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重庆三峡银行董事长刘江桥:金融助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媒体滚动12-23 11:2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编者按:2024年7月15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决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擘画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谋划了具有基础性和牵引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本刊特别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全面反映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践。

作者| 刘江桥“重庆三峡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4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对助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金融支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重庆市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等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应进一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为重庆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绿色金融重要牵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绿色金融作为连接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桥梁,一方面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绿色金融通过引导资本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转移到绿色经济领域,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更具可持续性和高收益发展的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有力推动资金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最优配置;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创新驱动要素,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支持新兴产业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进而带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推动技术创新迭代

日益增长的绿色信贷体量和不断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能够极大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为绿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进而助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有力促进技术创新迭代。同时,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吸引集聚更多人才的正向反馈,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助推生态环境改善

绿色金融从制度标准、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等多个维度着力,为企业参与绿色实践、推行绿色低碳节能生产等活动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增强生态效益,从而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驱动经济持续增长

绿色经济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影响的经济形态。绿色金融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向绿色经济领域转移,为绿色技术发明和应用、绿色企业创业和扩张、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等提供支持,同时降低与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不断推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持续壮大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

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应用还需进一步丰富

绿色金融产品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开发了基于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创新型专项贷款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不仅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多融资渠道,还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分散风险、增强市场流动性。然而,重庆大部分区域内这些创新性绿色金融产品的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难以适应国家绿色发展的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行业主管部门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政策新规定新要求、生态绿色金融发展市场对金融行业的新需求新期盼新服务。

●绿色金融支撑要素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绿色需求对接需更紧密。一些实体企业、投资者以及个别政府部门对绿色金融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对绿色产业概念和业务机会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对项目的绿色识别或挖掘还不够深入,存在错失绿色金融支持的情形。二是绿色激励措施需要加强。绿色金融要取得快速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引导机制。三是业务基础条件需要完善。比如,生态资源碎片化、价值计量混沌化等共性问题仍长期存在,导致在获取金融服务上“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情况比较常见。

●绿色金融发展均衡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均衡。当前,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以及鼓励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举措,但是绿色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较少。二是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不够均衡。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构成了重庆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主体,但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占比较小,产品体系未能全面覆盖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市场需求,进而导致了资金支持集中在少数领域。三是绿色金融区域覆盖不够均衡。从绿色信贷看,地区分布不均匀的特征明显,全市“一区两群”中,一区发放绿色贷款数量较多,渝东北群、渝东南群较少;城市地区应用多,乡村地区落地少。四是绿色金融产业覆盖不够均衡。当前绿色金融主要服务于城市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如能源、交通、水泥等,已成功设立的重庆市“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项目库也主要针对大型项目。乡村经营主体规模较小,且绿色认证难、经营风险高,难以被该项目库接收,因此难以获取充足的绿色金融支持,限制了绿色金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

●绿色金融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充实

一是激励的覆盖面较窄。现有的激励手段主要集中在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传统工具上,覆盖面较窄,难以满足绿色项目多样化的融资市场需求。激励手段的单一性限制了多层次更广泛的金融产品供给,是绿色金融市场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地区精准度不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行业产业结构和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激励政策往往是“一刀切”,无法有效应对地方具体情况,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三是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失衡。现有激励措施多集中于短期利益刺激,如项目启动期间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忽视了绿色项目的长期环境效益,缺乏对长期回报的激励功能,使得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关注短期回报,而非全局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风险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一是风险识别不足。绿色金融项目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金融机构风险识别难度较大,许多金融机构缺乏专门的绿色项目风险评估工具,难以准确识别和量化项目中的潜在风险。二是问责机制缺乏长期视角。现行的问责机制更倾向于短期财务效益考核,忽视了绿色项目的长期经济和环境效益,导致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时难以全面考虑绿色金融的整体价值。三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和透明度不足。绿色项目在资金流动、风险评估和效益追踪方面的信息披露不充分,问责机制中的透明度不足,金融机构和公众难以有效评估项目的长期价值和风险,使得风险管理和责任分担缺乏透明度及规范性。四是现有风险容忍度不足。由于缺乏明确的尽职免责条款,金融机构在支持绿色金融项目时担心风险过大,会承受更多问责压力,导致不敢贷、不愿贷问题,很多高风险、创新性强的绿色项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金融助力推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坚持同频共振,当好绿色理念倡导者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理念先行、思想转型。银行具有网点数量多、业务覆盖面广的优势,需要切实提高站位、主动担当作为,着力打造“绿色专业联盟”,在全社会广泛传导绿色方针政策、大力引导倡导培育绿色发展理念。一是深化“银行+政府”合作。认真研究对接绿色发展新政策、新制度、新工具,持续强化与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及时掌握绿色产业规划、绿色项目等动态信息,主动反馈政策实施堵点及优化建议。密切与政府数据平台的合作,准确获取区域县域内企业用能、碳效、纳税等各类信息,为做好绿色金融服务夯实基础。二是深化“银行+同业”协作。建立银行间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绿色项目互认、相关数据互通,努力提升企业授信效率,充分发挥银团业务在促进同业合作、防范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共同保障企业资金链稳定安全。三是深化“银行+企业”对接。强化环境风险识别,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完善行业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提升专业能力,向企业提供“融资+融智”金融服务,为企业绿色转型、绿色融资、碳效管理等方面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建立常态化信息收集、分析、反馈机制,敏捷响应市场主体需求。四是深化“银行+居民”服务。广大居民是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需求的最终主体,他们的价值倾向和消费习惯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银行要通过支持绿色住房消费和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绿色标识产品扩容、鼓励绿色出行、建立居民个人碳账户等举措,提升群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内生动力,以“居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绿色文明指数”提升,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成为全社会“风向标”。

●坚持项目导向,当好绿色产业推动者

一是要科学合理布局绿色产业项目。政府应积极发挥产业引导功能作用,加强绿色项目招商引资和规划组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积极实施风电、光电、水电、新型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节能环保、减排降碳等绿色工业项目,生态种养殖、农文旅开发等绿色农业项目,绿色公交、绿色产业园区、建筑物绿色改造等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项目;大力优化“高碳”产业,引导高碳企业围绕环保排放、降低能耗积极实施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二是要及时跟进配套绿色金融服务。银行应从绿色项目准入、业务授信政策、信贷管理流程、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一企一策”深入分析绿色项目的产业属性、行业特点、经营状况、融资难点,积极创新“专属产品”,打通精准服务渠道、优化对接路径,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金融支持服务;政府部门可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等多种措施,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坚持协同增效,当好绿色金融产品提供者

一是丰富绿色金融业务“兵器库”。目前,重庆市大部分区域的绿色金融业务仍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而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低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广应用还不够丰富。对此,金融机构应努力构建具有种类丰富、结构优化、内涵富有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绿色产业提供适配的股、债、贷、投、保、租等多种金融服务产品。二是搭建绿色金融“生态圈”。全力打造跨银行间市场、资本市场、碳金融要素市场的绿色金融“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积极探索绿色股权融资服务,联动券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通过绿色投融资顾问服务,为绿色企业引入资本市场低成本资金。三是壮大绿色产业供应链。大力支持供应链绿色转型,运用绿色票据、信用证等金融工具或产品,持续提升供应链各环节金融业务运营效率。

●坚持数智赋能,当好绿色价值发掘者

建立健全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关键。因此,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创新转化的多元路径,当好绿色价值的发掘者,助力重庆市的生态价值优势转化为生产效能优势。一是推动价值核算精准化。政府要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纳入数字重庆建设范畴,积极开发各类生态资源调查、收储、交易等重要环节的数字应用场景,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绿色业务上的综合运用,畅通“生态资源—资产—资本”数字技术路径,力争实现绿色生态资源价值计量的精准化、公允化、自动化。二是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注重持续注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要素,切实提高业务“含绿量”。三是推动价值实现显性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大胆探索和推广以林权、排污权、用能权、林业碳汇、碳排放配额、乡村生态资源经营权、生态产品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类资产为抵质押物的金融业务产品,通过金融产品加载来打通绿色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构建以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生态价值实现闭环体系。

●坚持均衡发展,当好绿色金融服务拓展者

一是强化乡村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要推动针对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定,完善乡村绿色金融支持机制,确保乡村项目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政策支持;要通过政策引导,使乡村绿色经济能够融入绿色金融体系,确保政策红利惠及广泛乡村领域。二是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多元供给。要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多元化的金融工具;要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使更多经济主体可以获取绿色金融支持服务,有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与更多绿色产业项目有效对接,满足不同规模和类型主体融资需求。三是扩大绿色金融区域产业覆盖面。要建立适用于乡村经营主体的绿色认证体系,降低绿色产业项目进入门槛,减少认证成本;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让更多乡村经营主体获得绿色金融支持,积极参与绿色经济建设发展。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当好绿色项目守护者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项目评估框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努力提升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引入长期效益考核机制。将绿色项目的长期经济、环境效益纳入考核机制,综合考虑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经济、生态价值,促进金融机构摆脱对短期收益的过度关注,作出更具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的投资决策,有效推动绿色经济长期持续稳步发展。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完善绿色项目资金流向、风险评估和效益追踪的披露机制,鼓励引入第三方审计,增强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项目的信任感。同时,借助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构建透明的信息追踪系统,实现项目资金流动与环境效益的实时监控,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确保风险管理与责任分担机制更加规范透明。四是建立绿色金融尽职免责制度。明确金融机构在支持高风险绿色产业项目时的尽职免责条款,降低金融机构因潜在损失而承担的过度性问责压力,通过设立明确的免责标准与程序,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具有前景但风险较高的绿色产业项目。

(实习编辑 韩明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