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社区团购平台的破局点在哪里?

吃科技骨的产品狗
2021-01-15

上篇文章我讲到,服务业的数字化平台能否成功,与服务的可标准化程度有很强的关联性,可标准化程度越低,平台的成功概率越低。社区团购中,团长的能力很难标准化,所以未来前景并不明朗。

但课程最后我提了个问题,社区团购平台有破局的可能吗?或者说,那些难以标准化、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服务业平台,会有什么样的演化趋势?这对个人职业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目前来看,服务业的数字化平台拥有“工具化”和“去平台化(产品化)”两条演化路径。

一、工具化

我们先说工具化的演进路径。

还是以社区团购为例。昨天课程里说了,社区团购其实就是小规模、地域性的批发。所谓平台工具化,就是说平台放弃“管理团长”这个高难度任务,蜕化成团长的配角,转而为他们提供工具,比如说高效稳定的供应链和数字化服务工具,变成“数字化批发市场”。

这话说得轻飘飘的,但实际上团购这个领域,“工具化”对平台要求很高。比如现在的核心卖点生鲜,生鲜供应链是件高难度的事情——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保质期短、易受损、易腐烂,对运输、保存的要求很高,耗损率高。

所以,你想想就明白,能做这种供应链整合的企业本身必须在物流、仓储或者生产端具有极强的能力——做不到这点,平台的价值创造就失去了根源。实际上,国内主要物流、电商巨头都在布局这一块,顺丰在12个知名农产品原产地建设了预处理中心,从田间开始集中分拣、包装、冷藏。

我的理解是,工具化类似于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这种重资产,供需双方链条又长的行业来说,“工具化”相当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技术资金实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新平台的后发劣势很明显。

那什么赛道有做工具化的可行性呢?最近几年,在一些非标的、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轻资产服务行业,“工具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数字化创业的方向。各个领域都开始涌现专注做数字化工具的平台:比如说服务电商的有赞,专业于餐饮店的$美团-W(03690)$开店宝,都是这个方向上的领头羊。

不过即使这样的行业,“工具化”也是一条竞争激烈、尸山血海的道路。为什么呢?因为工具化的平台不可能收取过高的费用,利润率偏低,必须通过扩大规模才能活下去。而且,工具是通用性的,胜者为王通吃,败者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现在这些领头羊企业都还是分别从属于$腾讯控股(00700)$$阿里巴巴(BABA)$、美团这样的大生态之下。尽管规模扩张很快,但还是要靠融资输血。

说到底,搞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一个长周期、高投资的事情,需要有耐性和实力。最后杀出来的就会是巨头。但既然是巨头,就意味着“一将功成万骨枯”。

二、去平台化(产品化)

那除了工具化,数字化服务平台还有什么演化途径呢?这也是我2020年想得最多的一件事。

回到社区团购。我们团队一个女生所在的小区,社区团购做得特别好。团长叫“皮皮妈妈”,特别能干,她与附近几个小区的团长合作,没有依靠任何平台,利用微信群建立了近千人规模的“团购合作社”——他们几个团长,本身有超市采购、机场免税店、粮油食品企业的工作背景,有很多供应链资源,可以与厂商直接对接。他们每周组织团购5次左右,商品品类覆盖蔬菜、水果、肉蛋奶,甚至是羽绒服、化妆品、奢侈品包包。

这其实就是上次课程里我强调“社区团购”和“社区团购平台”的差异。因为社区团购的核心资产——团长,很难被标准化,所以社区团购平台这个模式需要依赖对供给端的整合。但是地域性、“小而美”的社区团购,是可以持续存在的。给定现在中国的线上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一个或几个有能力的团长完全有机会使用这种“数字化基础设施”(比如微信、移动支付、物流体系等等)替自己加杠杆,做成一个小而美的产品(服务)。

三、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启发

其实我觉得,这里有两个维度的启发:

其一,微粒时代:这是这个时代给予普通人的机会所在。

在研究过程中,当我们意识到数字化的本质是“标准化”之后,就真的意识到了,未来行业/职业的分化会继续加速。因为超细颗粒度的大数据,可以帮我们将生产、生活、消费的流程分得更细,将那些可以编码的部分全部标准化——标准化之后就意味着行业对“个体”的依赖度下降,个体在整个生态链条中会处于从属地位,当然也就没有了“议价”权——美国过去四十年的经历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数字化会加速中等技能劳动力岗位的消失,很多中间层的人会面临着“被标准化”的未来。

所以对年轻的劳动者来说,找一个“难以标准化”的赛道,或者培养自己“非标准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事(哪些能力我们后面课程继续讲)。

因为现在的数字基础设施真的已经足够好,普通人完全有机会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将自己的“非标准化能力”变现——比如刚才我讲到的“皮皮妈妈”,比如写历史的“馒头大师”,还有在抖音上拥有2000万粉丝的皮肤科医生张文鹤和急诊科医生巍子等。我很喜欢一本书,《微粒时代》,觉得特别有启发,就是说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个体完全可以利用数字基础设施替自己赋能,将能力变为资产。

其二,微利时代:“创业”的风口要从平台转向“产品(内容)”。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这些年数字平台企业,腾讯、阿里、滴滴、美团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线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修路”“修桥”“当房东”,一天到晚搞流量,招商引资,追求经济增长,然后向平台上的个人和企业收税,特别像“线上地方政府”。

这件事情的好处当然明显,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线上城市化”速度很快,尤其是消费零售领域,中国线上城市化率已经相当高——但这意味着“线上城市化建设的高潮结束”。

在讨论线下城市化的时候,我们都明白,地方政府不要天天追求GDP,基础设施不要重复建设,要转到民生上来。而换到线上,逻辑也一样。就比如说社区团购这个事儿,现在100多家团购平台,像不像“线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还是那句话,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但是使用周期也长,而且越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基础设施越有意义,那些没有人流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负债——这个逻辑放在线上,连一个字都不用改。

城市化基本完成后要干什么?就像修桥修路后需要有车跑起来,建商场后需要货架上有足够多的高质量商品,建学校后需要更新教材和增添设备一样,线上城市化基本完成后,这个“城”要真正繁荣,还得靠一个个好的商家、好的产品、好的服务,才能支撑。

从需求端(C端)来看,数字化已经从概念期进入背景期。回到根本需求,做好一个产品、一个服务,可能是正道。

这可能不会像“平台”那样快速扩张,以火箭速度当上“人生赢家”,但是,小而美,产品(服务)导向的“微利时代”正在来临。这部分内容我们明天继续展开。

当然,从生产制造端看,数字化转型还刚刚开始,还有荒地可开,只不过这也需要创业者有西部淘金的勇气和韧劲。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