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狂奔,生态失焦

产业科技
04-18

图片

来源 | 产业科技

当一年减肥一百斤的贾玲,带领《热辣滚烫》登顶春节档票房时,瘦身的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有不少网友却在关心,这波泼天的富贵,“贾玲概念股”Keep接住了么?

据了解,受《热辣滚烫》的带动,今年春节期间,Keep天猫旗舰店单车环比增长219%,跳绳环比增长487.82%,瑜伽垫环比增长182.45%,壶铃环比增长325.74%。

短短数年,踩准大众健身的节奏,Keep一路狂奔,化身国民级App。垂直且深邃的流量入口,让Keep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活跃生态,这也为其更多元的商业化探索埋下伏笔。

Keep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即显示,其亏损已经大幅收窄。2023年Keep总营收21.38亿元,同比减少3.3%;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2.95亿元,亏损同比收窄55.7%;经调整净亏损率从30.2%收窄至13.8%。

业绩改善背后,一方面源于商业模式的闭环驱动,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活跃的社区生态。有了足够多的活跃用户,Keep的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就能打开空间,实现毛利水平更高的收入贡献。

不过,当Keep将精力投向商业化及社区活跃上,健康生态似乎也在变异。性感擦边内容、极端身材导向、畸形审美蔓延,让Keep变得已经不再那么纯粹。

毛利水平提升,构建商业闭环

从2023年财报来看,Keep的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能成为扭亏的关键一年。要知道,在去年7月港股上市之前,Keep仍然处于连年亏损状态。

据招股书显示,2019-2022年,Keep经调整后亏损分别为3.67亿元、1.06亿元、8.27亿元和6.67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近20亿元。

亏损主要源于巨额的营业成本。2019-2022年,Keep产生营业成本分别为3.90亿元、6.07亿元、9.43亿元、13.11亿元。其中,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96亿元、3.02亿元、9.56亿元、6.46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1.94亿元、1.68亿元、3.56亿元、5.37亿元。

2023年,Keep通过降本增效,有效控制成本。财报显示,2023年,Keep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5.69亿元,同比减少了11.9%;研发开支为4.50亿元,同比减少了16.2%;行政开支也大幅缩减为2.09亿元。

同时,Keep的毛利由2022年的9亿元上涨至9.62亿元,实现了45%的毛利率,同比上涨4.3个百分点,毛利水平实现连续三年提升。

毛利率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的收入的增加。这意味着,Keep已经打磨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商业模式。

2023年,Keep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收入为9.96亿元,同比增长11.4%,营收占比也提升至46.58%,成为Keep最大的收入来源。在此之前,Keep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销售自有品牌运动产品。

2019-2022年,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收入分别为3.96亿元、6.37 亿元、8.72 亿元和11.37 亿元,占总收入的59.7%、57.5% 、53.9% 和51.4% 。虽占比递减,但始终保持在总收入的五成以上。

而2023年,Keep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收入缩减为9.46亿元,同比减少16.8%,总营收占比也首次跌破五成,下滑至44.2%。在财报中,Keep将这一部分收入的下滑,归因于电商消费者信心低于预期。

在Keep的自有品牌产品为主收入来源的时期,由于其毛利率整体较低,影响Keep盈利水平提升,相比之下,毛利率更高的会员等业务,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2023年,Keep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业务的毛利为6.26亿元,同比增长29%,毛利率高达62.9%。

用户付费意愿的增加,起步于主题虚拟体育赛事。目前,Keep 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付费产业链。

Keep通过如Hello Kitty、蜡笔小新等热门IP和知名品牌的合作,自主设计的奖牌,精准抓住了年轻用户的情绪需求,吸引了更多新用户参与,激发了用户付费参赛的热情,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商业化能力。

财报显示,2023年,Keep每名虚拟体育赛事付费用户的平均收入,较2022年增长超过30%。在此推动下,每名月活跃用户的每月平均收入从2022年的5.1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6.0元,同比上涨了17.65%;而会员渗透率也提升至10.7%。

2023年,Keep在会员服务上持续发力,尝试将业务延伸至更多场景,持续增加内容供给与课程优化升级。

3月27日,Keep对外发布了App 8.0版本。新版本覆盖了60+运动品类,除了以瑜伽、操课为主的室内场景外,还包括了如骑行、游泳、飞盘、冲浪、滑雪等户外场景体验,以及门槛更低的咏春、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内容。

同时,Keep还增强了App与自有健身产品的连接能力,Keep实现了APP与50+外部硬件装备的联通,将实时运动数据与智能健身装备同步,用户可以获得更加便捷和精准的数据记录与数据分析。

通过不断完善线上线下健身内容和服务,提高了高质量用户的留存和渗透率,增强了用户与品牌之间的黏性,进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闭环。

内容异化,健康引导需把控

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Keep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运动指导软件,而是通过健身、出行、饮食、交友等多元化内容构成的综合性健身内容生态。

然而,多样性的内容也为Keep带来了挑战。随着平台内容的不断丰富,不和谐的隐患也在逐渐滋生。

有用户反映,曾在Keep中搜索身材、性感等关键词,便会出现大量各种角度拍摄的大尺度身体部位的照片,令人浮想联翩。小红书上也有用户表示,发现自己男友在Keep上关注的,都是些穿着清凉或紧身的美女晒擦边照片、视频的账号。

虽说“各花入各眼,是非只在人心”,但是作为一个拥有千万级用户体量的健身指导平台,Keep在引导健康价值观和规训社会审美上,肩负着重要作用,在平台内容监管的问题上,更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Keep采用了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双重制度的风控体系,但多样性使得内容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并且,随着新违规形式和手段的不断出现,现有的技术手段仍难以做到准确识别,完全过滤掉所有违规内容。

内容在监管上出现漏洞和偏差,不仅为擦边内容提供了滋长的缝隙,也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畸形审美与不良价值观的蔓延。

最初,Keep并不是聚焦减肥,而是旨在为那些想要运动又没有时间去健身房,以及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健身的人群,提供健康科学的健身指导。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不断向公众传递“白幼瘦”的审美取向,越来越多的渴望所谓社会认同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开始对自己进行严苛的身材管理。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Keep平台上也刮起了减肥风潮。

现在,在Keep上输入“减肥”字样,大量液断式减肥法、间歇性断食减肥教程、减肥食谱,甚至如左旋肉碱减肥药,比比皆是。仿佛众生皆在减,胖的只有你自己。

而在其他社交平台,却又有众多网友哭诉自己过度控制饮食,或过量运动,导致出现肌肉拉伤、身体发虚、气血亏等问题。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律》一书中指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而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在集合行为中,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在人的安全本能下,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作为最安全的选择,但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往往是最不安全的。

反观Keep,所上演的正是一场群体模仿。在Keep社区文化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开始对“完美身材”过度追求,在社交媒体上的身材攀比愈演愈烈,并形成群体模仿效应,在本就愈发畸形的社会审美观上,又添了一把火。

Keep的用户年龄构成呈现出非常年轻化的特点。招股书显示,有76%的Keep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20~29岁的年轻人为主力军,其中女性用户占超过男性用户,且职业集中于在校生和年轻上班族。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Keep非但没有达到健康运动的效果,反而加重了自我身材焦虑,最终也会导致Keep用户流失。

2023年,Keep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为2975.6万名,相比2022年减少了663.2万名,同比下滑了18.22%;同时,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量为319.3万名,同比减少了42.8万名,下滑了11.82%。

虽然目前Keep还没有全面实现盈利,但无论是从群体模仿的危害性上,还是从用户体验上考虑,除了打磨好自身的商业模型外,Keep都应该加强平台的审核监管能力,守牢审美教育底线,引导用户树立更加健康化、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这也有助于Keep建立更加清晰的生命周期。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