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回想自己的高中岁月,那是一段拼搏的岁月,那是大家生命中最不能忘却的岁月,那段带着汗水与泪水的吃苦却甘之如饴的日子。无数的学子以高考为跳板,跃入自己的梦想的大学,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另一番人生。
不仅是在中国,在我们的邻国像日本、韩国等一系列的东亚国家都有着这样的教育模式,但是诺贝尔得奖者中村修二却说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浪费的生命的行为。
非典型的科学家
在1954年,一位婴儿呱呱坠地于日本爱媛县伊方町,这位婴儿就是我们这次的主角,中村修二。中村修二的一生的与众不同可以说是一位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
与一般科学家从小就品学兼优考上名校进入国内的顶尖实验室进行研究的传统路子不同,中村修二自小就成绩一般,到了高中后,中村修二迷上了理科,他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享受的是知识的本身,并不追求知识带来的高分数。
可以说中村修二一点都不擅长考试也不适应应试教育的模式。在高考以后,中村修二不出意外地考入了一所平平常常不入流的大学,一所名不转经转的大学——德岛大学。
在进入德岛大学以后,即使这所大学在一众一流大学中可以说是完全不出挑。中村修二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大学中开始沉淀自己,在大学的三年沉浸于学习,不谙世事。
在他的自传《我生命里的光》中,他这样回忆那段生活,“我进了大学不久,就跟一起从大洲高中考入德岛大学的三个好朋友绝交了……我一天三顿,就在便宜又难吃的学校食堂解决,每天一有时间就去泡图书馆……我住在月租五千日元的寒酸公寓里,整天陷于专业书籍的海洋,其他的时间就是沉默思考。”
正是这一段时间的沉淀,让中村修二很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也是为日后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沉淀后的突破
中村修二在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以后,在教授多田修的介绍下中村修二放弃了进入松下电器的公司,来到了乡下的一家公司——日亚化学工业,正是在这里中村修二完成了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
在当时的二极管只有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各国的科学家都希望打破当时二极管的颜色壁垒,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当时的社会主流是使用硒化锌,但研究多年并没有成果。但是中村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路,中村选择了氮化镓。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方夜谭,几乎没有人认为这一条可以成功的路,但是当时中村修二的的上司小川社长却鼎力支持,最终中村凭借着自己的执着与不懈努力,成功的研制出了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而成功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们可以看到,中村修二的成功并不是当时应试教育催生下的果实,与当时日本教育相比,中村修二甚至是离经叛道,但是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沉淀与努力终于是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就是这样的一位的诺奖获得者,才能对当时的东亚的教育模式进行批判说其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
浪费生命的教育模式
在中村修二的眼中,东亚的教育模式有诸多的弊端。
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效率的低下。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深有体会,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后,放学并不意味着轻松,而是课后的铺天盖地的补习班。
而在韩国甚至比例更高,据调查显示早在2009年,韩国补习班的盈利额突破70亿美元,这样高昂的盈利额不禁令人咂舌。在如此高昂的教育支出面前,也是劝退了很多想要孩子的年轻人,在韩国的生育率一路走低就是例证。
第二个问题就是东亚国家对于复习过度重视。在应试教育下,很多上升的途径都是通过考试,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
为了让学生可以考出满意的分数,无论是在小升初,初升高还是到最终的高考,在最后都会有一个复习计划,在高考中甚至可以复习整整一年,经过三轮的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应对考试。
在2009年发出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其报告中明确显示:有78.3%的中国普通高中生在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八个小时以上,而韩国占比例为57.2%,大家把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复习功课中,却没有把重心放到学习新知识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创造力。
在中村修二的眼中认为东亚的教育模式是弊大于利的,不适应当下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行为。
但是笔者认为,这样一棒子把这样的教育模式打死却也是有失妥当,东亚一直都是人口大省,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是唯一也是最适合的一条出路。
在结合各国的国情的前提下找到在最合适的一个教育模式,并不能一棒子就说美国或者欧洲的教育模式有多么的优越,东亚的教育模式就多么的不可取。
小结:
正如中村修二在自己的自传中的最后一句话,“在一片黑暗之中,那蓝色的光芒,就像一只巨大的萤火虫,那点光芒,就是我的梦想。”
正是在梦想的指引下,这位非典型的科学家成功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打破了数年来的二极管颜色壁垒。虽然这位诺奖的获得者批判者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在浪费生命。笔者认为,面对权威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要客观地看待东亚的教育模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