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峡谷中段的陕西省宜川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川塬沟壑区,干旱少雨,生态薄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巨大障碍。自2021年以来,宜川县着力攻关抗旱保供,通过建管用并重、多系统集成,实现了产业用水、群众增收、生态恢复、减少水土流失等多项综合效益,为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农水联动 破解“最合适产业”的不适症
“咱这苹果一斤能卖四块,不过一旦出现水裂纹,只能卖一块多。”宜川县云岩镇鹿角村果农张新龙介绍,水裂纹是由于天气干旱、苹果生长期水分不均衡造成的,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对果树使用滴灌浇灌,优果率能达到90%以上。
“苹果是宜川最合适的产业,只要解决果园灌溉,就能治愈水裂纹这个让苹果卖不上价的主要病害。” 宜川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培森说,黄河在宜川县内流域面积1217平方公里,沿岸纵深五公里区域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特殊年份降水不足300毫米,造成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苹果、花椒的效益低。
2021年底以来,宜川县组织水务、农业、果业等单位技术骨干和专家,逐条沟逐条川找水源,逐条粱逐条峁定引水线路,逐村逐园查产业现状和用水需求。提出“因地制宜、土专结合、先易后难、农水联动”的抗旱保供建设思路,编制了《宜川县黄河沿岸产业发展抗旱保供规划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后,宜川县整合职能部门资源资金和人员力量,用三年时间在黄河沿岸4个乡镇五大片区完成了近百座水泵站等设施建设、400余个软体水窖的集中建设、200余千米的输水管网铺设,有效解决了沿黄区域4.3万亩苹果园、3.5万亩花椒园产业用水和3.8万名群众人饮补充用水问题。
以水定绿 生态优先控制水土流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宜川县抗旱保供的实施,在有效解决沿黄区域干旱缺水的同时,也促进了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
据统计,宜川县在抗旱保供项目实施中累计建成淤地坝、拦水坝、蓄水坝20余座,治理小流域22条480平方公里,推动实施营造林6.3万亩。2022年以来,在坝体和周边栽植连翘、酸枣等具有经济效益的绿化灌木2.06万亩。项目全部完工后,可增加连翘、酸枣等面积3.2万亩,年产值近亿元。
通过综合措施实施,宜川县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控制。2023年宜川县水土流失治理率68.92%, 同比提高3.03%,入黄泥沙量332.3万吨,同比减少32.31万吨。抗旱保供项目区三年入黄泥沙量可累计减少50万吨,未来10年内预计可减少399万吨,能够大大改善宜川境内黄河沿岸生态环境。
多维统筹 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振兴
在实施抗旱保供工程的基础上,宜川县结合黄河沿岸年降雨量、土壤墒情、产业用水需求等指标,开展了旱作农业、旱作节水、固土保水保肥等技术攻关。通过试验示范、扩面提标等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例如,云岩镇按照以水定产思路,探索推行“以株代亩”分田法,栽植矮化优系品种苹果6618亩,按株数分配到户,社会化合作经营,预计盛果期年亩均增收1万元以上。又如,集义镇实施了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老龄、低效、残败花椒园品种改良,改造老园1170亩,建设花椒固土保水保肥提质增效示范园5500亩,预计盛果期花椒年亩均增产干椒30斤、增收900元左右。
在抗旱保供覆盖区,农村供水体系的建设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云岩镇、集义镇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行“支部+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等抗旱保供用水运营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例如,阁楼片区择优选择企业负责抗旱保供工程运营管理,推行“一降一提一补”水价制度,在保障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与辖区企业、项目施工单位建立供水合作关系,带动低收入群众在公司务工就业,实现了集体增收、企业增效、群众增富。
宜川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完成抗旱保供五大片区项目和综合试验示范点建设基础上,将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建设黄河沿岸抗旱保供综合试验示范区,以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维共赢。(吴蕾蕾)
编辑:何燕燕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