
截至8月7日收盘,中公教育股价为2.67元,市值约164亿元,超过华图山鼎(300492.SZ)的107亿元和粉笔(02469.HK)的64亿元,牢牢占据公考行业第一。
但对于今后的增长前景,中公教育仍存在两大不确定性。其一,公考培训行业市场规模限制公司估值。
公考培训行业市场规模有限,每年只有400~500亿元,而前三名市值目前已经超300亿元。
这个有限的市场还经常遭遇外部因素引起的波动。粉笔近期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预计增长212.9%以上,但营收预计下降3%左右。
粉笔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小龙介绍,今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完全重叠,往年公务员考试是在二、三月,事业单位考试是在五、六月,时间交错可以让用户持续消费,也有更多时间备考选择,作为企业也有时间和空间更好地调配资源。今年全部集中在三月,这客观上导致全行业事业单位考试培训收入规模大降。
张小龙还介绍,此外,消费力减弱也波及行业,再一个因素是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线下门槛低的产品,价格战非常严重。
中公教育增长的第二个不确定性是负担较重,仍有大量学员退费问题待解。一季报显示,其合同负债为28.8亿元,占2023年全年营收的93%。虽然其中包括已收取尚未确认的学费,并非全部为退费,但仍颇具规模。
相比之下,华图山鼎截至一季度末的合同负债仅为5.4亿元。
“教培重新开放”无从说起
中公教育不是唯一连续涨停的教育股。近日,教育股普涨,学大教育、昂立教育、科德教育、行动教育等多只股票多次涨停。
投资者的信心与政策面消息有关。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鼓励教育和培训消费,提出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中公教育定位为公共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横跨公共服务岗位招录考试培训、学历提升培训、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培训等3大板块,提供超过100个品类的综合就业培训服务。
但《意见》发布后,社会舆论产生了很大误读。有的自媒体认为,“教培重新开放,教培机构又可以重新开班了。”
《意见》提到的社会培训机构,可以理解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等各类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又可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
被误读的关键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意见》)规定,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压减。
一位教育专家介绍,《意见》与《“双减”意见》并不冲突,目前国家和地方也并未出台改变《“双减”意见》的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监管并未放松。
“双减”以来,我国对校外培训实行分类管理,管理手段有所区别。
教育部2021年7月曾印发通知,规定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的校外培训按照学科类培训管理,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法人,并由主管部门实行规模调控。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的校外培训按照非学科类培训管理,可以登记为营利性法人并实行市场定价,但同样遵循教育公益性原则,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
“对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等提供的公益性校外教育,以及研学等综合实践活动,国家政策一以贯之是予以鼓励支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实际上,学科类培训机构虽然已压减,但并未取消,“教培重新开放”自然无从说起。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目前可以查询到4000多家义务教育阶段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
“对于留存下来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在符合‘双减’规定的前提下,推动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是合情合理合规的。”上述教育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