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晚充斥着雪球产品还剩多少、某产品即将爆仓清仓、李蓓基金产品到警戒线等信息。归根结底就是:指数越跌,被动卖盘越多。但市场早晚会再平衡。
2、某外媒,报道我们说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3、长白山这个讨论的也比较多,个人不是很懂,可能交易性资金比较关注这个吧。
4、出海。最近不仅家居类的走出趋势,甚至连电力设备出海都快走成主升浪了……附一个今天看到的帖子
张慧峰:中国制造出海
自从去年秋天,宣言发表以来,发生了两件事,和我们清洁能源有关:一是,中美关系趋稳,二是,美国推出IRA实施细则。我想谈谈,在目前的形势下,对于中国清洁能源的企业,美国市场里有什么机会;中国制造企业在美国的发展之路,怎么走。
清洁能源不但是中美两国外交合作的纽带,也是中美两国各自内政的焦点。美国的IRA几乎完全围绕清洁能源展开;而中国,提出 “光伏、电池和电动车” 是中国经济的新三样。这表明我们这些从事清洁能源行业的人,处于一个大有潜力的领域。
最近两年美国清洁能源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中国的供需两旺、供应过度不同,美国的清洁能源市场特点是合理的价格和合理的利润空间,但面临需求受阻和生产不足的挑战。需求受阻主要是因为电网老化和并网延迟,而生产不足则源于本土工厂产能组织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反映在资本市场,我们可以看看光伏产业指数、光伏安装、储能和氢能等股价图,在IRA讨论和实施过程中,股价却出人意料地持续下跌,甚至跌至原点。这种情况部分是由高利率导致的,但其它利率敏感行业,比如房地产,股价从最高点至今,平均跌幅只有20%,而光伏跌了57%。美国制造,还面临 “文化挑战” ,即要找到合适的工人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挑战在疫情后从制造业蔓延到服务业,因为许多人发现领取福利比上班更划算。
这几年,美国的政治从自由民主逐渐转向民粹主义。这种趋势在内表现为过度福利发放,对外出现排外情绪(xenophobia)。中国公司在美国遭遇了排外情绪的影响。例如,福特和宁德时代合作遭到Virginia州长的阻挠,国轩高科在Michigan州遭民众抵制,Microvast因其中国背景而被取消美国能源部的2亿美元建厂拨款,以及某中国知名光伏制造商,被美国FBI调查。
在美国投资工厂有风险。但不投也有风险。投的动因是:内卷困境,利润微薄;并且,大量出口,面临他国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我们的策略是:既出口产品,又出口公司,即模仿日本汽车工业模式,成为美国本土主要制造商,同时保持主要海外供应商地位。
这种模式,标志着从“世界工厂”到“在世界开工厂”的转变,以确保“中国制造出口美国”和“中国制造出口全球”的可持续性。对美国来说,意味着快速融入全球清洁能源制造行业。
清洁能源行业被卷入政治,是个意外。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赚钱和生存。那么,谁在赚钱呢?以Hammond Power Solutions为例,股价在过去三年从$4涨到$60多。他们生产变压器,一个非常传统的产品。在美国,几乎没有本土公司生产变压器,而HPS作为加拿大的小公司,在美国设厂后,由于美国本土公司生产不足和贸易战影响,其市场占有率超过50%。HPS虽然员工只有1,400人,却拥有$6亿市值和30%的毛利率,远高于我们光伏行业15-20%的平均水平。美国本土制造商稀缺的领域,对中国公司来说,是机会。
在美国的制造业中,最成功的外国公司是日本和韩国公司。在汽车制造方面,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美国本土公司,并成为美国制造的生力军。美国汽车制造业的产值在过去40年保持稳定,在全球排名前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韩企业的参与。这是经典的双赢多赢!日韩企业在美国的成功归因于它们主动融入美国社会,并和美国本土公司合作。例如,Toyota有一个口号:Toyota, an American company! Americans love Toyota! 我们的光伏同行韩华与微软合作,在乔治亚州投资25亿美元,建设年产12GW的电池片工厂。LG和日本的丰田合作,在肯塔基州合作投资30亿美元,建设年产20GW的锂电池工厂。最近,日本钢铁Nippon Steel以150亿美元的出价收购美国钢铁US Steel,最后,我以回顾历史结束。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和民众抵制中国公司,反映了社会的排外倾向。然而,我们也曾有过类似情绪。例如,40年前的海南洋浦项目尽管得到中央高层支持,却因民众观念滞后而失败。
今天,中国和美国都存在开放和排外的两种声音。前者远多于后者。因此,面对美国的负面情绪,作为全球过去30年相互开放的得益者,我们应以坚韧不拔的耐心,以主动管理的态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结构大调整。谢谢大家!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