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到底在“对冲”啥

ETF理财猫
2016-07-25

对冲基金,一听这名字,“不明觉厉”之感油然而生。我们听到了太多对冲基金翻云覆雨的故事,经常都是赚取以亿为单位的骇人收益。但是进入2015年,Duang!对冲基金巨亏的消息又不断传来,甚至不少基金选择了清盘,很多人有疑惑,不是“对冲”吗?应该对冲了风险啊,咋会波动这么大,还巨亏?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下所谓“对冲基金”到底怎么个意思。

其实,所谓“对冲基金”也分广义和狭义,很多时候,我们提到海外的对冲基金,已经有了些国内“私募基金”的概念,它们通常起投资金门槛高,知名基金人操盘,力求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Alpha收益,至于操作,就很多样了,有的其实本质还是传统的个人调研分析,然后选股。但是,很多对冲基金,是真对冲,他们很可能请了一帮数理高材生,甚至所谓的“火箭科学家”,结合大数据,金融技术分析,整出一个投资模型。这样的模型,通常充分考虑了多种市场情况下,收益和风险的平衡。这样的模型通常极其复杂,变量很多,理论上可以自动化交易,且大概率利于不亏之地。但是,正所谓“风险与收益是相关的”,既然折腾了这么半天,考虑了多种风险,收益自然大大下降,甚至可能1%不到都有可能。

看到这里,大家也疑惑了,如果收益只有百分之一二,甚至更低,那还搞个毛啊,让这帮人来投余额宝啊。是的,如果真这么搞,付“火箭科学家”的薪水都不够啊。这个时候,就要请出资本市场历史悠久的操作手段了:杠杆。没错,我的模型只能赚1%,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是稳赚的模型,风险降到极低,甚至可以忽略。好了,既然包赚不赔,那么怕啥,上杠杆啊,来个20倍杠杆,1%的收益不就成20%了吗。所谓杠杆,其实在本轮A股牛市,大家应该感触很深,就是“配资”啊。而在美国市场,各家机构间,这种机制更加成熟,甚至有类似隔夜拆借这样的快节奏杠杆手段。而如果某对冲基金,本身声名显赫,信用很好,那么自然大量机构都愿意帮它融资提高杠杆赚钱,它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极低。

一切看上去很美好,一个包赚不赔的模型,一个很稳的收益,在此基础上可以放大的杠杆。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世上哪里会有完美的赚钱“银弹”。这些投资模型的一个短板就是,它毕竟是根据已有数据、已有的公式和经验得出的,它本质上做了若干假设,比如市场整体趋势会和历史相应情况一致。而所谓“风险对冲”,无非是做反向操作,即假设A发生了,B总不会同时也发生吧。但是,潜在的风险就在这里,市场本质还是实际的人参与的市场,它的运行不是那么逻辑线条清晰,而在特别的情况下,市场波动下,投资者的反应也会非理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在过去市场情况下大赚的模型,到了如今的市场却表现不佳,甚至亏钱。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个例子,当时市场轰动消息一个接一个,贝尔斯登、两房、雷曼、AIG,等等,市场已经完全失序,流动性更是非常匮乏,这个时候很多建立于过去市场依据的投资模型部分甚至完全失效,导致亏损。而如果没加杠杆可能还好,一些对冲基金毕竟真的做了风险对冲,可能亏本来也是小亏,但是为了追求高收益,此前加的杠杆这下成了绞索了,立刻放大亏损,而随着市场流动性急剧减弱,钱也不容易借了,甚至可能引发强行平仓,导致基金被清盘。

在这方面,美国一个最鲜活的例子便是一家叫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公司,简称LTCM,合伙人的名头都是响当当的,甚至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业绩也一度傲视群雄,它们的数学模型在当时市场环境下,为投资者在1994年到1997年带来了连续四年的惊人收益率,分别为:28.5%、42.8%、40.8%、17%,同时其杠杆率也不断提高,达到近60倍。这个时候,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了,其数学模型在这种特别的市场环境下,完全失灵了,给这家公司造成了巨亏,以至于濒临破产,鉴于其过高的杠杆,影响的资金太大,几乎将整个华尔街和美国拖入一场经济危机,直到美联储组织业界“救援团”,才遏制住了这场危机。关于这起案例,各位可以去网上搜索,由于实在太出名和太经典,相关信息一大把,可谓把对冲基金模式的天使与魔鬼的一面都淋漓尽致的呈现。

这是百度$(BIDU)$的股价K线图,在8月23日收盘还是152.91,8月24日却大幅低开,接着,迅速崩盘般的跌到100美元,但是很快市场开始反弹,最后140来美元收盘。而很多基于数学模型的自动化交易系统,很可能加剧了这样的趋势,即大幅度低开,触发模型的抛售点,以至于把市场压垮,但是很快又触发买入点,在将市场抬起,这个过程已经足以让不少基金大亏一笔。

对冲基金常常波动较大,原因就是它存在的“安全”和“风险”悖论,充分考虑了风险对冲的投资模型让其安全,但是又采用了杠杆让其处于风险中。所以,即使对于专业人士,也很难造就“不败”投资模型,何况你作为个人投资者,专业知识有限,更没有资源搞这种模型,还是将投资方法建立在简单些的逻辑上好。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