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不喜欢的ETF,谈谈ETF有哪些缺点

指数基金
07-26 18:20

我们往往把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与指数基金的ETF联系起来,然而约翰博格不喜欢ETF,因为ETF能够用来频繁交易,投资者的持有时间变少,交易费用变多。

约翰博格支持用指数基金做长期投资,比如养老金账户,底层资产是基金组合,交易最不方便,能够长期穿越牛熊周期。

我专注Smart Beta策略指数基金,也是希望长期持有,因为长期行业都会均值回归,最好保持行业中性。如果顺势炒作,除外。

ETF缺点一:方便带来频繁交易。

ETF交易非常方便,要做到低成本,必须有自制力。在一个不断下跌的市场,来回交易做T,仿佛能够少亏,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一个不断上涨的市场,来回交易做T,或者当习惯了下跌的市场,由跌转涨,结果都会失败。而且赚的微不足道的差价,完全抵不上做好全方位的资产配置,用上涨的市场拉升收益。

指数基金的优势是低成本。在任何一个滚动的十年期间,指数基金能够战胜八九成的主动基金,大多数基金经理的频繁交易,都是在做无用功,交易上又损失了一部分费用。

ETF缺点二:行业ETF和主题ETF加持,叠加频繁交易,远离投资本质。

现在行业ETF、主题ETF很多投资者买了以后亏损累累,也是一种炒作。还有主动ETF等被动运作和主动管理结合的品种。无论投资品位如何,总有一款ETF适合。

发明ETF是为了降低成本费用,却在发明了越来越多的各种花样的ETF中,越进化越复杂化,结果只是换了个途径提升了成本费用。

主题炒作、频繁交易、追涨杀跌、贪婪恐惧、随意操作,ETF能够管住基金操作,但管不住投资者的贪婪恐惧。

所以,拿最近几年举例,市场最高位时候的最热门的行业,投资者抱团居多,比如半导体和新能源车;即使不是热门行业,贪婪抄底也同样受到腰斩,比如中概互联和教育行业;即使投资最好的行业,穿越牛熊的长度也会远远超出预期,比如消费行业和医药行业。

我长期持有的基金,以行业中性的Smart Beta为主,比如中金优选300指数基金,也有好行业的策略指数基金,消费红利指数基金,但是同样受到消费行业下跌。我基本不持有境内医药行业指数基金,如果有也是一丁点的观察仓和顺势,因为全球医疗指数的上市公司才有核心竞争力,连标普生物指数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定性都不咋地,因为创新药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从中脱颖而出。

有些行业ETF有了机会,顺势可以,比如判断降息创新药涨,做上一波,错了,及时止损认错。所有行业基金,半导体、新能源、教育、医药等等,前提要知道做的什么,也要知道如果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走势如何操作。

因为不确定性,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做正确了哪些事情,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哪些事情。对于行业ETF和主题ETF的炒作,这些投机,最后都成为助推市场暴涨暴跌的重要归因。

行业ETF除了与宽基ETF同样的被动的追涨杀跌,投资者尤其是散户还对行业ETF主动的追涨杀跌,包括机构和基金在行业最盛时的助力,炒作顶点的不可控性因素都转给了散户。不是什么ETF都好,但是行业和主题ETF最盛行的时候,即使不用助推散户也最痒痒,所以看看顺势就好,不要长期抄底亏损累累就好。

ETF缺点三:强者恒强被动追涨杀跌 or 优胜劣汰。

以宽基指数为主,有些投资者质疑上市公司涨高了才进指数,不仅中国,美国也是,强者恒强,另一方面也是优胜劣汰。行业指数也是同样。

比如,摩根士丹利 2019 年宣布旗下一个指数正考虑纳入一家大理石开采小公司,结果股价暴涨 3800%;也有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公司的一名员工获得消息,得知哪些公司将被纳入指数。于是提前买入这些公司,净赚后因内幕交易被起诉。

即使大的公司,纳入雅虎、谷歌都有受到影响。最近几年的比如特斯拉因为没有连续盈利,所以一直没进标普500指数。2020年满足要求被纳入后,股价飙升。标普 500 正式实施纳入的当天,特斯拉股价相比消息刚宣布时又上涨了70%。

纳斯达克指数能够上涨得好是因为全球龙头公司越来越有垄断特征,虽然内部也会竞争,但都属于纳斯达克指数,如果做不优胜劣汰的等权指数效果反而差。

但是,这也是指数基金的一个缺点,有利于资本越来越集中,越来越有可能最终形成垄断局面,也就是形成公司权力的集中。所以,主动投资还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把简单、透明、便捷的指数基金工具给废了。

全球龙头上市公司拉升指数,但是树也不能涨到天上。所以,就有了红利类型指数,虽然美国市场暂时落后纳斯达克指数,但是中国市场完全战胜了成长。全球也就是纳斯达克指数一个特例了,而且持续时间上需要业绩支撑,不可能时时有效。

坚持投资本质。

我长期坚持的Smart Beta策略指数中很多可以避免追涨杀跌,在业绩因子上保持优胜劣汰。

无论是ETF、LOF还是普通指数基金,能够长期持有住了即可。

明白了投资的本质是坚持长期优秀资产,所以我做的基金组合,都是以Smart Beta策略和全球配置为主的组合。即使我观察到的投顾组合,也是这类组合的业绩比较出色。比如华宝指数因子投顾组合,长期战胜了业绩基准就是例证。

Smart Beta策略指数包括不同策略,比较小众,能够长期超额收益,但是也有一些规模不小的,比如中证红利指数。所以,策略也经常失效,但是长期有效,前者是后者的保证。所以均衡配置成组合比较好。

即使相同的Smart Beta策略指数之间,也会出现业绩差异。

比如,今年以来ROE-PB策略的中金优选300全收益指数上涨12%,国信价值全收益指数上涨只有3%;龙头策略的恒生龙头全收益指数、MSCI中国A50全收益指数都收益了7%,中证A50全收益指数却只收益了2%;红利策略中的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上涨了7%,标普A股红利全收益指数只有1%,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却有12%以上。这些也与市场偏好,比如股票市值规模等偏好有关,以后再谈。

但是,从中自行挑选符合逻辑的指数,即使暂时落后,也能长期坚持得住,做好多种策略长期投资组合也是非常好的。首先保证逻辑长期能够盈利,该长期的长期持有,该顺势的做顺势,做出相应的决策,做好每次的配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