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激进投资者的案例,看看与万宝之争的异同

ETF理财猫
2016-06-27

最近,在中国资本界,最热闹的事儿无疑就是万科控制权之争了,这个相关新闻网上很多,概括起来就是深圳宝能,或者说宝能系,在二级市场大量购买万科股票,以至于超过了万科第一代股东华润,成为第一大股东。接着,深圳钜盛华及前海人寿(即宝能系)向万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提出罢免万科现任董事会10名董事及2名监事会成员的议案。

在这起事件中,宝能被称之为所谓的“门口的野蛮人”,说“野蛮”是因为相较于高大上的万科,地产经验先比显得有限,发迹历史显得没那么有“品味”的宝能显得确实“野蛮”。从诉求和手法上,其实宝能很像我们过去专文介绍过的美国市场的“激进投资者”,即通过重仓购买相关标的的股票,尽可能取得投票权,甚至获得董事会席位,进而提出自己要求的投资者。与宝能类似,在二级市场大量购入股票也是他们的手段,只不过,他们常常是对冲基金经理这样的角色,显得似乎档次更高。另外,激进投资者的目的与宝能或许也有不同,他们通常并没有控制公司的意图,更多是影响这家公司的决策,从而提高其在资本市场的价值,为其退出后获得更大收益作出铺垫。

宝能的架势显然更是试图控制万科,甚至进一步控股,加之其融资模式采用了杠杆融资的手法,也难怪引起了包括王石这样的公司核心的警惕。这方面宝能的手法让人想起了美国当年的杠杆收购热潮,这个我们在介绍垃圾债/高收益债的时候提过,在上世纪80年代,垃圾债便被用作杠杆收购,因为垃圾债发债门槛相对较低,只要包装一个好题材,在当时环境下可以募集大量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去收购一家公司,个人出资可能只占一小部分,杠杆率可能极高。而买下公司后,当时折腾这事儿的一帮人也不是为了好好经营,而是尽快进行资本包装,提高市值,然后出售,获得暴利,而其中的一部分再用来还债。而在中国,一家上市公司常常被用作集团公司的融资通道,这个本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比如利用上市公司A良好的级别,大量融资贷款,将其转移到集团其它业务,甚至将资金抽离,这就是一种把上市公司榨干的行为了。王石们的一大担忧就是,宝能利用杠杆融资,如此激进的要“控制”万科,其背后目的到底是什么?万科是否会从房地产界的优质品牌彻底变成资本工具,这也是令其不安的。

当然,对于王石们来说,更大的担忧或许还来自于对当前资本和管理层平衡局面的打破。事实上,万科的结构是个颇有欧美上市公司味道的结构,股权较为分散,大股东给予管理层充分信任和空间,管理层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股东。而宝能的杀入,显然是对当前利益结构的撼动,也不由得王石们不做些什么。当然,我个人也认同王石和与郁亮是万科发展的重要领导,但是王石此次上来就扣帽子,上纲上线的做法还是有些过于情绪化,其中或许也交织着焦虑与悲愤。总体来说,从资本层面上来看,宝能并没有做什么违法和不道德的事情,目前都是按照规则办事儿,只是它承担着一些潜在的融资风险。

最后,回到美国的激进投资者,让我们以其中一位知名人物:佩尔茨,以他的案例让各位全面了解美国激进投资者的风格,大家也可以以此与近期万科VS宝能的案例比较,体会下两者的相似与不同。

一般而言,提起金融资本界大佬,大部分人知道的都是如巴菲特、索罗斯、林奇这些熟面孔。但是实际上,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大佬不少,只是很多相对低调,做的事儿要么没巴菲特那么鼓舞人心,要么没索罗斯那么怂动天下,因而只有业界熟知。而纳尔逊佩尔茨无疑是诸多大佬中,业界声名显赫的一位,作为一名激进投资者,他凭借其操盘的基金Trian Fund,在业界曾经干出不少激进的投资。佩尔茨的一大特点专挑大体量公司“攻击”,通常选择的都是百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同时提出的要求也往往激进,除了回购之类常见的,分拆、出售、谋求董事会席位这些令管理层恼火的要求都会提出来。也因此,佩尔茨每次出手,在业界都能掀起一番风雨,如今,他做出了Trian基金创建以来的最大投资,以25亿美元获得了通用电气1%的股份,成为前十股东,并公开发表白皮书,呼吁该公司变革。在欣赏佩尔茨在通用电气大戏的同时,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佩尔茨的几次战役,看看这位大佬的战力如何。

目标公司:道富银行(State Street Corp)

要求:分拆业务、股票回购

过程:Trian基金在2011年获得了道富高达3.3%的股份,并在当年10月公开呼吁该银行提高盈利水平,同时考虑将其资管部门分拆。

结果:Trian呼吁道富回馈股东的呼声得到了回馈,道富回购了股票,同时开始削减成本。但是,道富拒绝了对其业务的分拆。不过,对于佩尔茨来说,这影响不大,由于执行回购外加后续市场转暖,道富股价大涨,远超同行业水平,Trian也慢慢出售了持有的股份,取得丰厚回报。

收益:143%

目标公司:Family Dollar Stores Inc.

要求:收购、董事会席位

过程:2010年,Trian在消费品领域下了大赌注,当时,他们不断在二级市场购入折扣商店Family Dollar的股票,然后提出了价值76亿美元的收购案。

结果:Family Dollar拒绝了Trian的收购,但是作为交换条件,Trian得以派人进入该公司董事会。而在2014年,在表现长期弱于竞争对手后,该公司接受了Dollar Tree的90亿美元收购。不过在这个过程中,Family Dollar的股价不断上涨,佩尔茨也获得了丰厚回报。

收益:103%

目标公司:卡夫食品(Kraft Foods Inc,后来的:亿兹国际)

要求:分拆

过程:激进投资者们并不是总扮演独侠角色,他们也经常联合。比如2011年,另一位大佬阿克曼旗下的Pershing Square(潘兴广场资本)便大举进驻当时的卡夫食品。而此前已经卖出大部分卡夫食品持股的Trian也披露了小额仓位,并与潘兴广场一起开始推动这家公司的分拆。

结果:2011年,卡夫食品宣布了分拆,当时的CEO声称此举并不是来自于投资者的压力。2012年,该公司完成分拆成为亿兹国际与卡夫食品。当然,卡夫食品有后话,2015年,在巴菲特和3G资本促成下,卡夫食品和亨氏合并,而阿克曼则开始大举进驻亿兹国际,佩尔茨也跟着呼吁,认为亿兹国际寻求合并和收购的机会又来了。

收益:100%

目标公司:亿兹国际,百事可乐

要求:出售、分拆、董事会席位

过程:实际上,在和阿克曼联手推动卡夫食品拆分后,佩尔茨接着就搞了大事件。2013年,他投资10亿美元囤积了亿兹国际的股票,要求该公司进一步削减成本。同时,他还带着Trian获得百事可乐2.2%的股份,接着提出,百事可乐应该分拆当时表现低迷的饮料业务,和亿兹国际合并。

结果:佩尔茨也不是百胜将军,这一次亿兹强势捍卫自己的战略,而百事也不愿轻易放弃传统业务,关键两家公司此后都很争气,削减成本成果显著,营收和毛利提升也非常出色。于是,2014年,佩尔茨放弃了对两家业务整合的推动,当然,他也没白忙活,在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他都获得了席位。

收益:亿兹国际,50%;百事可乐,31%

目标公司:杜邦(DuPont Co.)

要求:分拆、董事会席位

过程:2014年,佩尔茨盯上了百年老店杜邦,Trian在2014年以16亿美元成本逐步建仓,并于该年年底公开呼吁杜邦提高投资者收益,同时分拆成两个公司。

结果:在这场战役中,佩尔茨遇到了强硬的对手,杜邦管理层明确反对拆分计划,也拒绝给予Trian席位。于是,Trian发起了一场代理人战争,提名了四位独立董事候选人,其中就包括佩尔茨本人。在2015年5月的公司年度大会上,公司管理层取得了胜利,虽然结果显示佩尔茨实际上非常接近于获得席位。不过Trian表示将保留在杜邦的股票,并继续观察,而在杜邦于7月又一次降低2015年盈利预期后,其内部也发生变化。近期,对佩尔茨最为强硬的CEO宣布将退休,也让外界对这场代理人之战的后续进展重新表示关注,佩尔茨是否会卷土重来?而最新的情况是,杜邦与另一家化工巨头陶式化学合并,形成了业界新巨头,佩尔茨无疑最终成为笑到最后的一个。

收益:24%

从佩尔茨的几次典型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激进投资者通常是从投资者财务回报角度出发,从财务和资本的角度促成上市公司的一些调整,甚至涉及分拆、出售这样的重大调整。尽管很多人指责这批人短视,影响公司长期发展,但是客观的说,站在二级市场投资人角度,我们发现,以佩尔茨为例,其“胜率”还是颇高的,特别由于大部分基金投资者方向还是“做多”,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在其中适当跟进,也存在投资机会。$(000002)$ $(DD)$ $(PEP)$ $(STT)$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