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Chan Ka Sing为路透热点透视专栏作家,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路透香港11月4日 - 二十多年来,中国决策层一直在研究恢复经济平衡,使经济从投资和出口带动向消费拉动转型。然而,正如习近平主席提倡厉行节约的风尚和对消费者金融的整顿所显示的那样,集体主义经济规划方式很难与自由的消费相匹配。而最近的刺激政策表明,中国政府并不热衷于放弃旧模式。
据世界银行数据,消费约占全球GDP的75%,其余25%来自投资。然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2022年消费仅占其经济产出的53%,投资则占43%。
图:中国消费占GDP比重偏低
北京当局意识到,严重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可能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和通缩不禁让人将其与日本1990年代开始的长期经济停滞相提并论。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中国必须解决经济失衡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斥资数万亿元人民币来刺激消费,重振经济增长。以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政府上个月宣布的刺激措施令人失望,因为它除了承诺为低收入人群和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以刺激消费外,大部分措施都是为了振兴陷入困境的地方政府的投资。
尽管当局可能还会推出更多大规模政策,但迄今为止实际情况与口头承诺相去甚远。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就曾警告说,严重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是“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经济恢复平衡、促进消费将是当务之急。2022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一项全面指示,要求努力在2035年前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
这种转变似乎对中国实现其经济目标至关重要。习近平的雄心壮志是在2020年至2035年间使中国的GDP翻一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在未来10年内每年增长近5%。然而,如果投资和消费的平衡情况保持不变,卡内基中国(Carnegie China)的经济学家估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全球投资占比将上升5个百分点,达到惊人的38%。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来消化中国产出的这种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加剧贸易紧张局势。
日本的经验为中国的增长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工薪阶层的低消费和高储蓄使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但在198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遭遇的许多问题与中国今天所面临的挑战相同。政府的对策是说服储蓄者增加支出。
强势货币不利于出口,并鼓励消费,从而强化了这一转变。1985年日本决定签署广场协议,使日圆兑美元升值,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这种考量。一年后日本发布报告呼吁重新平衡经济,促进消费。即便如此,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日本仍花了17年时间才将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转型也显示了快速平稳地进行重大经济调整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智库和经济学家研究了日本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希望以此作为警示。但问题在于,一个建立在中央规划基础上的体制无法设计出一个自由消费的社会。中国反贪腐行动结束了党内官员的奢华宴会和昂贵礼品。但节约风尚也让富裕的精英们对炫富更加谨慎。
这加剧了“消费降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疫情以来,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有关。随着最重要的家庭投资价值不断缩水,许多人开始恢复储蓄的传统。
图:中国消费者信心降至纪录低点
当局也几乎没帮上什么忙。2020年,阿里巴巴旗下电子商务公司蚂蚁金服突然取消了声势浩大的首次公开发行$(IPO.UK)$,部分原因是金融监管机构担心这会鼓励年轻人借贷和超前消费。这一行动抑制了消费金融业的增长,而消费金融正是西方经济体个人消费的助推器。此后,阿里巴巴甚至缩减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活动。
中国政府在刺激需求方面的行动力度迄今并没有为其他目标所付出的努力那么大。政府拨款3,000亿元人民币(425亿美元)用于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计划规模不大,而且更有可能促进生产而非需求。
中国7月召开的三中全会上也没有提出新的措施。一份长达2.2万字的政策文件只重申了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的目标,创造一个“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这表明中国仍然非常倚重对电动汽车和电池等行业的投资,市值高达1,140亿美元的比亚迪 和1,520亿美元的宁德时代 等新企业龙头就是例证。
诚然,以投资为导向的模式几十年来一直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中国要“不惜一切代价”来引导其经济未来转向消费。即便如此,恢复平衡也并非易事。(完)
<^^^^^^^^^^^^^^^^^^^^^^^^^^^^^^^^^^^^^^^^^^^^^^^^^^^^^^^^^^^ Graphic: China has a low consumption share of GDP Graphic: China’s share of global investment can grow even bigger Graphic: China’s consumer confidence sinks to record low
^^^^^^^^^^^^^^^^^^^^^^^^^^^^^^^^^^^^^^^^^^^^^^^^^^^^^^^^^^^>
(编审 李爽)
((shuang.li@thomsonreuters.com; 86-10-56692085;))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