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三两三
2021-05-06
之前我觉得知乎是大型抗吧 结果最近发现 他已经发展到大型神吧了 早晚玩死自己
知乎变了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1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105563990,"tweetId":"105563990","gmtCreate":1620311521810,"gmtModify":1620311521810,"author":{"id":3576058825709186,"idStr":"3576058825709186","authorId":3576058825709186,"authorIdStr":"3576058825709186","name":"橘子三两三","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534d4490d6029a2b922d2d8a654dc22","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1,"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之前我觉得知乎是大型抗吧 结果最近发现 他已经发展到大型神吧了 早晚玩死自己</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之前我觉得知乎是大型抗吧 结果最近发现 他已经发展到大型神吧了 早晚玩死自己</p></body></html>","text":"之前我觉得知乎是大型抗吧 结果最近发现 他已经发展到大型神吧了 早晚玩死自己","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105563990","repostId":1129690666,"repostType":2,"repost":{"id":"1129690666","kind":"news","pubTimestamp":1620277419,"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29690666?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1-05-06 13:03","market":"us","language":"zh","title":"知乎变了吗?","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29690666","media":"中欧商业评论","summary":"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其他人想要知道的东西,客观来说,知乎相信的东西一直没变,但也是这份“不变”,导致了十年里创作者、阅读者和社区氛围的转变。\n\n美东时间3月26日,中国最大的问答","content":"<blockquote>\n 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其他人想要知道的东西,客观来说,<a href=\"https://laohu8.com/S/ZH\">知乎</a>相信的东西一直没变,但也是这份“不变”,导致了十年里创作者、阅读者和社区氛围的转变。\n</blockquote>\n<p>美东时间3月26日,中国最大的问答式在线社区知乎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p>\n<p>至此,知乎、B站与快手三大内容社区均已成功上市,因创立时间接近,它们被称为“中文社区三兄弟”——B站于2009年6月上线,是一个弹幕视频网站,由于主打二次元文化,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注册;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之后转型为短视频社区;知乎于2011年1月上线,早期采用注册邀请制,首批用户中不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星光熠熠。</p>\n<p>但高举高打的起点也成为知乎日后被指“堕落”的理由。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什么是‘知乎遗风’,现在还有哪些知乎用户拥有这种‘遗风’?”赞同数最高的答案来自一位汽车工程师,他认为,内容专业度和理性交流是知乎遗风,而“打开知乎的热榜,已经很难看到有一定专业度的问答了。更多是博眼球的娱乐新闻”。</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4960f2f637e9a844834e82333e0289d\" tg-width=\"1080\" tg-height=\"825\"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p>\n<p>这个提问获得了533个关注,关注者之一是知乎战略副总裁张宁,他也是知乎的最早一批“受邀”用户。和很多创作者一样,为了保持输出的频度和数量,他坚持有质量的阅读、思考和社交,引起了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关注,2017年底,周源邀请他加入知乎,成为公司战略负责人。</p>\n<p>在“知乎遗风”提问的回复中,令他惊讶的不是“老一点的用户怀念过去”,而是“即便大家都用了10年,每个人对于社区的主观看法还是不一样的”。</p>\n<p>他用“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来概括知乎十年收获的最重要的一课,就像在“为什么后宫嫔妃们一定要争宠”的提问下方,有人分析职场政治,有人探讨组织管理,也有人创作后宫小说。</p>\n<p>张宁着迷于这样自发性的“涌现之美”。多年以来,他身兼内容创作者和知乎战略规划者的双重身份,对流量有“冷思考”,对创作有敬畏心,对与平台之间的博弈有内部人的视角。他将自己对内容创作底层规律的思考集结成《创作者》一书,并说这本书完完全全是写给创作者的,写作过程仿佛“一场对平台阵营的叛逃”。</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b4a626af0db64b5b5e6838c04faaaa9\" tg-width=\"1080\" tg-height=\"138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p>\n<p>周源支持他这么做,大约3年前,两人聊起知乎的发展、内容创作的变化,“普惠”这个词被反复提及。尽管平台已经沉淀了数以亿计的提问和回答,但周源觉得,“边界远远没有到达,还有很多人没有分享出来”。</p>\n<p>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其他人想要知道的东西,客观来说,知乎相信的东西一直没变,但也是这份“不变”,导致了十年里创作者、阅读者和社区氛围的转变。B站加速“出圈”,快手挺进五环,而帮助更多人找到成为创作者的动力和路径,知乎的征途还长。</p>\n<p>以下是《中欧商业评论》和张宁的对话。</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80b6709f4f371c2800deca6eaf9199c\" tg-width=\"1080\" tg-height=\"132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p>\n<p>张宁知乎战略副总裁</p>\n<p><b>“搬运”与“奖励”</b></p>\n<p><b>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你既是一个内容的创作者,也是一个平台战略制定者,这样的双重视角对你在制定战略时带来怎样的影响?</b></p>\n<p><b>张宁:</b>平台跟创作者之间会有一些博弈,对于平台来讲,其实我们是希望看到更多有个人特色的创作者,我们特别强调原创,特别讨厌搬运和洗稿,特别讨厌这个事情。</p>\n<p>原创这个事儿你也得辩证看待,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原创,比如我的书里讲的观点其实也是前人的观点,大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去做新的创作,还是要加个人的色彩,而不是把别人东西直接拿来,copy paste(复制粘贴)。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天天就是搬运,在任何一个平台也不会有积累的。</p>\n<p><b>CBR: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如果是一个有利于创作者涌现的环境,任何一个平台理论上都要服从你提到的这个逻辑。</b></p>\n<p><b>张宁:</b>我就不点名了,有一些大的平台,它们会非常强调每年拿出多少钱补贴创作者这件事。</p>\n<p><b>CBR:我看到知乎也发布类似的消息。</b></p>\n<p><b>张宁:</b>我们特别不强调这件事情。我们会讲这个话,但是我们不强调。</p>\n<p><b>CBR:这之间的区别是什么?</b></p>\n<p><b>张宁:</b>比方说,我每天都会吃三顿饭,但你要是问我,张宁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会一上来跟你说“我每天吃三顿饭”,我也会做这件事,但这不是我最重要的事情。</p>\n<p>强调拿钱去补贴的平台,往往其实没有那么在乎原创。你可以拿一个搬运的稿子,照样可以领到补贴。</p>\n<p><b>CBR:难道不是这个机制设计得不那么完善,而不是钱的错吗?</b></p>\n<p><b>张宁:</b>我不这么认为。当你把“奖励”当作平台第一要义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鼓励大家算ROI(投入产出比)。</p>\n<p>那些所谓动辄百亿几十亿的补贴,分给每个创作者的钱,大概算一算,一个月也就几百块,你说为了几百块去做内容的人,可能原创吗?创作者得饿死。</p>\n<p><b>CBR:最后就沦为一笔经济账了,变成一个三瓜两枣的事情,获得多少钱,就投入多少。</b></p>\n<p><b>张宁:</b>一般来讲,一篇文章里有一个阿拉伯数字,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走了,所以我们不发消息也不行,发了呢,大家都看那个数。</p>\n<p>但实际上,我们最骄傲的一点在于,今天有很多创造者,他们是各条战线上的中流砥柱,你说是用爱发电也好,做科普也好,他们愿意来分享,不完全是为了财务上的收益。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激励计划,他们可能也拿到这个钱,但对他们来讲不是最主要的。</p>\n<p>如果有一天,知乎特别挣钱,我们真的能让大家在这里变成全职的(创作者),我觉得到时候内容也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p>\n<p><b>CBR:这件事情是你们期望发生的吗?有多少创作者能够全职在知乎上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对你们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吗?</b></p>\n<p><b>张宁:</b>你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体面的收入”,今天我们确实也有这样的全职创作者,有好些知乎创作者买车买房了。</p>\n<p>但是更重要的点就是你刚才讲的,它是个体面的收入。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有个人的特色,有非常多真正特别仰慕他的粉丝,还把钱赚了。如果这几点都能做到,我们就非常骄傲。</p>\n<p><b>“流量”与“社交资本”</b></p>\n<p><b>CBR:你说创作者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不做算法的打工人,是什么东西刺激到你有这样的想法?</b></p>\n<p><b>张宁:</b>各个平台都用算法在分发流量,于是大家就会花很多时间去琢磨规则,投其所好地创作。我感觉有点本末倒置了。</p>\n<p>这一代的创作者跟上一代的创作者相比,最大的特征是“去中介化”。比如我写的东西,如果发在知乎上,不需要任何人给我提任何意见,就可以发了,对吧?如果还是在把算法当做一种中介,为算法的规则去创作的话,就失去了在这个时代创作的优势。</p>\n<p><b>CBR:是不是有点削足适履的意思?</b></p>\n<p><b>张宁:</b>对。我觉得核心的点在于,你的粉丝也好,用户也好,喜欢的实际上是你这个人。创作者在初期阶段总会找到一个自己特别擅长,别人不擅长的东西。随着创作的累积,最后会形成个人垄断,成为一个用内容打造的个人品牌。</p>\n<p>如果你为了算法的规则而放弃掉个性,多半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你其实是在做一些别人已经做了无数遍的事情。坦白讲即便是这样做得很“成功”,算法也不会长期给你(曝光),因为可替代的人太多,可替代的内容太多了。</p>\n<p><b>CBR:你说创作者认为流量是平台的核心资源,是对平台的一种误解,这句话怎么理解?</b></p>\n<p><b>张宁:</b>流量这个词,第一个字是“流”,它是一个时效性非常强,一瞬间过去就完了的事。</p>\n<p><b>CBR:短暂又辉煌。</b></p>\n<p><b>张宁:</b>对,这就是一个短暂的辉煌。</p>\n<p>如果一个创作者今天从平台上拿到的就是流量的话,实际上什么也没拿到。一夜爆红,很短的时间内又销声匿迹的创作者大有人在,可以说非常多。很多人去追逐那一瞬间的流量,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平台可以给你,也可以不给你。</p>\n<p>我们觉得真正的核心资源是你能在这个平台上沉淀下来。不管以什么形式,比如你创造了一个梗,让大家记住你,就像吴孟达,很多人怀念他,最后大家记住的其实是他的作品里一些特别经典的表情、动作、对白。</p>\n<p><b>CBR:流量不是平台的核心资源,对于创作者来说,什么才是平台的核心资源?</b></p>\n<p><b>张宁:</b>就是可以沉淀下来的东西,我在书里叫它“社交资本”。大家会把它通俗地理解为粉丝数、订阅数,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看是这样,但实际上我觉得可以更广义地理解,就是你今天得到了多少人的认同和信任。一种长期信任关系其实是创作者从平台真正能得到的。</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1689fbc5d86fb4ccd470c1963eb3018\" tg-width=\"1080\" tg-height=\"608\"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p>\n<p><b>CBR:你在书中对比了几大主流互联网平台,距离写作过去了半年,你的观察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b></p>\n<p><b>张宁:</b>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有意思的是,就在过去这半年里,知乎、快手上市,b站在广交所二次上新,这三个平台之间有某种共性,它们都属于社区类的平台,会比较鼓励创作者在平台和其他人建立关系,不是一个纯算法分发流量的逻辑。其他平台,比方说字节跳动系的会更强调算法,创作者的积累相对是比较难的。</p>\n<p><b>“社区”与“涌现”</b></p>\n<p><b>CBR:你是知乎最早的一批用户吗?</b></p>\n<p><b>张宁:</b>我是。</p>\n<p><b>CBR:10年前你对知乎的观察和判断,现在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b></p>\n<p><b>张宁:</b>10年前的知乎只有非常少的用户,讨论非常集中的一些话题,创业、投资、互联网,在那个时间点上,能不能推演出来10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非常困难。</p>\n<p>大部分人会用一个线性推理的逻辑,人的思维模式就是认为历史会不断重复自己,所以你会觉得明天就是今天乘上一个增长率,不会想到这个事会在某一个临界点发生质的变化。</p>\n<p><b>CBR:这个线性逻辑指的是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参加的用户越来越多吗?</b></p>\n<p><b>张宁:</b>一开始大家觉得是不是只能聊知识?因为来了很多搞科研的人,聊自然科学,聊社会科学,聊人文,后来你会发现说这些人其实也可以聊做菜,聊失恋,聊健康的问题。</p>\n<p>再后来有人在上面写故事,当然一开始我们确实没有处理好这个事情,出现一些大家误以为是真实的情况,后来虚构创作也被包容进来,知乎上开始出现“后宫文”的创作,非常精彩。</p>\n<p>问答作为一种沟通协议,兼容性非常强。这些都是用户自发的,我们没有去做运营。如果你再往后看10年,还会有新的表达形式出来。</p>\n<p><b>CBR:这刚好是我的下一个问题,站在此时此刻,往后看10年的话,会看到什么?</b></p>\n<p><b>张宁:</b>人人都变成了创作者,个人表达与媒体传播之间的界限不存在了。当个人表达内容可沉淀可传播的时候,大规模的“涌现”就出现了。比方说<a href=\"https://laohu8.com/S/DYIN\">抖音</a>出现以后,因为它的美颜功能很强,我们突然发现中国有这么多美女帅哥,以前好像大家都灰头土脸的,对吧?</p>\n<p>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超能力,颜值高是一种,有干货也是一种,中科院的博士后,以前天天做实验写论文,在知乎上有特别多的粉丝。未来还会有新的平台出来,大家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表达形态。</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3fee487e9b73d88b14bff4d6962cfde1\" tg-width=\"1044\" tg-height=\"72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p>\n<p><b>CBR:2017年底你和周源有一次见面,聊了一下知乎的发展、内容创作变化,那场谈话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b></p>\n<p><b>张宁:</b>他一直在讲“普惠”,这是知乎的初心。周源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当中都有其他人想知道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某种形式来参与创作。</p>\n<p>那个时候他觉得,其实还有很多人没有分享。而我当时还在知乎外面,从外界看,你会觉得知乎已经建了这么大的一个知识库,是不是已经到达了某种边界,但他认为“完全没有,远远没有”。当时知乎的内容形态还是以文字为主,他那个时候就说还可以有其他分享形态,比方说视频、声音,我觉得他看到了很远的未来。</p>\n<p><b>CBR:你们有聊到边界吗?边界划在哪儿?</b></p>\n<p><b>张宁:</b>我们没有聊到,我们真的觉得没有边界。</p>\n<p><b>“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b></p>\n<p><b>CBR:我之前跟一个产品经理聊,他跟我吐槽说,知乎的首页老是推荐一些家长里短,他试图去教育算法,后来发现好像没什么用,这其实是外界对知乎的一个质疑,精英最后有点向普罗大众妥协的意思,但是咱们聊下来,我觉得知乎仍然是“精英密度”最高的一个社区,能不能这么理解?</b></p>\n<p><b>张宁:</b>我们没有算过这个数,也不知道怎么去定义“精英密度”,10年前确实是很高,李开复这样的都在知乎上活跃,那个时候就没有“之一”,我们就是最精英的,对吧?但是10年以后,我同意你说的,今天推荐算法可能不准。</p>\n<p>比方说产品经理拿知乎当生产工具,很多媒体朋友,做投资的朋友,拿知乎当<a href=\"https://laohu8.com/S/BIDU\">百度</a>替代品使用。这个时候你给他推荐家长里短,他就会觉得你在浪费我的时间,当我们认知到不同人群使用知乎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就开始做分层,更精细化的推荐。</p>\n<p>我们经常对外说“一共累积了多少条内容”,你看<a href=\"https://laohu8.com/S/WB\">微博</a>从来不会讲这个数字,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微博的生命周期非常短,过了这个时间点就没有意义了。知乎内容的沉淀性非常好,可重复消费的价值很高。我们确实得把推荐分发的机制做好,让大家能够找到对的内容,对的人。</p>\n<p><b>CBR:我上你的知乎页面看了一下,你关注一个问题:什么是“知乎遗风”,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b></p>\n<p><b>张宁:</b>因为是我的工作,我得看大家怎么理解我们。肯定有老一点的用户,包括我自己也是,会怀念以前的一些东西。很多时候看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也会惊讶,即便是大家都用了10年,对于社区的主观看法还是不一样。</p>\n<p>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英语老师讲“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过去特别不理解,因为你小,见的事少,对吧?你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如你观察和认为的样 子。后来一点点长大,去了不同的地方,见了不同的人,读很多书,看很多影视作品,最后大家会认识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p>\n<p>10年以来,我们的批评者非常多,我不敢说这些人都是误解了我们,它给我们最大的一个lesson learned(一课),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知乎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你在一个问题下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达。</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2f7dfabe9a5a7a94768db9c65ecdaab\" tg-width=\"688\" tg-height=\"863\"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p>\n<p><b>CBR:周源很喜欢一本书叫《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知乎作为一个社区,它很像一座城市,也有它的蓬勃和衰落,你会反过来想,万一它衰落的话,可能的原因是什么?</b></p>\n<p><b>张宁:</b>虽然我们经常会划generation(世代),说世代和世代之间会发生变化,我觉得细微地去看,是在发生变化,但是整体来讲,人性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变化的是技术,同样的人性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被再次表达。</p>\n<p>我在书里写了《<a href=\"https://laohu8.com/S/NYT\">纽约时报</a>》的案例,作为纸媒时代<a href=\"https://laohu8.com/S/5HT.SI\">皇冠</a>上的明珠,它经历了100年以来起起伏伏,今天依然在商业上很成功,当技术迭代的时候,它能用这个时代的消费者最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去表达想表达的东西。</p>\n<p>如果你问什么决定了社区会不会崩塌,我觉得最重要的点在于是不是在技术上与时俱进。今天知乎做视频,从来没有人会说我们去签一个版权,买20部电影,我们有这个钱,但是我们不会选择把钱放在这个地方,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用视频表达的方式。</p>\n<p>我们把钱花在打造创作工具上,当今天市面上所有的工具都在给你美颜,如果我想分享一本书,有没有工具能帮助我实现很好的分享,其实没有。</p>\n<p>你刚才讲《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底特律是怎么衰落的?因为以<a href=\"https://laohu8.com/S/TSLA\">特斯拉</a>为代表的汽车工业搬到加州去了,底特律不再是新一代技术的中心了,这是它彻底衰落的原因。</p>\n<p><b>CBR:最后一个问题,开个脑洞,你最期待的AI也好,算法也好,可以为知乎带来的功能,实现的梦想是什么?</b></p>\n<p><b>张宁:</b>这个问题很难。我从反方向回答。我不太希望技术的变化,最后把人性给盖过去。</p>\n<p>今天有很多资讯类的内容,其实都是算法写的,我觉得至少在知乎,算法应该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社区,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希望最后大家在上面发的东西不是这个人的真实体现,我们希望内容有它的personality(个性),也有它独特的flavor(风味)。</p>","source":"lsy1567750882116","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知乎变了吗?</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知乎变了吗?\n</h2>\n\n<h4 class=\"meta\">\n\n\n2021-05-06 13:03 北京时间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C9JXF75e0nKi22bo0HEvg><strong>中欧商业评论</strong></a>\n\n\n</h4>\n\n</header>\n<article>\n<div>\n<p>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其他人想要知道的东西,客观来说,知乎相信的东西一直没变,但也是这份“不变”,导致了十年里创作者、阅读者和社区氛围的转变。\n\n美东时间3月26日,中国最大的问答式在线社区知乎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n至此,知乎、B站与快手三大内容社区均已成功上市,因创立时间接近,它们被称为“中文社区三兄弟”——B站于2009年6月上线,是一个弹幕视频网站,由于主打...</p>\n\n<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C9JXF75e0nKi22bo0HEvg\">Web Link</a>\n\n</div>\n\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279e117438217603a2d6a189235d09ee","relate_stocks":{"ZH":"知乎"},"source_url":"https://mp.weixin.qq.com/s/RC9JXF75e0nKi22bo0HEvg","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29690666","content_text":"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其他人想要知道的东西,客观来说,知乎相信的东西一直没变,但也是这份“不变”,导致了十年里创作者、阅读者和社区氛围的转变。\n\n美东时间3月26日,中国最大的问答式在线社区知乎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n至此,知乎、B站与快手三大内容社区均已成功上市,因创立时间接近,它们被称为“中文社区三兄弟”——B站于2009年6月上线,是一个弹幕视频网站,由于主打二次元文化,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注册;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之后转型为短视频社区;知乎于2011年1月上线,早期采用注册邀请制,首批用户中不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星光熠熠。\n但高举高打的起点也成为知乎日后被指“堕落”的理由。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什么是‘知乎遗风’,现在还有哪些知乎用户拥有这种‘遗风’?”赞同数最高的答案来自一位汽车工程师,他认为,内容专业度和理性交流是知乎遗风,而“打开知乎的热榜,已经很难看到有一定专业度的问答了。更多是博眼球的娱乐新闻”。\n\n这个提问获得了533个关注,关注者之一是知乎战略副总裁张宁,他也是知乎的最早一批“受邀”用户。和很多创作者一样,为了保持输出的频度和数量,他坚持有质量的阅读、思考和社交,引起了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关注,2017年底,周源邀请他加入知乎,成为公司战略负责人。\n在“知乎遗风”提问的回复中,令他惊讶的不是“老一点的用户怀念过去”,而是“即便大家都用了10年,每个人对于社区的主观看法还是不一样的”。\n他用“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来概括知乎十年收获的最重要的一课,就像在“为什么后宫嫔妃们一定要争宠”的提问下方,有人分析职场政治,有人探讨组织管理,也有人创作后宫小说。\n张宁着迷于这样自发性的“涌现之美”。多年以来,他身兼内容创作者和知乎战略规划者的双重身份,对流量有“冷思考”,对创作有敬畏心,对与平台之间的博弈有内部人的视角。他将自己对内容创作底层规律的思考集结成《创作者》一书,并说这本书完完全全是写给创作者的,写作过程仿佛“一场对平台阵营的叛逃”。\n\n周源支持他这么做,大约3年前,两人聊起知乎的发展、内容创作的变化,“普惠”这个词被反复提及。尽管平台已经沉淀了数以亿计的提问和回答,但周源觉得,“边界远远没有到达,还有很多人没有分享出来”。\n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其他人想要知道的东西,客观来说,知乎相信的东西一直没变,但也是这份“不变”,导致了十年里创作者、阅读者和社区氛围的转变。B站加速“出圈”,快手挺进五环,而帮助更多人找到成为创作者的动力和路径,知乎的征途还长。\n以下是《中欧商业评论》和张宁的对话。\n\n张宁知乎战略副总裁\n“搬运”与“奖励”\n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你既是一个内容的创作者,也是一个平台战略制定者,这样的双重视角对你在制定战略时带来怎样的影响?\n张宁:平台跟创作者之间会有一些博弈,对于平台来讲,其实我们是希望看到更多有个人特色的创作者,我们特别强调原创,特别讨厌搬运和洗稿,特别讨厌这个事情。\n原创这个事儿你也得辩证看待,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原创,比如我的书里讲的观点其实也是前人的观点,大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去做新的创作,还是要加个人的色彩,而不是把别人东西直接拿来,copy paste(复制粘贴)。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天天就是搬运,在任何一个平台也不会有积累的。\nCBR: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如果是一个有利于创作者涌现的环境,任何一个平台理论上都要服从你提到的这个逻辑。\n张宁:我就不点名了,有一些大的平台,它们会非常强调每年拿出多少钱补贴创作者这件事。\nCBR:我看到知乎也发布类似的消息。\n张宁:我们特别不强调这件事情。我们会讲这个话,但是我们不强调。\nCBR:这之间的区别是什么?\n张宁:比方说,我每天都会吃三顿饭,但你要是问我,张宁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会一上来跟你说“我每天吃三顿饭”,我也会做这件事,但这不是我最重要的事情。\n强调拿钱去补贴的平台,往往其实没有那么在乎原创。你可以拿一个搬运的稿子,照样可以领到补贴。\nCBR:难道不是这个机制设计得不那么完善,而不是钱的错吗?\n张宁:我不这么认为。当你把“奖励”当作平台第一要义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鼓励大家算ROI(投入产出比)。\n那些所谓动辄百亿几十亿的补贴,分给每个创作者的钱,大概算一算,一个月也就几百块,你说为了几百块去做内容的人,可能原创吗?创作者得饿死。\nCBR:最后就沦为一笔经济账了,变成一个三瓜两枣的事情,获得多少钱,就投入多少。\n张宁:一般来讲,一篇文章里有一个阿拉伯数字,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走了,所以我们不发消息也不行,发了呢,大家都看那个数。\n但实际上,我们最骄傲的一点在于,今天有很多创造者,他们是各条战线上的中流砥柱,你说是用爱发电也好,做科普也好,他们愿意来分享,不完全是为了财务上的收益。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激励计划,他们可能也拿到这个钱,但对他们来讲不是最主要的。\n如果有一天,知乎特别挣钱,我们真的能让大家在这里变成全职的(创作者),我觉得到时候内容也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nCBR:这件事情是你们期望发生的吗?有多少创作者能够全职在知乎上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对你们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吗?\n张宁:你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体面的收入”,今天我们确实也有这样的全职创作者,有好些知乎创作者买车买房了。\n但是更重要的点就是你刚才讲的,它是个体面的收入。必须是自己的原创,有个人的特色,有非常多真正特别仰慕他的粉丝,还把钱赚了。如果这几点都能做到,我们就非常骄傲。\n“流量”与“社交资本”\nCBR:你说创作者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不做算法的打工人,是什么东西刺激到你有这样的想法?\n张宁:各个平台都用算法在分发流量,于是大家就会花很多时间去琢磨规则,投其所好地创作。我感觉有点本末倒置了。\n这一代的创作者跟上一代的创作者相比,最大的特征是“去中介化”。比如我写的东西,如果发在知乎上,不需要任何人给我提任何意见,就可以发了,对吧?如果还是在把算法当做一种中介,为算法的规则去创作的话,就失去了在这个时代创作的优势。\nCBR:是不是有点削足适履的意思?\n张宁:对。我觉得核心的点在于,你的粉丝也好,用户也好,喜欢的实际上是你这个人。创作者在初期阶段总会找到一个自己特别擅长,别人不擅长的东西。随着创作的累积,最后会形成个人垄断,成为一个用内容打造的个人品牌。\n如果你为了算法的规则而放弃掉个性,多半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你其实是在做一些别人已经做了无数遍的事情。坦白讲即便是这样做得很“成功”,算法也不会长期给你(曝光),因为可替代的人太多,可替代的内容太多了。\nCBR:你说创作者认为流量是平台的核心资源,是对平台的一种误解,这句话怎么理解?\n张宁:流量这个词,第一个字是“流”,它是一个时效性非常强,一瞬间过去就完了的事。\nCBR:短暂又辉煌。\n张宁:对,这就是一个短暂的辉煌。\n如果一个创作者今天从平台上拿到的就是流量的话,实际上什么也没拿到。一夜爆红,很短的时间内又销声匿迹的创作者大有人在,可以说非常多。很多人去追逐那一瞬间的流量,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平台可以给你,也可以不给你。\n我们觉得真正的核心资源是你能在这个平台上沉淀下来。不管以什么形式,比如你创造了一个梗,让大家记住你,就像吴孟达,很多人怀念他,最后大家记住的其实是他的作品里一些特别经典的表情、动作、对白。\nCBR:流量不是平台的核心资源,对于创作者来说,什么才是平台的核心资源?\n张宁:就是可以沉淀下来的东西,我在书里叫它“社交资本”。大家会把它通俗地理解为粉丝数、订阅数,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看是这样,但实际上我觉得可以更广义地理解,就是你今天得到了多少人的认同和信任。一种长期信任关系其实是创作者从平台真正能得到的。\n\nCBR:你在书中对比了几大主流互联网平台,距离写作过去了半年,你的观察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n张宁: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有意思的是,就在过去这半年里,知乎、快手上市,b站在广交所二次上新,这三个平台之间有某种共性,它们都属于社区类的平台,会比较鼓励创作者在平台和其他人建立关系,不是一个纯算法分发流量的逻辑。其他平台,比方说字节跳动系的会更强调算法,创作者的积累相对是比较难的。\n“社区”与“涌现”\nCBR:你是知乎最早的一批用户吗?\n张宁:我是。\nCBR:10年前你对知乎的观察和判断,现在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n张宁:10年前的知乎只有非常少的用户,讨论非常集中的一些话题,创业、投资、互联网,在那个时间点上,能不能推演出来10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非常困难。\n大部分人会用一个线性推理的逻辑,人的思维模式就是认为历史会不断重复自己,所以你会觉得明天就是今天乘上一个增长率,不会想到这个事会在某一个临界点发生质的变化。\nCBR:这个线性逻辑指的是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参加的用户越来越多吗?\n张宁:一开始大家觉得是不是只能聊知识?因为来了很多搞科研的人,聊自然科学,聊社会科学,聊人文,后来你会发现说这些人其实也可以聊做菜,聊失恋,聊健康的问题。\n再后来有人在上面写故事,当然一开始我们确实没有处理好这个事情,出现一些大家误以为是真实的情况,后来虚构创作也被包容进来,知乎上开始出现“后宫文”的创作,非常精彩。\n问答作为一种沟通协议,兼容性非常强。这些都是用户自发的,我们没有去做运营。如果你再往后看10年,还会有新的表达形式出来。\nCBR:这刚好是我的下一个问题,站在此时此刻,往后看10年的话,会看到什么?\n张宁:人人都变成了创作者,个人表达与媒体传播之间的界限不存在了。当个人表达内容可沉淀可传播的时候,大规模的“涌现”就出现了。比方说抖音出现以后,因为它的美颜功能很强,我们突然发现中国有这么多美女帅哥,以前好像大家都灰头土脸的,对吧?\n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超能力,颜值高是一种,有干货也是一种,中科院的博士后,以前天天做实验写论文,在知乎上有特别多的粉丝。未来还会有新的平台出来,大家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表达形态。\n\nCBR:2017年底你和周源有一次见面,聊了一下知乎的发展、内容创作变化,那场谈话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n张宁:他一直在讲“普惠”,这是知乎的初心。周源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头脑当中都有其他人想知道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某种形式来参与创作。\n那个时候他觉得,其实还有很多人没有分享。而我当时还在知乎外面,从外界看,你会觉得知乎已经建了这么大的一个知识库,是不是已经到达了某种边界,但他认为“完全没有,远远没有”。当时知乎的内容形态还是以文字为主,他那个时候就说还可以有其他分享形态,比方说视频、声音,我觉得他看到了很远的未来。\nCBR:你们有聊到边界吗?边界划在哪儿?\n张宁:我们没有聊到,我们真的觉得没有边界。\n“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nCBR:我之前跟一个产品经理聊,他跟我吐槽说,知乎的首页老是推荐一些家长里短,他试图去教育算法,后来发现好像没什么用,这其实是外界对知乎的一个质疑,精英最后有点向普罗大众妥协的意思,但是咱们聊下来,我觉得知乎仍然是“精英密度”最高的一个社区,能不能这么理解?\n张宁:我们没有算过这个数,也不知道怎么去定义“精英密度”,10年前确实是很高,李开复这样的都在知乎上活跃,那个时候就没有“之一”,我们就是最精英的,对吧?但是10年以后,我同意你说的,今天推荐算法可能不准。\n比方说产品经理拿知乎当生产工具,很多媒体朋友,做投资的朋友,拿知乎当百度替代品使用。这个时候你给他推荐家长里短,他就会觉得你在浪费我的时间,当我们认知到不同人群使用知乎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就开始做分层,更精细化的推荐。\n我们经常对外说“一共累积了多少条内容”,你看微博从来不会讲这个数字,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微博的生命周期非常短,过了这个时间点就没有意义了。知乎内容的沉淀性非常好,可重复消费的价值很高。我们确实得把推荐分发的机制做好,让大家能够找到对的内容,对的人。\nCBR:我上你的知乎页面看了一下,你关注一个问题:什么是“知乎遗风”,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n张宁:因为是我的工作,我得看大家怎么理解我们。肯定有老一点的用户,包括我自己也是,会怀念以前的一些东西。很多时候看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也会惊讶,即便是大家都用了10年,对于社区的主观看法还是不一样。\n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英语老师讲“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过去特别不理解,因为你小,见的事少,对吧?你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如你观察和认为的样 子。后来一点点长大,去了不同的地方,见了不同的人,读很多书,看很多影视作品,最后大家会认识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n10年以来,我们的批评者非常多,我不敢说这些人都是误解了我们,它给我们最大的一个lesson learned(一课),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知乎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你在一个问题下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达。\n\nCBR:周源很喜欢一本书叫《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知乎作为一个社区,它很像一座城市,也有它的蓬勃和衰落,你会反过来想,万一它衰落的话,可能的原因是什么?\n张宁:虽然我们经常会划generation(世代),说世代和世代之间会发生变化,我觉得细微地去看,是在发生变化,但是整体来讲,人性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变化的是技术,同样的人性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被再次表达。\n我在书里写了《纽约时报》的案例,作为纸媒时代皇冠上的明珠,它经历了100年以来起起伏伏,今天依然在商业上很成功,当技术迭代的时候,它能用这个时代的消费者最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去表达想表达的东西。\n如果你问什么决定了社区会不会崩塌,我觉得最重要的点在于是不是在技术上与时俱进。今天知乎做视频,从来没有人会说我们去签一个版权,买20部电影,我们有这个钱,但是我们不会选择把钱放在这个地方,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用视频表达的方式。\n我们把钱花在打造创作工具上,当今天市面上所有的工具都在给你美颜,如果我想分享一本书,有没有工具能帮助我实现很好的分享,其实没有。\n你刚才讲《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底特律是怎么衰落的?因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工业搬到加州去了,底特律不再是新一代技术的中心了,这是它彻底衰落的原因。\nCBR:最后一个问题,开个脑洞,你最期待的AI也好,算法也好,可以为知乎带来的功能,实现的梦想是什么?\n张宁:这个问题很难。我从反方向回答。我不太希望技术的变化,最后把人性给盖过去。\n今天有很多资讯类的内容,其实都是算法写的,我觉得至少在知乎,算法应该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社区,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我们不希望最后大家在上面发的东西不是这个人的真实体现,我们希望内容有它的personality(个性),也有它独特的flavor(风味)。","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850,"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ZH"],"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70,"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10556399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