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12月21日,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会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在新书表示,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是为人类增加福利的变革,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发明机器以来,从机械设备到智能机器再到机器人的历史过程的延续。
他指出,从历史的维度看,现代技术的发展在改造和替代传统产业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的产业业态,引发旧的职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又会创造出更多新岗位、新职业。这是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总体上将增加社会就业和社会福利。
马建堂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书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该书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他指出,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关注和研究了当前及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即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同时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就业问题作了比较宏观、全面的分析。
图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左)与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春超共同为新书揭幕。(资料图片)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表示,该书的发布和出版恰逢其时。数字技术是科技革命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时代已经来临,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人工智能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杨志明指出,数字技术赋能技能劳动者有三个趋势性变化:一是劳动市场对技能劳动者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快速转变;二是新增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三是一大批新生代、网生代就业者投身到新业态。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志勇表示,该书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清晰地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著作。
对于如何做好人工智能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研究工作,董志勇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充分考虑就业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大环境;二是加强对灵活就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就业形态变化的研究;三是开展预测性和仿真研究;四是开展细化量化研究,要关注大学生就业;五是以开放的视野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春超表示,未来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进相关研究工作:一是加强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将本书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的发展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是以本书为基础进行成果转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三是以本书为起点,拓展研究,尤其拓展至人工智能对青少年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湘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赖德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宋紫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张亮参加研讨并发言。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本次发布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