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证定生死!新造车生产资质全军覆没,投靠传统车企内幕曝光

充裕未来
2018-09-14

+关注

车东西 | Origin


刚刚过去的北京车展上,十家新造车企业第一次集中对外宣告了自己的存在,摆开产品、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然而,一张迟迟下不来的生产资质文件,正在牵动更多新造车企业,让它们背后的数万名员工以及豪掷千亿的投资者们陷入焦虑。

无资质则无法生产,在新造车公司疯狂争抢时间点,想要抓住产品量产上市的时间窗口时,一张资质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

得资质者生,无资质者,则在全力求生。


一证定生死!互联网新造车竟全军覆没

2018年1月,停滞了7个月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发放突然再度开启,昌河铃木顺利拿到电动车的“准生证”。业内一度看到了资质审批再度开放的希望。

但资质审批的大门只打开了一条缝,随即又立马关上。2018年,纯电动乘用车资质发放仅此一例。

车东西从国家公示信息发现,电动车生产资质规定制定三年以来,仅有十六家企业拿到了生产资质,每一家皆为传统汽车背景。蔚来、小鹏、威马等等知名的、以互联网造车自居的新造车企业,在生产资质上全军覆没,没有一家通过自主申请的方式,拿到国家颁布的纯电动车准生证。

2015年6月,发改委联合工信部颁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决定向符合规定的新兴造车企业发放生产资质,为试图进入新能源车制造的资本和团队打开了一道门。随后各方势力疯狂涌入,轰轰烈烈的新造车运动也随即到来。

为避免新能源车发展鱼目混珠,《规定》在生产资质发放中特别设置了发改委与工信部两个部委把关,并且提出了大量标准较高的技术要求。

新建车企首先要向发改委证明自身的融资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品质保障与服务能力。尽管文件中没有给出限定的额度,但超10亿的投资、5万辆的年产能随后被一家家过审的企业验证是获得资质的基础。同时车企需要提供15辆样车进行3万公里的可靠性测试,满足各种要求。

发改委的许可在业内被称为大资质。

或发改委认可的基础上, 企业需要在2年内建设工厂,3年内开始销售车辆。在产品上市销售前,还需要满足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信部的认可,业内称为小资质。

只有同时拿到两个资质,新建立的车企才能将其产品投放至市场上销售。能否拿到这两个资质,将直接决定一家新公司在新造车大战中的生死。

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规定》设定的技术标准并不低。但盯准了产业升级机会的地方企业与地方政府全力攻关,结果超出了部委的预想。

▲王秉刚

2016、2017年,发改委开闸泄水般发放了15张大资质。获证企业要么是传统车企内分离的品牌如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要么是低速电动车企业如知豆,要么是汽车零部件厂商如万向,他们都与汽车行业有深厚联系,经验与行业关系能够帮助他们更容易获证。

然而在2017年4月,“僵尸企业”河南速达获资质之后没有实际建设、研发工作的事件被爆出。资质发得”太快太糙”的声音开始在业内响起。在2017年5月向江淮大众发放资质过后,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批陷入停滞。

此时,那些人们熟悉的新造车企业,普遍还处在车型研发测试工作中,还没来得及证明自己能力,资质发放之门就被关上。蔚来、小鹏、威马、奇点、车和家······这些在融资金额上屡屡创造纪录的明星企业,全都被一纸资质扼住了咽喉。

对于资质何时再度开始发放,部委未有明确答复,对外传递的消息却是,生产资质审批工作将会趋严。两会期间,发改委答人大代表问时表示,“目前正在清理规范新能源汽车投资,使行业有进有出,避免过热;与此同时,也正在修订《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待重新发布之后会尽快办理。”


新造车全面转向借鸡生蛋

苦等的资质迟迟不来,但新造车企业等不起。时间进入到2018年后,自主品牌与合资车企纷纷发力智能电动车,下有售价9万8续航400公里的奇瑞瑞虎3xe,上有上汽五个“全球第一”加身的Marvel X,还有号称“特斯拉杀手”的捷豹I-Pace。产品完成了对各个价位电动车的封锁。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完备的生产能力,也没有生产资质受限一说,其中动作较快的,产品已经上市或者今年就将上市。留给新造车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为了解决生产资质难题,一方面,各家新造车公司都在推动融资、建设工厂 、试制样车,保持对生产资质的申请。另一方面,新造车势力开始全面转向借鸡生蛋模式。

将借鸡生蛋模式发扬得最好的是威马。坚持自建工厂生产的威马,在今年1月通过控股中顺汽车,获得了后者的SUV、MPV生产资质,转移到了威马名下。由于传统车厂的生产资质直接包含了电动汽车,因此威马在纯电动SUV、MPV方面的生产资质难题已解。准确地说,威马的策略不叫借鸡生蛋,而是借壳造车。

而蔚来与小鹏,则在去年就敲定了与江淮、海马的合作,通过代工的方式生产旗下第一款车。尽管蔚来的ES8量产进度至今仍不明朗,小鹏的小鹏汽车1.0也经历改款变成了小鹏G3,但两者通过代工模式都率先手握了一张“曲线造车”的入场券。

而前乐视汽车CEO张海亮主导的电咖汽车,则在去年底广州车展上联合东南汽车推出了旗下首款车型EV 10,明确东南汽车为其代工方。

▲电咖EV10

上个月新亮相的、 贵州贵安新区力推的新特电动车,则直接绑定了一汽,旗下第一款车DEV 1将在一汽马自达的产线上生产。

而就在北京车展上,奇点汽车也宣布,首款车型iS6也将使用北汽新能源的资质生产销售,同时奇点还会加入北汽新能源牵头建设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一些原本非自建工厂生产不可的玩家,也在量产策略上作了调整。

北京车展前夕,4月20日拜腾量产概念车Byton Concept中国首秀当天,拜腾与一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B轮投资中引入一汽,并同一汽在电动汽车研发、制造上开展合作。尽管毕福康向车东西表示“具体合作细节还有待商议”,但也承认了与一汽的战略合作确实可以作为解决生产资质问题的Plan B。

▲拜腾与一汽签约

同样在去年9月,李想创办的车和家,也与华晨集团签约,在研发、供应链、制造各方面合作。在此之前,车和家极力强调自力更生,电池包都是由自有工厂自行组装。或许是怕影响到品牌调性,李想并未将此次合作解释为“代工”,但车和家方面也委婉地表示了,未来不排除由华晨代工的可能性。

数个月之内,原本互为竞争对手的新造车势力与传统车企纷纷携手。

在车东西所列的新造车企业中,除开16家拿到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余下的13家新造车企业中,目前仅有游侠汽车、正道汽车、威马汽车三家公司仍在坚持自行建厂生产的模式。而其中,又只有威马目前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游侠汽车CEO卫俊向车东西表示,自主品牌车企并没有20万以上车型的制造经验,而其首款车游侠X的定价在30万左右,代工模式很可能无法满足质量要求。

代工生产并非长久之计

游侠卫俊的思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新造车业内对代工模式的忧虑。

从车东西捕捉到的趋势来看,借力传统车企代工,正在成为新造车企业解决造车资质问题的主流解法,但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代工生产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而不是最优解。

各家新造车企业的定位都是整车厂,而整车厂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造车”。业内认为,目前愿意与新造车企业合作的传统车厂,技术实力较弱。沈晖在威马EX5的试装下线仪式上这样开玩笑道:“如果选择代工,我会天天睡不着”,即对代工模式的产品品控有忧虑。而蔚来ES8由江淮代工所遭受的质疑,也说明了代工模式对新造车公司品牌塑造的不利。

▲标有江淮字样的蔚来ES8

在首款车型代工生产后,新造车玩家如果要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则需要将自己的工厂、供应链、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完毕,用产品量产质量和市场表现来获得生产资质,构筑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一家新造车公司的管理层向车东西表示,在如此多的新造车企业一起冒头的情况下,他们的机会其实只有一次,赌注全都押在了第一款车型上。对于选择首款车代工的新造车企业来说,如何与亦敌亦友的代工方配合,将首款车打造成精品、爆品,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他认为,占多数的企业,其实是弱弱联合,缺乏竞争力,在资质审批更严格的趋势中,即使审批开放也将很难获得资质,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车东西认为,新造车企业除了胜、败两种单纯的结局,也可能会因为代工模式和传统车企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最终被传统车企收编,成为帮助其转型的措施之一。比如近来在汽车四化动作上较慢的一汽,就接连与新特、拜腾两家新造车公司战略合作。


结语:生产资质搅动新造车风云

与美国汽车行业宽进严出、在产品监管环节严把关的模式不同,中国造车一向采用的是行业准入制,有资质才能生产——所谓“一证定生死”。而资质发放的收紧,促成了如今新能源车生产资质一证难求的局面。资质寒冬则使得新造车企业前赴后继地与传统车企抱团取暖。

一纸资质,生生撬动了半个汽车圈。

可以确定的是,资质已经成为了新造车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当其发放再度开启时,它将成为一大指示器,引导资源和资本进一步集中。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 predator007
    2018-09-14
    predator007
    投资者不断减持过去爆发性上升的增长型股份,转向防守性较高股份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