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逐梦,小米汽车以21.59万起售掀起市场波澜。
深读商业(shendushye)原创
作者 | 骆晓
编辑 | 刘满心
在科技界的一场“价格风云”中,小米汽车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历经三个月的热烈猜测与期待,小米汽车的全新力作—小米SU7,在3月28日晚的发布会上正式亮相,其价格与定位瞬间引爆了市场与舆论。
当晚,雷军站在舞台中央,以他独有的激情与细致,为观众详解了小米SU7的每一个细节。从车身的颜色选择、到精致的内饰设计,从高效的电池性能、到智能化的车载生态,每一环节都展现了小米对汽车领域的深度思考与精心布局。
雷军坦言,“造车之路,难乎其难,连我这样的‘老江湖’都未曾预料。”然而,困难并未阻挡小米前进的脚步。雷军为小米SU7立下了三大目标:打造50万以内最具美感的轿车、打造50万以内驾驶体验最佳的轿车,以及打造50万以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轿车。豪言之下,必有回响。发布会次日,小米SU7的价格便成了热议的焦点。雷军宣布,小米SU7的起售价定为21.59万元,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行业巨头特斯拉与保时捷。市场的反应总是敏锐的。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发布会后不久,便有多家企业开始抢注与小米汽车相关的商标,如“保时米”“米时捷”等,这些商标的国际分类主要涉及运输工具、科学仪器等领域。其中,一个名为“米时捷”的商标 申请尤为引人注目,其国际分类为12运输工具,状态显示为正在申 请中。
“小米SU7定价揭晓,车市新波澜掀起”
在汽车市场长久以来的价格战中,小米汽车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经过长达两小时的详细发布,雷军亲自揭开了小米SU7的价格神秘面纱——起售价定为21.59万元,包含标准版、Pro版、Max版三款配置,分别对应21.59万、24.99万、29.99万元的价格点。这一价格策略的公布,不仅为市场带来了新的震撼点,也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式加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价格,这个一直悬而未决的悬念,终于落地,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回溯至2023年底的那场技术发布会,雷军与卢伟冰的言辞之中早已埋下了价格的伏笔。当时的种种否认与模糊,都成为后来市场热议的焦点。如今回想起来,那不过是小米汽车精心策划的一场价格营销战。价格公布当晚的盛况,更是将这场营销战推向了高潮。长城汽车的魏建军、小鹏汽车的何小鹏、理想汽车的李想、蔚来汽车的李斌等行业大咖悉数到场,他们的表情、反应都被镜头捕捉,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何小鹏那一张面露微笑、手拍大腿的瞬间,更是被解读为对小米汽车价格的惊讶与不安。为了进一步刺激市场,小米汽车在发布会后迅速推出了赠送大礼包的促销活动。这份价值1.6万元的大礼包,包含了车载智能冰箱、豪华音响、真皮座椅等实用配置,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具诱惑力的赠品。而这一策略,也在短时间内为小米汽车带来了大量的订单。数据显示,发布会结束后仅4分钟,小米汽车的订单数量就突破了1万台;7分钟后,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2万台;到了27分钟时,订单数量已经突破了惊人的5万台。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小米汽车的销售纪录,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议。然而,销量的飙升并没有让小米汽车停下脚步。雷军在发布会上的承诺——7天内无理由退订,成为消费者关心的另一焦点。当部分消费者因为一时冲动下单后冷静下来想要退订时,却发现退订并非易事。这一问题的爆出,让小米汽车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不过,小米汽车迅速对此作出了回应。他们明确表示,7日内支持无理由退款,超过7日后车辆配置会自动锁定,但消费者也可以提前主动锁定配置。这一回应虽然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但也引发了车圈对于“大定”这一销售术语的新一轮讨论。无论如何,小米SU7的这场发布会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从价格的悬念设置到发布会的盛况再到后续的订单飙升和退订风波,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话题和热度。而对于小米汽车而言,这仅仅是他们进入汽车市场的开始。
小米汽车创始版售罄,
智驾风潮引领股市新热潮
小米汽车APP上的一则消息:5000辆小米SU7创始版已经全部售罄,每辆车的定金达2万元且不可退还。这意味着,仅在创始版车型上,小米汽车就已经收入了高达1亿元的定金。随着小米汽车的热销,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也迎来了股价的飙升。
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6日以来,小米汽车概念板块涨幅高达55%。特别是在3月26日和3月28日这两天,该板块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个股方面,凯众股份、海泰科、津荣天宇等公司的股价涨幅均超过了100%,其中海泰科作为汽车模具龙头,其涨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7%。在港股市场,小米集团的股价也在同期内上涨了23%,尽管在3月12日大涨11.34%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横盘震荡,但本周仍然实现了0.95%的涨幅。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情以及对小米汽车产业链潜力的深入挖掘。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上积极回应了有关小米汽车相关业务的提问,展示了与小米汽车的紧密合作关系。海泰科表示已经为小米汽车开发了相关注塑模具,而津荣天宇则透露了公司正在加紧拓展新能源车市场业务,并已成功获得小米等新能源车型产品的配套业务。
此外,还有超过60家A股上市公司透露了与小米汽车的供应关系,这些公司涵盖了汽车制造的各个环节,从小米汽车的直接供应商到间接供应商,甚至包括那些正在积极探索与小米汽车合作机会的公司。
然而,对于小米汽车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随着价格的发布和车型的逐步交付,小米汽车将面临销量成绩的比拼。其合作伙伴的业绩也将与汽车销量直接挂钩,未来表现如何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小米汽车需要持续加大在智能化转型和出海方面的投入力度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小米汽车概念火爆的同时,整个汽车板块也呈现出强劲的反弹态势。
汽车ETF在经历了今年1~2月份的快速杀跌之后,近期底部反弹幅度达到了20%以上;而华为汽车板块更是从低点反弹了近40%。
特别是在今年生成式AI的兴起,有望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升级的背景下,汽车行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小米汽车营销新境界
“超越”全行,智驾风暴来袭
面对消费者关于异地购车的疑问,小米汽车方面于3月29日晚间明确回应,将为异地上牌的用户提供协助办理异地临时牌照的服务,在交付中心办理提车手续时即可享受。
虽然目前暂不支持交付中心到异地城市的送车上门服务,但这一举措无疑为小米汽车的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
更令人振奋的是,小米汽车第二批销售、服务门店的建设计划已经敲定。
今年内,山东济南、江苏常州、江苏南通、浙江金华、广西南宁、吉林长春、贵州贵阳、广东珠海、福建泉州和湖北仙桃等10座城市将迎来小米汽车的新门店。
这一布局不仅加速了小米汽车的市场扩张,更体现了其对未来市场的坚定信心。
然而,小米汽车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市场布局上,其独特的营销策略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其营销手段可谓是拳拳到肉,吊打全行业。
小米汽车找准竞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选择正确的竞品至关重要。小米汽车没有选择与实力强大的传统车企正面硬刚,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名气大但产品相对老旧的保时捷和特斯拉作为对比对象。
这一策略不仅凸显了小米汽车的领先地位,还避免了与国产车在参数上的恶性竞争。
其次,小米汽车敢于把未来的牛提前吹了。
在发布会上,小米汽车展示了其电机的高转速特性,达到了惊人的27200转,甚至实验室数据已经达到了3万5千转。
这种超前的技术展示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体现了小米汽车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自信。
再者,小米汽车巧妙地把供应商的牛吹成了自己的牛。
通过与头部供应商的合作和联合研发,小米汽车成功地将供应商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产品亮点。例如,小米汽车的电池是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但在发布会上,小米汽车更多地强调了自研部分,如“电芯倒置”和“超级压铸Hyper Casting”等技术。
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还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
此外,小米汽车在营销中还注重数字的运用。
通过将数字用到极致,小米汽车成功地将普通的产品特性转化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卖点。例如,小米SU7的100个挡位和16.8亿个驾驶模式,以及自研泰坦合金从1016万种配方中选出的故事,都让人感受到了小米汽车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
在营销过程中,小米汽车还善于找大佬认证。
通过请来克里斯·班戈等业内权威人士为产品设计背书,以及获得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的认证,小米汽车成功地提升了产品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
同时,小米汽车也敢于说无法证伪的话。在发布会上,雷军多次提及要用10倍投入造一辆好车等豪言壮语。这些话语虽然无法立即证实,但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小米汽车对未来市场的雄心壮志。
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中,小米汽车还注重重点词汇的高频强调。通过不断重复“第一,唯一、最”等利于传播的词汇,以及强调自研等关键信息,小米汽车成功地塑造了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地位。
小米汽车还巧妙地通过跟行业大佬公开求赞的方式改善了与行业内其他玩家的关系。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小米汽车的格局和气度,还为其赢得了众多行业大佬的公开支持和好评。
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产品优势完美地呈现给了消费者。通过找准竞品、吹响未来号角、巧借供应商之力、运用数字魔法、请来大佬站台、大胆说出豪言壮语、高频强调关键信息以及与行业大佬携手共进等八大策略,小米汽车成功地吊打了整个汽车行业,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营销传奇。
【结语】
在小米新车发布会上,雷军更是宣布了小米汽车城市NOA将于8月份在全国开通的重大消息。
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力,并有望推动整个行业迎来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同时,雷军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小米SU7在研发初期,就是以特斯拉和保时捷为对标对象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两个品牌的喜爱,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电动汽车与跑车领域的最高水准,是汽车工业的时代标杆。
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全面超越这两个品牌,难度极大。
但他坚信,通过不断地努力与创新,小米汽车一定能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