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可控核聚变概念股持续活跃,截至发稿,海陆重工、安泰科技、永鼎股份、融发核电涨停斩获两连板,东方精工、弘讯科技分别斩获7连板和4连板。
消息面上,近日,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准环对称仿星器测试平台通过实验,证实了准环向对称磁场位形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准环对称仿星器后期高参数运行奠定基础。仿星器是一种受控核聚变装置。
AI需求驱动小型反应堆加速发展
据悉,可控核聚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以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的核聚变反应。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全球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之一。其燃料在地球上储量丰富,且核聚变反应相对清洁,不会像裂变反应一样产生高放射性废料。因此也成为大国下一代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
不过就目前而言,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已被视为解决当前核电发展瓶颈的重要方向。
据了解,SMR是一种新型的小型化、高安全性的核反应堆,因其设计灵活、建设周期短、可分布式部署等特点,受到了全球能源界的广泛关注。
AI数据中心等设施需要持续稳定且可灵活调配的电力供应,SMR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预计未来十年,随着AI产业的高速发展,对SMR的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这将极大推动核电行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全球科技巨头亚马逊和谷歌都宣布投资小型核反应堆,以满足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需求,OpenAICE奥特曼也投了核电公司Oklo。
奥特曼和马斯克之前都强调过,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数据中心数量和电网所需电力的大幅增加,AI的尽头是能源。
从海外大厂的投资方向可以看出小型核电越来越被视为一种AI这个耗能怪兽的解决方案。美股的OKLO一个多月股价涨了近三倍。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60个SMR项目在研发阶段,预计到2030年,SMR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
商业化前景可期
随着全球对于清洁、可持续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可控核聚变技术正在逐步走近实用化和商业化的门槛。该技术一旦实现商业化,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在2050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用,全球电力供应将实现质的飞跃,有望满足数倍于当前全球能源需求的电量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现下全球聚变产业公司数量正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超过43家聚变公司,其中美国公司数量最多,达到25家,我国有两家公司。截至2023年,全球聚变公司获得的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62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了14亿美元,增幅达27%。
其中,星环聚能预计在2027年底或2028年初开始进行商业示范堆的建设,并计划在3-5年内完成,目标是在2035年左右展示一个可输出电能的聚变反应堆。
有报道提到,私营核聚变公司普遍预期商业化时间主要位于2035-2040年。
展望后市,根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和SkyQuestt的测算,预计2024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312.6亿美元,并预计到2031年达到4915.5亿美元,2024年至203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8%。
银河证券指出,重视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方向之可控核聚变产业趋势,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产业发展格局方面,全球约35个国家投身核聚变研究,中、美、俄、欧、日等处于领先地位。产业链主要由上游材料,中游超导磁体、第一壁相关结构、真空模块及下游的电站运营等组成。建议从产业发展阶段、高价值量、确定性、高弹性、AI赋能等角度关注深度参与核心项目的设备及材料标的。
相关概念股一览:
国光电气: 公司从事核工业多年,拥有核工业相关材料使用许可证及多年的核工业相关设备研发生产经验积累,坚持在核技术产业领域不断突破,目前相关订单公司正积极跟进中。公司空间应用产品霍尔电推进器核心部件已经开始批量销售,且增速较为可观。
融发核电:公司在核电材料及设备技术、工艺上具有领先优势,参与了前期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我国承制部分的个别部件制造工作。
弘讯科技:公司控股子公司意大利EEI在核聚变电源器领域与欧洲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保持多年技术合作。
高澜股份:公司专注于提供工业热管理解决方案,产品下游应用行业涉及电力电子、数据中心等众多领域。积极参与核电关联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冷却系统、换流站调相机冷却系统等项目的研发和制造。
海陆重工:公司控股子公司安泰中科聚焦深耕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我国可控核聚变实现全球领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方精工:公司通过直接参股方式,投资了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深度参与我国核电建设国产化进程,已完成数十种核能装备用合金材料和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国产化。
广大特材:公司主营特殊钢材料的研产销,是国内首家成功突破6吨级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核聚变堆先进包层结构材料电渣技术的企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