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不太特
02-02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对话梁鸿:写作是书写喜怒哀乐,而不是审视他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269734842380560,"tweetId":"269734842380560","gmtCreate":1706861089475,"gmtModify":1706861090902,"author":{"id":3554806990443191,"idStr":"3554806990443191","authorId":3554806990443191,"authorIdStr":"3554806990443191","name":"巴菲不太特","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b8f466223bab228817b06fd949e70a69","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2,"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4,"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body></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269734842380560","repostId":2389036666,"repostType":2,"repost":{"id":"2389036666","kind":"highlight","weMediaInfo":{"introduction":"FT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home_visible":1,"media_name":"FT中文网","id":"1099700184","head_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32598658bfc54c7392ad9b927dd952e5"},"pubTimestamp":1701856200,"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2389036666?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3-12-06 17:50","market":"hk","language":"zh","title":"对话梁鸿:写作是书写喜怒哀乐,而不是审视他人","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2389036666","media":"FT中文网","summary":"这正是梁鸿写“梁庄”时的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农民”这个词语“除掉”,让它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群体,而是每一个个体的面貌,每一个人的故事。","content":"<html><body><div><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f7a8de4462f4300b57fcc57aa691461\"/></p><p><em>摄影:Marigna Roth</em></p><p>专注于书写中国乡土的梁鸿认为,中国的乡村并不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她期待人们将农民当做普通群体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视为一种“病症”或者社会问题。</p><p><span>文 | <a href=\"https://laohu8.com/S/WEN\">温迪</a>雅 </span></p><p><em><strong><span><span>01</span></span></strong></em></p><p>受英国查思出版社的邀约,我于今年的十月份在伦敦主持了作家“刘震云和梁鸿的英国读者见面会”。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梁鸿的作品,所以我花了相当的时间做了一番准备。</p><p>我首先读的是她的小说集《神圣家族》,这部作品的英文版于2021年12月获得了英国的 “Pen Translates Award” (笔友翻译奖), 然后是粗略地通读了她的“梁庄系列”。是梁庄系列奠定了她在文坛的位置,也更让她成为一个让人关注的公众人物。</p><p>在读“梁庄系列”的时候,我不仅被她讲述的梁庄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对她的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正像梁鸿自己说的,当她决定回到梁庄观察这片她曾经非常熟悉的土地时,她才发现其实她并不正真地了解它,也不曾真正地关注过它。</p><p>的确,尽管中国的乡村地域博大,我们对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不陌生,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中遭遇乡村并不困难,但除了一些肤浅的同情之外,有多少人曾经真正地关注过他们,真正地看见他们?我知道,我也没有。</p><p>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的那种原始的冲动和巨大的热情,在她的采访和记录里,在她看似冷静的描述中不经意地流露,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理解和喜爱,也充满同情和敬佩。</p><p>无论是虚构的“吴镇”,还是真实的“梁庄”,也无论是真实的梁庄人,还是虚构的吴镇人,他们相互交织,勇敢地面对着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带给他们的种种困惑和难题,让我真正地“听到”了他们,“看见”了他们……</p><p><em><strong><span><span>02</span></span></strong></em></p><p>有了这近一个月的精神准备,以及对她在各个媒体里的影像资料的了解,我已经不觉得梁鸿陌生了,反而,我对我们的相遇充满了期待。</p><p>10月18日在伦敦中国城的China Exchange,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我们没说上两句话,就上台开始了对谈,一路畅谈。梁鸿自然淳朴,让我的提问随意而放松。伦敦是他们英国之行的第六个城市,而且第二天她就要飞回北京,紧张的旅程并没有把倦意写在她的脸上。</p><p>那天英国刚刚降温,窗外下起了小雨,典型的雨中伦敦,面对现场两百多来自英国四面八方的读者,空气中充满了久违的兴奋以及难以言状的引力。</p><p>梁鸿,这个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的乡村女孩,凭借自己读书读得好,走出了梁庄。她对故乡的再回首,是偶然也是必然。</p><p>梁鸿攻读文学博士的时候,她的导师要求她研究河南文学,所以她花了三年时间写成了博士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河南作家,出版了名为《外省笔记》的专著。她觉得这三年特别重要:“就像回到了母亲的子宫,突然间觉得那片土地对你是有意义的。所以,后来的写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到了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正常的情感延续。”</p><p>学术的研究曾令她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她于2008年又回到了故乡,虽然并不清楚故乡会带她去哪里。但是,当她站在村头,看到那些熟悉的人群的时候,突然间就觉得,她跟那里的人们实际上还是一体的,好像她从来没有离开过,但是也从来没有真正去关注过他们。</p><p>那一刻,想写一个中国现实的村庄、而不是一个小说里的村庄的念头就产生了。</p><p>“我觉得写作需要一种激情,就像我们今天来这里一样,也需要一种激情,否则我是不愿意出门的,这么冷,对吧?” 她呵护着在场的观众,“写梁庄的时候,其实我内心里有一种特别大的生命的冲动.......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追寻自己,都是为了找寻生命的源头,不管这个生命是你个人的生命,还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p><p>她补充说,以现在的心态,让她再去跑十几个城市,去找这些在外打工的梁庄人,她真的是没有勇气了。只有在那样的一个时期,那样的一个巨大的冲动之下,梁庄的故事和梁庄的人才跃然纸上。</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14ec124e66f4275acd34ec3e7f44d93\"/></p><p><em>梁鸿</em></p><p><em><strong><span><span>03</span></span></strong></em></p><p>都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我没有考证过这句话的出处。反正这些年在英国,也深深地为英国的乡村着迷,那些村舍和乡镇,那些只有牛羊的丘陵缓坡,似乎停滞般地几百年都没有变化。而我记忆中的中国的乡村,那曾经生活过十年的陕南,也是田园牧歌般的存在---上山挖中药,下山捉泥鳅,完全没有后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所遇到的种种问题。</p><p>记得大学期间,同学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农民”二字,是用来讥讽那些有“农民意识”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大家也许是无意识地这么说,可城市年轻人的 “自以为是” 却是真的。想起来这一幕,我就为当年的无知而羞愧。</p><p>这正是梁鸿写“梁庄”时的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农民”这个词语“除掉”,让它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群体,而是每一个个体的面貌,每一个人的故事。“读了梁庄之后,你会看到一个个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个‘农民’的故事”。</p><p>她觉得中国的乡土并非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它是中国的土地之一;农民也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人的群体之一,所以她特别不希望大家用一种非常特别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农民。当我们把农民特别摘出来看的时候,你是把它作为一个“病症”、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的,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来看待的。</p><p>梁鸿认为:一个作者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出来,而不是以他们的社会地位来看待他们。</p><p>我问她:这个改变了你的命运的那个关键的“差异”是在什么呢?</p><p>梁鸿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她说:“我其实觉得没有什么差异,混得好或者混得不好都是一种生命的形态,就是说人有各种机遇,我可能碰巧比较会死读书,然后读出来了。而没有这样走的人,也不能用遗憾来判断。他们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悲伤;而我们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悲伤。”</p><p>尽管如此,梁鸿还是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写了这三本书。她觉得这是对她的馈赠,对她生命的馈赠。</p><p><em><strong><span><span>04</span></span></strong></em></p><p>梁鸿作为一个研究中国乡土文学和乡村关系的学者,再加上十年对梁庄的调研和记录,她从非虚构的“梁庄”,到如今虚构的“吴镇”, 这个转变是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p><p>有专家评论这样评论她的小说《神圣家族》:“从非虚构到虚构,不再是平视的眼光,还有了俯视”。</p><p>《神圣家族》里所描写的12个人,都是边缘人物,他们有很悲惨的故事,但梁鸿却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写了出来。譬如《到第二条河去游泳》这篇,她用非常平淡的手法来写这个女孩子去找一条河,把衣服脱了,换上不同的衣服,然后跳下去。在河里她和其他的死者非常平淡地聊天,你为什么死,她为什么死....... 她希望这样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言外之意, 引发一些思考。</p><p>梁鸿说:我觉得文学不单单是用“重“来写“重”,也可以用“轻”来写“重”。用轻盈的、玩笑的、幽默的方法来展示人的那种存在的荒诞、存在的悲凉。</p><p>梁鸿在写《神圣家族》的12个人物的时候,非常兴奋,也很享受天马行空的虚构的快乐。譬如她写徐家亮盖屋,因为地上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要挖一个地下的两室一厅满足自己的愿望。她特别开心可以给主人公找到一个方法。虽然是虚拟的情节,但是里边又包含着许多社会的层面,所以她希望这样一个虚拟的人物,和整个社会的那种所谓的话语是完全融为一体的。也希望读者首先喜欢这个人物,觉得好玩,然后才是背后那种她要表达的声音。</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d5875895bf34f00a29243bba5596f3c\"/></p><p><em>梁鸿在英国的读者见面会现场</em></p><p><em><strong><span><span>05</span></span></strong></em></p><p>和梁鸿在台上的对谈也就只有四十多分钟。按照活动的议程,会后没有饭局,我也另有计划。主办方希望我们把梁鸿送回酒店,因为她要和一个私人朋友见面。</p><p>我们走出China Exchange,一脚踏进唐人街的灯红酒绿。外面下着小雨,梁鸿拿出了一把自备雨伞,而我习惯了海边小镇的装备,从不带伞,但也没有穿防雨衣。</p><p>我们同行的三人都不生活在伦敦,另一位美女作家怕梁鸿淋雨,就叫了一辆Uber送她。其实,她的酒店就在不远处,走路十分钟就到了;而我,一个住在外地的路盲,也没有坚持说还是走路更快更方便。那时,正是傍晚五点多的拥堵时刻,第一辆车爽约没来,我们又换了地方再叫一辆车。我建议,不然就在中国城吃了饭再回酒店?梁鸿说还有人等,其他人也没有应和,我就没再坚持。</p><p>终于等来了出租车,路上很堵。在等车的时候,我们躲在雨伞下聊天;在出租车上,我们也一直在谈论写作的话题。</p><p>我至今都很后悔没有请梁鸿在中国城吃饭这件事。那天,我就像一个丧失了思考和决断能力的乡村人(我们华人称我的小镇为布村),迷失在伦敦这个大城市了。也许梁鸿只是客气,见她的朋友也应该也没有那么紧急,而我们自己的安排也应该没那么紧急。关键是,身在餐厅林立的中国城,我竟然木讷到没有坚持请她吃饭后再送她回去........</p><p>除了这个遗憾以外,这一场在伦敦与梁鸿的对话,像一场神秘的幽会,让中国的乡村和那里的人们,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脑海里。</p><p>英国的乡村在英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对许多人来说,它代表着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方式,也代表着慢节奏,是一个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的乡村。</p><p>来英国之后,听到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它提到了英国乡村的重要性与价值:“乡村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是我们文化和传统的根基...乡村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是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的象征。”</p><p>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句话所说的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乡村。中国的乡村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根基,也是我们身份和价值观的象征。而我们所需要的,是好好地理解它,研究它,尊重它。</p><p><em>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em></p><p><em>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em></p><p><strong><em>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em></strong></p><p><strong><em>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em></strong></p><p>往期精选</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0e1f17f63e97484084b0b9774b7eefc4\"/> <p><span><strong><span>涉过愤怒的海:“无因”与“荒诞”</span></strong></span><strong><span></span></strong></p></div></body></html>","source":"weixin_highlight","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对话梁鸿:写作是书写喜怒哀乐,而不是审视他人</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对话梁鸿:写作是书写喜怒哀乐,而不是审视他人\n</h2>\n\n<h4 class=\"meta\">\n\n\n<a class=\"head\" href=\"https://laohu8.com/wemedia/1099700184\">\n\n\n<div class=\"h-thumb\"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32598658bfc54c7392ad9b927dd952e5);background-size:cover;\"></div>\n\n<div class=\"h-content\">\n<p class=\"h-name\">FT中文网 </p>\n<p class=\"h-time\">2023-12-06 17:50</p>\n</div>\n\n</a>\n\n\n</h4>\n\n</header>\n<article>\n<html><body><div><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f7a8de4462f4300b57fcc57aa691461\"/></p><p><em>摄影:Marigna Roth</em></p><p>专注于书写中国乡土的梁鸿认为,中国的乡村并不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她期待人们将农民当做普通群体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视为一种“病症”或者社会问题。</p><p><span>文 | <a href=\"https://laohu8.com/S/WEN\">温迪</a>雅 </span></p><p><em><strong><span><span>01</span></span></strong></em></p><p>受英国查思出版社的邀约,我于今年的十月份在伦敦主持了作家“刘震云和梁鸿的英国读者见面会”。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梁鸿的作品,所以我花了相当的时间做了一番准备。</p><p>我首先读的是她的小说集《神圣家族》,这部作品的英文版于2021年12月获得了英国的 “Pen Translates Award” (笔友翻译奖), 然后是粗略地通读了她的“梁庄系列”。是梁庄系列奠定了她在文坛的位置,也更让她成为一个让人关注的公众人物。</p><p>在读“梁庄系列”的时候,我不仅被她讲述的梁庄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对她的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正像梁鸿自己说的,当她决定回到梁庄观察这片她曾经非常熟悉的土地时,她才发现其实她并不正真地了解它,也不曾真正地关注过它。</p><p>的确,尽管中国的乡村地域博大,我们对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不陌生,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中遭遇乡村并不困难,但除了一些肤浅的同情之外,有多少人曾经真正地关注过他们,真正地看见他们?我知道,我也没有。</p><p>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的那种原始的冲动和巨大的热情,在她的采访和记录里,在她看似冷静的描述中不经意地流露,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理解和喜爱,也充满同情和敬佩。</p><p>无论是虚构的“吴镇”,还是真实的“梁庄”,也无论是真实的梁庄人,还是虚构的吴镇人,他们相互交织,勇敢地面对着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带给他们的种种困惑和难题,让我真正地“听到”了他们,“看见”了他们……</p><p><em><strong><span><span>02</span></span></strong></em></p><p>有了这近一个月的精神准备,以及对她在各个媒体里的影像资料的了解,我已经不觉得梁鸿陌生了,反而,我对我们的相遇充满了期待。</p><p>10月18日在伦敦中国城的China Exchange,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我们没说上两句话,就上台开始了对谈,一路畅谈。梁鸿自然淳朴,让我的提问随意而放松。伦敦是他们英国之行的第六个城市,而且第二天她就要飞回北京,紧张的旅程并没有把倦意写在她的脸上。</p><p>那天英国刚刚降温,窗外下起了小雨,典型的雨中伦敦,面对现场两百多来自英国四面八方的读者,空气中充满了久违的兴奋以及难以言状的引力。</p><p>梁鸿,这个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的乡村女孩,凭借自己读书读得好,走出了梁庄。她对故乡的再回首,是偶然也是必然。</p><p>梁鸿攻读文学博士的时候,她的导师要求她研究河南文学,所以她花了三年时间写成了博士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河南作家,出版了名为《外省笔记》的专著。她觉得这三年特别重要:“就像回到了母亲的子宫,突然间觉得那片土地对你是有意义的。所以,后来的写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到了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正常的情感延续。”</p><p>学术的研究曾令她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她于2008年又回到了故乡,虽然并不清楚故乡会带她去哪里。但是,当她站在村头,看到那些熟悉的人群的时候,突然间就觉得,她跟那里的人们实际上还是一体的,好像她从来没有离开过,但是也从来没有真正去关注过他们。</p><p>那一刻,想写一个中国现实的村庄、而不是一个小说里的村庄的念头就产生了。</p><p>“我觉得写作需要一种激情,就像我们今天来这里一样,也需要一种激情,否则我是不愿意出门的,这么冷,对吧?” 她呵护着在场的观众,“写梁庄的时候,其实我内心里有一种特别大的生命的冲动.......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追寻自己,都是为了找寻生命的源头,不管这个生命是你个人的生命,还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p><p>她补充说,以现在的心态,让她再去跑十几个城市,去找这些在外打工的梁庄人,她真的是没有勇气了。只有在那样的一个时期,那样的一个巨大的冲动之下,梁庄的故事和梁庄的人才跃然纸上。</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14ec124e66f4275acd34ec3e7f44d93\"/></p><p><em>梁鸿</em></p><p><em><strong><span><span>03</span></span></strong></em></p><p>都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我没有考证过这句话的出处。反正这些年在英国,也深深地为英国的乡村着迷,那些村舍和乡镇,那些只有牛羊的丘陵缓坡,似乎停滞般地几百年都没有变化。而我记忆中的中国的乡村,那曾经生活过十年的陕南,也是田园牧歌般的存在---上山挖中药,下山捉泥鳅,完全没有后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所遇到的种种问题。</p><p>记得大学期间,同学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农民”二字,是用来讥讽那些有“农民意识”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大家也许是无意识地这么说,可城市年轻人的 “自以为是” 却是真的。想起来这一幕,我就为当年的无知而羞愧。</p><p>这正是梁鸿写“梁庄”时的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农民”这个词语“除掉”,让它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群体,而是每一个个体的面貌,每一个人的故事。“读了梁庄之后,你会看到一个个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个‘农民’的故事”。</p><p>她觉得中国的乡土并非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它是中国的土地之一;农民也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人的群体之一,所以她特别不希望大家用一种非常特别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农民。当我们把农民特别摘出来看的时候,你是把它作为一个“病症”、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的,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来看待的。</p><p>梁鸿认为:一个作者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出来,而不是以他们的社会地位来看待他们。</p><p>我问她:这个改变了你的命运的那个关键的“差异”是在什么呢?</p><p>梁鸿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她说:“我其实觉得没有什么差异,混得好或者混得不好都是一种生命的形态,就是说人有各种机遇,我可能碰巧比较会死读书,然后读出来了。而没有这样走的人,也不能用遗憾来判断。他们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悲伤;而我们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悲伤。”</p><p>尽管如此,梁鸿还是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写了这三本书。她觉得这是对她的馈赠,对她生命的馈赠。</p><p><em><strong><span><span>04</span></span></strong></em></p><p>梁鸿作为一个研究中国乡土文学和乡村关系的学者,再加上十年对梁庄的调研和记录,她从非虚构的“梁庄”,到如今虚构的“吴镇”, 这个转变是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p><p>有专家评论这样评论她的小说《神圣家族》:“从非虚构到虚构,不再是平视的眼光,还有了俯视”。</p><p>《神圣家族》里所描写的12个人,都是边缘人物,他们有很悲惨的故事,但梁鸿却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写了出来。譬如《到第二条河去游泳》这篇,她用非常平淡的手法来写这个女孩子去找一条河,把衣服脱了,换上不同的衣服,然后跳下去。在河里她和其他的死者非常平淡地聊天,你为什么死,她为什么死....... 她希望这样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言外之意, 引发一些思考。</p><p>梁鸿说:我觉得文学不单单是用“重“来写“重”,也可以用“轻”来写“重”。用轻盈的、玩笑的、幽默的方法来展示人的那种存在的荒诞、存在的悲凉。</p><p>梁鸿在写《神圣家族》的12个人物的时候,非常兴奋,也很享受天马行空的虚构的快乐。譬如她写徐家亮盖屋,因为地上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要挖一个地下的两室一厅满足自己的愿望。她特别开心可以给主人公找到一个方法。虽然是虚拟的情节,但是里边又包含着许多社会的层面,所以她希望这样一个虚拟的人物,和整个社会的那种所谓的话语是完全融为一体的。也希望读者首先喜欢这个人物,觉得好玩,然后才是背后那种她要表达的声音。</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d5875895bf34f00a29243bba5596f3c\"/></p><p><em>梁鸿在英国的读者见面会现场</em></p><p><em><strong><span><span>05</span></span></strong></em></p><p>和梁鸿在台上的对谈也就只有四十多分钟。按照活动的议程,会后没有饭局,我也另有计划。主办方希望我们把梁鸿送回酒店,因为她要和一个私人朋友见面。</p><p>我们走出China Exchange,一脚踏进唐人街的灯红酒绿。外面下着小雨,梁鸿拿出了一把自备雨伞,而我习惯了海边小镇的装备,从不带伞,但也没有穿防雨衣。</p><p>我们同行的三人都不生活在伦敦,另一位美女作家怕梁鸿淋雨,就叫了一辆Uber送她。其实,她的酒店就在不远处,走路十分钟就到了;而我,一个住在外地的路盲,也没有坚持说还是走路更快更方便。那时,正是傍晚五点多的拥堵时刻,第一辆车爽约没来,我们又换了地方再叫一辆车。我建议,不然就在中国城吃了饭再回酒店?梁鸿说还有人等,其他人也没有应和,我就没再坚持。</p><p>终于等来了出租车,路上很堵。在等车的时候,我们躲在雨伞下聊天;在出租车上,我们也一直在谈论写作的话题。</p><p>我至今都很后悔没有请梁鸿在中国城吃饭这件事。那天,我就像一个丧失了思考和决断能力的乡村人(我们华人称我的小镇为布村),迷失在伦敦这个大城市了。也许梁鸿只是客气,见她的朋友也应该也没有那么紧急,而我们自己的安排也应该没那么紧急。关键是,身在餐厅林立的中国城,我竟然木讷到没有坚持请她吃饭后再送她回去........</p><p>除了这个遗憾以外,这一场在伦敦与梁鸿的对话,像一场神秘的幽会,让中国的乡村和那里的人们,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脑海里。</p><p>英国的乡村在英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对许多人来说,它代表着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方式,也代表着慢节奏,是一个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的乡村。</p><p>来英国之后,听到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它提到了英国乡村的重要性与价值:“乡村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是我们文化和传统的根基...乡村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是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的象征。”</p><p>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句话所说的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乡村。中国的乡村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根基,也是我们身份和价值观的象征。而我们所需要的,是好好地理解它,研究它,尊重它。</p><p><em>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em></p><p><em>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em></p><p><strong><em>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em></strong></p><p><strong><em>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em></strong></p><p>往期精选</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0e1f17f63e97484084b0b9774b7eefc4\"/> <p><span><strong><span>涉过愤怒的海:“无因”与“荒诞”</span></strong></span><strong><span></span></strong></p></div></body></html>\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relate_stocks":{},"source_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IzOTM0MA==&mid=2650502261&idx=3&sn=8ac5fa520f6cb42e4e65f4d29b751c45&chksm=bee396f689941fe0f4ec1ce79db027c6120b670877d0e6c3491ea6cb4703b45c7e5be89feb35&scene=0#rd","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cd74548980bc5b366aa8f4b37ed0bd5","article_id":"2389036666","content_text":"摄影:Marigna Roth专注于书写中国乡土的梁鸿认为,中国的乡村并不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她期待人们将农民当做普通群体来看待,而不是将他们视为一种“病症”或者社会问题。文 | 温迪雅 01受英国查思出版社的邀约,我于今年的十月份在伦敦主持了作家“刘震云和梁鸿的英国读者见面会”。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梁鸿的作品,所以我花了相当的时间做了一番准备。我首先读的是她的小说集《神圣家族》,这部作品的英文版于2021年12月获得了英国的 “Pen Translates Award” (笔友翻译奖), 然后是粗略地通读了她的“梁庄系列”。是梁庄系列奠定了她在文坛的位置,也更让她成为一个让人关注的公众人物。在读“梁庄系列”的时候,我不仅被她讲述的梁庄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对她的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正像梁鸿自己说的,当她决定回到梁庄观察这片她曾经非常熟悉的土地时,她才发现其实她并不正真地了解它,也不曾真正地关注过它。的确,尽管中国的乡村地域博大,我们对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不陌生,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中遭遇乡村并不困难,但除了一些肤浅的同情之外,有多少人曾经真正地关注过他们,真正地看见他们?我知道,我也没有。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的那种原始的冲动和巨大的热情,在她的采访和记录里,在她看似冷静的描述中不经意地流露,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理解和喜爱,也充满同情和敬佩。无论是虚构的“吴镇”,还是真实的“梁庄”,也无论是真实的梁庄人,还是虚构的吴镇人,他们相互交织,勇敢地面对着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带给他们的种种困惑和难题,让我真正地“听到”了他们,“看见”了他们……02有了这近一个月的精神准备,以及对她在各个媒体里的影像资料的了解,我已经不觉得梁鸿陌生了,反而,我对我们的相遇充满了期待。10月18日在伦敦中国城的China Exchange,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我们没说上两句话,就上台开始了对谈,一路畅谈。梁鸿自然淳朴,让我的提问随意而放松。伦敦是他们英国之行的第六个城市,而且第二天她就要飞回北京,紧张的旅程并没有把倦意写在她的脸上。那天英国刚刚降温,窗外下起了小雨,典型的雨中伦敦,面对现场两百多来自英国四面八方的读者,空气中充满了久违的兴奋以及难以言状的引力。梁鸿,这个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的乡村女孩,凭借自己读书读得好,走出了梁庄。她对故乡的再回首,是偶然也是必然。梁鸿攻读文学博士的时候,她的导师要求她研究河南文学,所以她花了三年时间写成了博士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河南作家,出版了名为《外省笔记》的专著。她觉得这三年特别重要:“就像回到了母亲的子宫,突然间觉得那片土地对你是有意义的。所以,后来的写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回到了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正常的情感延续。”学术的研究曾令她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她于2008年又回到了故乡,虽然并不清楚故乡会带她去哪里。但是,当她站在村头,看到那些熟悉的人群的时候,突然间就觉得,她跟那里的人们实际上还是一体的,好像她从来没有离开过,但是也从来没有真正去关注过他们。那一刻,想写一个中国现实的村庄、而不是一个小说里的村庄的念头就产生了。“我觉得写作需要一种激情,就像我们今天来这里一样,也需要一种激情,否则我是不愿意出门的,这么冷,对吧?” 她呵护着在场的观众,“写梁庄的时候,其实我内心里有一种特别大的生命的冲动.......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追寻自己,都是为了找寻生命的源头,不管这个生命是你个人的生命,还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她补充说,以现在的心态,让她再去跑十几个城市,去找这些在外打工的梁庄人,她真的是没有勇气了。只有在那样的一个时期,那样的一个巨大的冲动之下,梁庄的故事和梁庄的人才跃然纸上。梁鸿03都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我没有考证过这句话的出处。反正这些年在英国,也深深地为英国的乡村着迷,那些村舍和乡镇,那些只有牛羊的丘陵缓坡,似乎停滞般地几百年都没有变化。而我记忆中的中国的乡村,那曾经生活过十年的陕南,也是田园牧歌般的存在---上山挖中药,下山捉泥鳅,完全没有后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记得大学期间,同学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农民”二字,是用来讥讽那些有“农民意识”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大家也许是无意识地这么说,可城市年轻人的 “自以为是” 却是真的。想起来这一幕,我就为当年的无知而羞愧。这正是梁鸿写“梁庄”时的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把“农民”这个词语“除掉”,让它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群体,而是每一个个体的面貌,每一个人的故事。“读了梁庄之后,你会看到一个个人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个‘农民’的故事”。她觉得中国的乡土并非是一片特殊的土地,它是中国的土地之一;农民也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国人的群体之一,所以她特别不希望大家用一种非常特别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农民。当我们把农民特别摘出来看的时候,你是把它作为一个“病症”、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的,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来看待的。梁鸿认为:一个作者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出来,而不是以他们的社会地位来看待他们。我问她:这个改变了你的命运的那个关键的“差异”是在什么呢?梁鸿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她说:“我其实觉得没有什么差异,混得好或者混得不好都是一种生命的形态,就是说人有各种机遇,我可能碰巧比较会死读书,然后读出来了。而没有这样走的人,也不能用遗憾来判断。他们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悲伤;而我们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悲伤。”尽管如此,梁鸿还是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写了这三本书。她觉得这是对她的馈赠,对她生命的馈赠。04梁鸿作为一个研究中国乡土文学和乡村关系的学者,再加上十年对梁庄的调研和记录,她从非虚构的“梁庄”,到如今虚构的“吴镇”, 这个转变是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有专家评论这样评论她的小说《神圣家族》:“从非虚构到虚构,不再是平视的眼光,还有了俯视”。《神圣家族》里所描写的12个人,都是边缘人物,他们有很悲惨的故事,但梁鸿却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写了出来。譬如《到第二条河去游泳》这篇,她用非常平淡的手法来写这个女孩子去找一条河,把衣服脱了,换上不同的衣服,然后跳下去。在河里她和其他的死者非常平淡地聊天,你为什么死,她为什么死....... 她希望这样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言外之意, 引发一些思考。梁鸿说:我觉得文学不单单是用“重“来写“重”,也可以用“轻”来写“重”。用轻盈的、玩笑的、幽默的方法来展示人的那种存在的荒诞、存在的悲凉。梁鸿在写《神圣家族》的12个人物的时候,非常兴奋,也很享受天马行空的虚构的快乐。譬如她写徐家亮盖屋,因为地上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要挖一个地下的两室一厅满足自己的愿望。她特别开心可以给主人公找到一个方法。虽然是虚拟的情节,但是里边又包含着许多社会的层面,所以她希望这样一个虚拟的人物,和整个社会的那种所谓的话语是完全融为一体的。也希望读者首先喜欢这个人物,觉得好玩,然后才是背后那种她要表达的声音。梁鸿在英国的读者见面会现场05和梁鸿在台上的对谈也就只有四十多分钟。按照活动的议程,会后没有饭局,我也另有计划。主办方希望我们把梁鸿送回酒店,因为她要和一个私人朋友见面。我们走出China Exchange,一脚踏进唐人街的灯红酒绿。外面下着小雨,梁鸿拿出了一把自备雨伞,而我习惯了海边小镇的装备,从不带伞,但也没有穿防雨衣。我们同行的三人都不生活在伦敦,另一位美女作家怕梁鸿淋雨,就叫了一辆Uber送她。其实,她的酒店就在不远处,走路十分钟就到了;而我,一个住在外地的路盲,也没有坚持说还是走路更快更方便。那时,正是傍晚五点多的拥堵时刻,第一辆车爽约没来,我们又换了地方再叫一辆车。我建议,不然就在中国城吃了饭再回酒店?梁鸿说还有人等,其他人也没有应和,我就没再坚持。终于等来了出租车,路上很堵。在等车的时候,我们躲在雨伞下聊天;在出租车上,我们也一直在谈论写作的话题。我至今都很后悔没有请梁鸿在中国城吃饭这件事。那天,我就像一个丧失了思考和决断能力的乡村人(我们华人称我的小镇为布村),迷失在伦敦这个大城市了。也许梁鸿只是客气,见她的朋友也应该也没有那么紧急,而我们自己的安排也应该没那么紧急。关键是,身在餐厅林立的中国城,我竟然木讷到没有坚持请她吃饭后再送她回去........除了这个遗憾以外,这一场在伦敦与梁鸿的对话,像一场神秘的幽会,让中国的乡村和那里的人们,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脑海里。英国的乡村在英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对许多人来说,它代表着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方式,也代表着慢节奏,是一个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的乡村。来英国之后,听到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它提到了英国乡村的重要性与价值:“乡村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是我们文化和传统的根基...乡村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是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的象征。”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句话所说的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乡村。中国的乡村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根基,也是我们身份和价值观的象征。而我们所需要的,是好好地理解它,研究它,尊重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hinese.com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往期精选 涉过愤怒的海:“无因”与“荒诞”","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054,"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7,"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26973484238056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