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400元港币的腾讯控股,相当于321元人民币。市值相当于30507亿人民币。
腾讯控股2017年利润为715亿,折合静态市盈率大概在43倍PE左右。
腾讯控股的营运净现金流大概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目前市价如果按照营运现金流折算,大概在30倍PE左右。
值得注意的几点,
1 腾讯控股$(00700)$ 强调合作,聚焦生态,数字助手
按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中国IT领袖峰会」的说法:「腾讯不做零售,只做底层,把机会给所有合作伙伴。」而腾讯将从用户与流量、工具的连接、数据与技术三个层面,与零售行业结合,以此,帮助它们「更贴近消费者」,「升级数字化水平」。
究其本质,腾讯就是要将支付、腾讯云、社交广告、小程序等落地实体零售,在「人、场」两端下足功夫,把用户引流、场景优化等核心环节做得更有心、更有用,进而带动「货」的销售。「换句话说,就是为百货公司、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品牌直营店等提供数字化生存的‘水电煤’、‘工具箱’。」负责「智慧零售」的腾讯公司副总裁林璟骅解释道。
2 腾讯控股对游戏收入的依赖在逐年减少。和Facebook 不同的地方在于,腾讯广告收入只占据其收入的16%左右。而Facebook 这一数字是 98%
3 垄断了中国的社交网络(QQ, 企业微信,微信) 并且投资了大量的中国人常用的app ( 包括快手,京东,滴滴,美团等)
4 中国的监管环境和美国不同。腾讯,阿里在中国的情况似乎远远超过了fb, 谷歌,亚马逊的情况,得到的监管相对比较少,垄断程度更大。
拼多多:
腾讯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腾讯,腾讯就是互联网的基础,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至于腾讯控股其他的价值,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不用我多说
附录:
从2017年开始不仅步子迈的更大了,而且逻辑也越来越清晰,简单来说,就是把腾讯金融的业务一个个的装进微信当中。
在移动支付方面,腾讯在2017年变得比以往更加主动。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绑卡用户超过8亿。并且,随着腾讯积极推广乘车码等线下小额支付场景以及不断投资线下零售业态,微信的线下支付规模较2016年有了一倍增长。
在微信九宫格中有一席之地的微粒贷,在2017年8月便突破了1000亿元的贷款余额,这数字大概相当于四大行一个省级分行的贷款余额规模。而从累计放款量上来看,微粒贷在2017年第一季度就达到了1000亿,相比于2016年全年2000亿的规模来说,正在迅速放量,与蚂蚁借呗的规模已经旗鼓相当。
除了好看的业务数据,腾讯金融的牌照也在一张张集齐当中。除了此前的支付、小贷、银行、征信(试点),2017年到2018年,腾讯又拿下了保险代理、基金销售两张牌照,并入股了中金公司、和泰人寿等持牌金融机构。由此,腾讯的金融版图已经开枝散叶。
借助微信九宫格这个超级渠道,腾讯的基金销售业务——理财通在2017年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元。而在2018年1月拿下基金销售牌照之后,腾讯便不再只是一个为其它基金公司导流的角色了,它可以开始开展独立的基金销售业务,这意味着腾讯理财业务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放大。
而另一个新的增长点是保险业务。2017年底,一部分用户的微信九宫格中出现了「保险服务」,服务的提供方是腾讯占股58%的微民保险。微保上线的第一款「微医保」就因其极高的性价比具备了爆款的潜质。
并且,与蚂蚁金服以大卖场的形式卖保险不同,微保选的是一条「严选模式」的路,每个险种只推出2-3个产品,简化条款,降低用户的选择门槛。这与众安的思路是类似的,但因其渠道优势太强大,天花板也比众安要高很多。
过去几年,可以说是腾讯金融集齐牌照、理清思路的过程。而如今,齐全的牌照让腾讯金融可以一步步把触角伸入金融服务的各个细分领域,而微信这个超级渠道的加持带给腾讯金融的则是10亿量级的潜在用户。
如此一来,腾讯金融坐拥流量和数据,它对于金融业务在产品或服务层面的一点微小优化都可能触发巨量的购买意愿。
一位银行高管曾对36氪说过,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都是他们非常害怕的对象。掌握流量和场景的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很可能把现有的金融机构都变成他们的中后台,而用户则牢牢攥在他们自己手里。这其中,蚂蚁的生态虽然已经很成熟,但微信能够带给腾讯金融的空间不可估量。
马化腾一直有一个「两个半」战略——腾讯最在意的,一个是社交平台、一个是数字内容,还有半个就是金融业务。而这「半个金融」,在我理解中是:腾讯把核心的、标准化程度高的、风险低的金融业务都亲自拿在手里,比如支付、理财;而把风险高的、业务复杂程度高的业务交给与自己有着紧密股权关系的合作伙伴来做,比如信贷、保险。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