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12月16日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中的一些话,对我们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后续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在会上,他认为,产业转移是未来的趋势,很有可能会转移到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是一个非常明显、正在加快且非常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过程。
所谓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通常是企业会从降低成本,或者是提高效率的角度,去进行产业转移。
过去,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很大程度上也是获益于产业转移——2002年加入WTO后,中国开始承接了大量来自西方的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从而获得了经济加速发展的结果。
在这其中,也包括了汽车产业的转移——从一开始的只进口,到大众开始在桑塔纳上尝试CKD模式,再到通用把中国生产的汽车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中国汽车产业完成了一轮产业转入。
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我们在某些领域不再拥有比较优势,那么一些相对于现状而言比较落后的产业、产能,就会开始转移到周边其他国家,这个确实在纺织业和低端制造业上出现了。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虽然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我们仍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上下游一定也会发生产业转移的现象。
在产业转移这个“大势”正在/将要发生之际,汽车产业上下游都应意识到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不远的将来,在汽车产业上,会具体发生什么样的转移?
在下游整车制造产业上,大量的合资品牌要么销量开始大幅度下跌,要么不得不用前所未有的优惠幅度来维持住市场份额,当它们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时,这些在竞争中被迫过剩的产能无法全部靠出口维系,为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时,就会发生产业转移。
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是:现代汽车原先有五座整车生产工厂,而如今还剩2座工厂,未来也不排除这些工厂会转让、关闭,现代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会以进口高端车为主,比如伊兰特N这款受到了市场关注,部分消费者欢迎的的纯燃油性能车,就是纯进口的。
在上游的动力电池制造产业上,目前中国国内的电池产能已经超出了目前市场的需求,这就意味着一些落后的电池企业会被市场淘汰,同时部分企业也会开始自发去尝试把动力电池卖到海外,而这就意味着它们需要在海外建厂。
而这些上游企业的海外建厂,既算产业扩张,也算是产业转移。
因为动力电池的重量比较大,以及在物流过程中的安全性上的考虑,就会导致它是一个本地生产更有优势的产品,再加上很多国家开始推出引导电池在本地生产的政策,这时候产业链上下相关的企业就会选择在国外建设新的电池产能。
同时,这些企业中,有技术水平高,生产中高端电池的,也有主打成本优势,为储能和低端车型做配套的电池厂商,前者就是产业扩张,后者就是产业转移。
无论是产业扩张,还是产业转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企业自己必须走出去,向海外市场进发。
很多人对于产业转移最担心的是我们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原本的优势。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并不会,因为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性能是最好的,价格也是最低的,例如同样一台大众的纯电动车,在中国的售价往往只有德国的一半。
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会迫使参与的玩家不停的迭代技术,用最好的产品和最低的价格去参与市场竞争,而这就意味着即便未来中国本土不再是这些企业的生产中心,但激烈的市场竞争注定会让这些企业自愿把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放在中国。
而这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