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规模首超银行理财,说明了什么? | 产品市场信息周度精选

三合智能
2023-08-14

目录

大类资产走势回顾

热点解读:公募规模首超银行理财,说明了什么?

基金市场:7月基金市场:短期风格变化突出,基金配置更加注重均衡

私募股权:上半年PE/VC投向情况如何?

行业聚焦:多重利好加持,信创产业爆发式增长在即

大类资产走势回顾

【A股】A股集体下跌

 上证综指:3254.56点(↓0.79%)

 深证成指:11050.22点(↓1.01%)

 创业板指:2239.31点(↓0.12%)

【港股】港股集体下跌

 恒生指数:19248.26点(↓0.89%)

 恒生国企指数:6628.55点(↓0.35%)

 恒生红筹指数:3724.95点(↓0.58%)

【美股】美股集体下跌

 道琼斯工业指数: 35176.15点(↓0.11%)

 纳斯达克指数:13737.99点(↓1.59%)

 标普500指数:4468.83点(↓0.73%)

【欧股】欧股集体上涨

 欧洲50指数:4013.83点(↑2.07%)

 英国富时100指数: 7618.60点(↑1.19%)

 法国CAC40指数:7433.62点(↑2.38%)

 德国DAX指数:15986.10点(↑0.58%)

【债券】银行间资金利率集体上涨

 10年期国债收益率:2.6524%(↑0.06%)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1.3310%(↑24.06%)

 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1.7309%(↑6.96%)

 银行间14天质押式回购利率:1.7543% (↑2.12%)

【外汇】美元指数上涨,人民币兑美元贬值

 美元指数:102.64(↑0.16%)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人民币7.16(↑0.11%)、1欧元/人民币7.90(↑0.44%)、100日元/人民币5.01(↓0.13%)

【备注:上述所有数据来自Wind,统计周期:2023/8/3-2023/8/10】

01

热点解读

公募规模首超银行理财,说明了什么?

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27.69万亿元,意味着公募基金规模已超越银行理财,迎来历史性时刻,坐上了“资管一哥”宝座。

一、 银行理财规模被公募基金反超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2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截至6月底,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71万只,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6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管理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69万亿元,从规模数据来看,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

追溯前期数据可知,自2022年9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开始呈现出震荡下滑趋势。而根据最新《报告》,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降幅达13.07%。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同比均出现了下降。其中股份制银行同比降幅最大达84.37%,期末存续规模为6543亿元。

图1:2016年—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二、多重因素构成反超,固收类产品占比提升

对于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保有规模缩水,至上半年末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主要有四方面原因:首先,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产品种类更为丰富,既可以满足低风险偏好投资者,也可以供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灵活资产配置,范围涉及商品期货ETF、海外市场QDII、指数基金等等。其二,公募基金信息披露充分,便于第三方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基金投顾可据此提供分析,帮助投资者进行选择。其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属于代销模式的,其手续费则高于基金直销渠道和第三方基金网上销售平台。最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为公募基金提供增量资金。

从理财产品配置来看,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逐渐向固收类产品倾斜,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不断提升。《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6.15万亿元、1.85万亿元、0.9万亿元。具体来看,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4.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5.15%,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2个百分点。

图2: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情况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三、银行理财规模被反超,反映了什么变化?

🔹居民的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者主要依靠投资房地产、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等相对单一的理财方式。但是随着2016年“房住不炒”的提出,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开始变化;2022年资管新规的实施,银行理财全面向净值化转型,由此居民的传统理财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逐渐成为投资者的重要选择方向。

🔹公募基金能够更有效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使得追求财富保值增值的居民开始逐渐扩大产品的选择范围。而公募基金产品的种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此外,相较于传统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在产品的透明度与灵活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去年以来,资管新规全面落地,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后,投资者也要承担损失本金的风险,理财产品出现跌破净值的情况。相比较,投资者在同样承担风险的前提下,会倾向选择收益预期更高的理财方式。

02

基金市场

7月基金市场:短期风格变化突出,基金配置更加注重均衡

据经济参考报,今年以来新成立基金已有630只,发行份额为5643.86亿份,同比均有所下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基金发行整体情况和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关联,随着经济增长,基金发行市场将逐步回暖 。

一、 7月新发规模调降,存量市场延续稳定

从新发基金情况来看,7月共有81只新基金成立,总募集规模为607.97亿元,平均规模为7.51亿元。7月新发基金的发行数量和总募集规模均处于低位水平,平均募集规模也仅高于今年5月的历史低点,目前来看基金市场发行热度依然偏弱,距离2020年以来的高位还有一定差距。7月中上旬A股市场的挣扎表现是基金发行预冷的主要因素,更多公募基金公司在等待更佳的基金发行时点,但随着更多为市场带来催化的积极政策的落地,下半年基金发行热度出现回暖可期。

图3: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公募基金月度发行规模

 数据来源:Wind

基金存续方面,7月公募基金份额与规模均迎小幅增长,存量市场整体结构延续稳定态势。7月末,公募基金存续共11026只,存量规模27.43万亿元,环比增速为0.22%。分类型看,FOF型、股票型、债券型基金规模涨幅居前,分别环比增长0.63%、0.62%与0.45%,混合型基金规模环比增长0.09%,货币型基金规模持平。存量结构看,货币基金规模为11.48万亿元,占比41.86%;股票、混合、债券型基金规模分别为2.46、4.44和8.41万亿元,占比分别为8.98%、16.20%和30.65%。

图4:公募基金市场存量规模

 数据来源:Wind

二、金融地产、消费板块涨势居前,港股业绩回升

顺周期风格的金融地产、消费和上游周期等板块整体行情表现更好,而科技制造特别是TMT板块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撤,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出色的通信、传媒、计算机等科技行业相继出现业绩下滑,市场风格短期发生较大变化;

♦成长风格基金在7月的平均收益为-7.10%,出现明显回调,而均衡风格和价值风格基金在7月的平均收益分别为0.59%和3.14%,高于成长风格基金,相对而言,价值风格基金在7月的业绩表现更好;

♦板块风格中,港股市场7月业绩继续小幅回升,港股基金在7月的整体表现好于其他板块风格的基金,平均收益为6.12%。

图5:7月风格基金平均收益

数据来源:Wind

双风格基金方面,7月金融地产双风格基金的业绩表现更好,全部为正,其中,“金融地产&上游周期”、“大消费&金融地产”和“金融地产&中游制造”双风格基金的业绩表现领先其他双风格基金,而与TMT有关的双风格基金业绩相对表现较弱,特别是“TMT&中游制造”双风格基金的平均业绩仅为-6.68%,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基金。

三、市场正在转向积极,科技仍为长期主线

7月前期,市场延续震荡态势,情绪较为低迷。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召开,对经济和政策的定调更为积极,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定调也更为积极,多重利好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A股也给出了正面反馈:会议召开后,成交量迎来回暖趋势,北向资金明显流入。

当前国内基本面和海外流动性的改善均有利于市场上行,市场正在转向积极。短期来看,还应以均衡配置为主,兼顾消费和科技,但长期来看,后续可偏向配置成长风格的基金,板块和行业选择上,顺周期行业消费值得关注,此外,科技依然是中长期主线,未来数字经济板块或将进入基本面驱动阶段,宜关注业绩兑现方向。

03

私募股权

上半年PE/VC投向情况如何?

8月8日,“深圳创投日”走进宝安·2023石岩湖国际LP高峰论坛在宝安开幕,由知名创投机构发起设立重磅发布的百亿基金群,投资领域覆盖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制造装备、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宝安区重点产业。

一、 二季度投资活跃度回升,扩张期企业延续收获高度关注

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端进度小幅放缓,二季度投资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上半年共发生投资案例数3638起,披露投资金额292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均有下降。但随着企业融资需求陆续释放、交易和信息披露逐步推进,第二季度投资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案例数和金额分别环比增加10.2%、19.1%。此外,上半年,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投资案例数占比由2022年上半年的1.0%上升至1.3%,投资金额占比由32.4%上升至41.1%。

图6:2021Q1-2023Q2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情况季度分布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从投资阶段来看,2023年上半年扩张期投资案例数为1487起,占比达40.9%,较2022年上半年小幅回落2.7个百分点。同时,种子期、初创期平均投资规模分别同比上升32.4%、28.5%,主要由部分拥有大型企业或国资企业背景的项目拉升等。从投资轮次来看,A轮以1129起投资案例数居于首位,占比达31.0%,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其次为天使轮,共发生投资案例数647起,占比17.8%,与2022年上半年持平;B轮次之,共涉及552起投资事件,占比为15.2%。同时,上市定增案例数同比上升23.0%,且多发生在第一季度,而投资金额同比上升49.8%。

二、人民币投资占比超九成,江苏、上海案例数仍居首

上半年,人民币投资仍为市场主导力量,且集中度进一步上升。具体而言,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为3320起及2340.71亿元;在已披露融资币种的事件中分别占95.5%、79.9%,同比增加6.7个、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币投资案例数共155起,披露投资金额588.94亿元,同比下降49.0%,降幅分别为人民币投资的2.1倍和1.2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币投资案例数有所下滑,但上半年仍有部分企业获得大额外币融资,如无锡华虹半导体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II等机构40.2亿美元战略投资,极氪完成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等机构参与的7.5亿美元A轮融资。

图7:2018-2023H1我国股权市场投资币种分布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从投资地域来看,上半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主要热点地区仍为江苏、上海、北京、深圳及浙江,五地共贡献了市场70.9%的案例数及70.8%的投资金额,较2022年上半年增加0.5个、3.6个百分点。江苏以726起投资案例数居于首位,其中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产业共发生420起投资事件,占比57.9%。上海共达503起投资案例,居于第2位,投资金额领先其他地区,并有8起案例获得VC/PE超10亿元资金注入。北京以493起案例居于第3位,此外,IT行业共涉及投资案例数176起,保持领先地位。

三、科技创新仍为投资主题,新兴产业热度高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3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持续集中于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与IT行业,三大领域共发生投资案例数2,271起,占比62.4%。值得注意的是,“双碳”目标叠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2023年上半年绿色低碳领域延续受到资本关注。案例数方面,化工原料及加工、清洁技术行业投资案例数均超越互联网,依次居于第5及第6位。

图8:上半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整体而言,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股权投资市场也逐渐向科技创新企业倾斜。上半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943起案例投资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25.9%;吸纳VC/PE投资金额640.61亿元人民币,占比21.9%。另外,上半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共发生430起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396.56亿元人民币,占比13.5%。而从整体渗透率来看,VC/PE机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累计支持率超过30%,投资聚焦于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和医疗健康等行业。

04

行业聚焦

多重利好加持,信创产业爆发式增长在即

8月7日,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并发布了操作系统和便携式计算机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首次就软硬件设备出台需求标准细则,意味着信创在政府部门的进一步深入。

一、信创产业:国家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是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创产业旨在针对硬件及云等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网络安全等IT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进行自主研发,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运转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支撑,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创产业链主要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包括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基础硬件,而基础硬件中也包括中上游的芯片、存储、服务器、传感器等部分。

图9:信创产业链全景图

 数据来源:众城智库

驱动信创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有三方面:第一,产品应用: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芯片上游核心设备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核心产品被海外厂商垄断,“缺芯少魂”现象依然存在;第二,经济建设:目前“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未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势所趋,只有推动和发展信创产业,才能摆脱制约,从内到外实现“数字中国”自主建设与独立发展;第三,国家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不仅事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更是事关国家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的国之大事。

二、多重政策支持信创产业发展

信创政策持续落地,产业发展有望提速。8月1日,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领导人的文章,强调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7月28日,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发布《安全可靠测评工作指南(试行)》,提出通过对基础软硬件产品及其研发单位的核心技术、安全保障、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开展评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性的综合度量和客观评价。此前,7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合46家单位起草的《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测评总体要求(征求意见稿)》发布,目前交通运输部已完成办公系统的国产化适配,部分企业如中交等大型央企也开始了国产化适配工作,该文件为交通运输业信创适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暂行依据,交通运输行业信创有望加速发展。

图10:2023年以来信创领域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产品中心整理

三、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信创放量可期

2020年以来,我国信创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据信通院预测,2023年信创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8710.59亿元,随着行业信创的深入、应用软件的成熟,信创产品将渗透至更多核心业务场景,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3777.02亿元,2020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26.99%。2022年信创市场规模中,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占比54.54%,应用软件的市场规模占比37.08%,基础软件的市场规模占比6.49%,信息安全的市场规模占比1.89%。

图11:2020-2025年信创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信通院

在市场的不断发展下,2023年信创建设的节奏已经从“关键环节、非核心业务、部分市场的局部试点”阶段走向“多环节、核心业务、多行业的全面覆盖”阶段。目前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已经进入到全面铺开建设期,正处于加速替换阶段,各单位省级层面信创已基本到位,并逐步向县市层级落地应用,招投标市场活跃度较高,整个市场处于积极扩张的状态。展望后市,随着数字中国强化关键能力、各领域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决心持续坚定,我国信创市场将继续实现快速发展,多环节、多行业“全面覆盖”可期。

免责声明:

来源:产品研究中心

免责条款:本报告涉及的信息、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该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

  $海银控股(HYW)$ $纳斯达克(.IXIC)$ $道琼斯(.DJI)$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