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博士,在一场会议上,就三季度经济形势、疫后消费恢复等经济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观点。
高善文表示,从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一大非常突出的特点是,新能源、半导体领域投资活动总体增长较高;在基建、房地产等领域,仍存在一些压力;
而消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自发的恢复,而这一自发的恢复,看起来是可持续的。
如果将中国城市分拆成大城市和小城市分别来看,小城市的经济恢复要明显快于大城市。
高善文认为,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疫情中大城市受损的情况更严重,因此疫后的疤痕效应更深。
从这一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流逝,疫情疤痕消退,消费活动的恢复应是可以维持的;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最为突出的压力在于,不能出昏招,还要考虑所出政策是否有紧缩性效应。
投资报(ID: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高善文博士的交流内容如下:
疫情后遗症各国存在差异
中国在低碳半导体领域投资增长
站在各国疫情之后经济恢复的背景下,有些因素在对经济产生一些相对比较长期的、比较持续性的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把影响概括为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对疫情后遗症的清理,或者叫疤痕效应。
毫无疑问,疫情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
疫情的后遗症,在不同国家的影响,看起来存在着确定的差异。
美国疫情后遗症最大的苦恼,是疫情期间发的钱太多,
居民的消费太旺盛,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应该说是美国政府非常头疼的。
但是对中国来讲,疫情所造成的后遗症之一是,到现在为止,居民的消费意愿相对仍然比较弱,
消费倾向从很多角度来看,还没有完全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大家对于未来收入的确定性,对未来收入的增长,对于疫情所带来的资产负债表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心有余悸。
这些因素,部分地解释了疫情以后经济周期上的差异。
但是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看另外两个因素:
伴随着全球开始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低碳领域,从光伏到储能一直到新能源车;
中国从制造到最新的技术研发,应该说大幅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的水平。
一方面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产出和投资高速增长,
另外一方面在这些领域的出口也高速增长,成为在疫情恢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中为数不多的非常耀眼的亮点。
而在三季度的数据之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个影响,
并且,尽管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潜在的摩擦,但是毫无疑问,全球在这一领域存在着加深合作的非常大的空间。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相对处在比较有利的位置。
第二个,在我们所谓的战略新兴领域,或者叫做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也好,
我们看到,中国在政策的引导下,在半导体、计算机或者是电子元器件,在专精特新等领域,整个投资始终维持很高的增长。
在经济不那么好的背景下,也是相对比较少、非常重要的亮点之一。
这也表明,面对一系列重要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从政府到私人部门都在快速地适应。
全球经济产业布局在重新调整
是理解当前经济形势重要背景
但是,我们也毋庸讳言,同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脱钩断链也好,还是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也好,
在很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或者是中国企业自身在这些领域扩大投资的时候,
出于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考量,使得在国内投、还是在其他国家投,是跟着你的供应商一起走出去,还是继续待在国内,也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选择。
从数据的变化上来看,向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和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些重要的趋势。
在一些领域,在一些地区,毋庸讳言,也对经济活动造成了一些拖累。
而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框架去看美国经济,去看日本经济,它是一样的。
美国经济在新能源、电动车等领域,
在政府的诱导下,投资变得很活跃,尽管利率很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很大。
跨国公司在全球去重新考虑供应链的布局投资,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墨西哥,甚至在日本,新增的外商投资的流入突然扩大。
全球经济产业的布局在重新调整。
所以,这是我们理解当前经济形势非常重要的一个背景。
我们现在正在目睹的这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会在几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很快结束。
它可能会是影响我们未来较长时间的经济格局、较长时间的全球化趋势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背景。
当我们考虑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考虑经济景气周期变动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这些背景放进来。
消费经历了自发的恢复
看起来是可持续的
这些因素对中国在周期上的影响,一些领域是非常积极的,包括新能源领域,半导体领域。
但合并来看,到底是非常积极的、扩张性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结构性的、偏收缩性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地观察和评估。
但是,这些因素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来讲,它有可能是更偏向于扩张性。
比如说美国大量新能源的投资、储能的投资、电动车的投资、供应链的回迁;
这些对他们的经济可能都是偏扩张性的,而且是相对结构性的偏扩张性。
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领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看待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相对就比较清楚。
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在我们刚才所讨论的这些领域,投资活动总体增长比较高。
但是在政府基建、房地产领域,总体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还存在一些压力。
但是,消费活动经历了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自发的恢复。
而这一自发的恢复,看起来是可持续的。
随着四季度政府在经济政策上进一步落地,对经济的恢复毫无疑问会起到进一步的支持作用。
小城市疫情受损较少
经济恢复比大城市更快
我们如果把中国的经济分成大城市和小城市来看。
所谓的小城市,比如说人口 50 万以下的城市,比如说县城,比如说农村。
那么今年以来,特别是三季度以来,小城市的经济恢复比大城市更快。
小城市房地产销售的恢复,就我们看到的证据,似乎也比大城市更快。
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疫情期间,病毒在大城市扩散的可能性比小城市要大得多。
大城市人口密集,流动非常快等等。
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大城市在疫情期间受到的资产负债表的损害,受到的疤痕效应后遗症,比小城市要更大。
疫情放开以后,因为小城市的疤痕效应更小,资产负债表损害更小,
经济活动恢复正常以后,整个的消费活动、房地产市场就有更强的向正常经济活动去恢复的趋势。
而大城市的话,这一恢复就要更慢一些。
要考虑其他政策
是否有紧缩性效应
我们讨论这一证据想说的是,
三季度的经济恢复来源于,经济活动恢复正常以后,人们的消费处在一个过度受抑制的状态,这反映了心理上的疤痕等等的影响。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疤痕的逐步消退,经济活动开始恢复;
小城市的疤痕小,所以它恢复得更快,大城市的疤痕要大得多,所以它恢复得更慢一些。
这也说明,即便你不采取任何措施,只要你不采取紧缩性的措施,
随着时间的流逝,疤痕的消退,资产负债表逐步恢复,消费活动的恢复和加速,都是可以维持的;
一直到它恢复到一个从长期来看更加正常、更可以维持的水平。
在这一意义上来讲,宏观经济政策最突出的压力,可能是不能出紧缩性的政策,不能出昏招;
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其他政策的一些紧缩性的效应。
- 结语-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