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AN专栏》英国央行量化紧缩与新政府财政规划的纠葛

Reuters09-18

(本文作者Mike Dolan为路透专栏作家,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路透伦敦9月18日 -

英国央行可能不会参与本月主要央行的降息热潮,但周四的会议仍将具有重要意义,因人们将关注英国央行与英国财政部之间的微妙互动。

英国央行在实施年内第二次降息方面有所迟疑,部分原因是外界质疑该行将如何把英国工党新政府下个月的预算声明纳入其明年通胀和增长评估中。

英国政府迄今为止的言论表明,其将推出偏紧的预算。这应有助于英国央行努力克服让服务和工资领域价格涨势趋缓的“最后一哩路”,并可能为未来加速货币宽松政策铺平道路。

而无论有意无意,英国央行最终可能会投桃报李。

英国央行即将宣布明年削减因疫情而膨胀的资产负债表的目标。这项“量化紧缩”(QT)计划在技术上与利率政策是分开的,央行很可能希望这项计划能够在不引起太多关注或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实施。

但英国央行的量化紧缩宣告可能很难不引起注意。

部分原因是,英国央行是少数几家积极出售债券以缩减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央行之一。换句话说,该行不像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美联储/FED)或欧洲央行那样,只是让债券持仓自然到期而退出资产负债表。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英国央行将直接复制去年的目标,即在未来12个月内缩减资产负债表1,000亿英镑(1,315.9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简单--并且符合英国央行既定的可预测目标。

但问题是,明年将有更多公债到期。因此,1,000亿英镑的减持目标意味着,与过去12个月的记录相比,英国央行主动出售公债的部分将减少75%。

分析师认为,所需出售的约130亿英镑的英国政府公债可能在年底前就完成,这将使英国央行在明年大部分时间内完全不会再站在卖方。

这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一个福音,但对于财政大臣来说也是如此。

图:英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公债持仓、利率与公债收益率走势对照

图:英国央行指标利率(红线)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UK)$涨幅对照图

**出清公债持仓?**

量化紧缩过程的一个特点是,英国央行购买债券期间(当时政策利率接近于零)和现值(政策利率为5%)所产生的估值损失具体化。在此期间,这些债券的价格已然大幅下跌。

鉴于财政部实际上需要负责承担英国央行损失,量化紧缩会压缩政府的财政空间和范围。

确实,这些计算可能仅仅改变了记录资产负债表损失的期间,但新政府还面临着填补其声称约200亿英镑旧有财政漏洞的压力,回旋余地增加仍可能为新政府带来巨大帮助。

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英国央行将在未来一年坚持 1,000亿的量化紧缩目标--因此财政回旋余地的“礼物”可能不会实现。

德意志银行英国经济学家Sanjay Raja认为,英国央行可能希望保持“更稳定的”英国公债出售规模。因此,他认为英国央行将上调整体量化紧缩目标,以确保每季出售英国公债规模达到50亿至100亿英镑--尤其是因为次一年的主动出售量必须再次增加。

就英国央行对其资产负债表“稳定状态”的估计--即其长期内可以接受的规模来看,意味着资产负债表将至少再削减2,300亿英镑。这意味着量化紧缩程序至少还要持续几年。

然而,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是否会利用英国财政部与央行间的关系来与其自身制定的财政规则巧门,无疑是一个热门问题。

许多人猜测,里夫斯是否会采取和前政府不一样的做法,通过排除英国央行的风险敞口,来改变其五年减债承诺中所使用的“公共部门净债务”的定义。

独立的智库财政研究所$(IFS)$上个月估计,根据上一年度预算,此举可以为政府腾出多达160亿英镑的“财政空间”。该研究所还指出,如果将此举用于投资支出,则可能是合理的,而且由于涉及“很少有人理解或关心”的变化,因此颇具吸引力。

但即便如此,该智库表示,改变目标来让数字好看的做法难以令人信服。

“如果政府想增加借贷和支出,那么理想情况下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是躲在财政欺诈的背后,”报告补充道。

英国央行周四公布的量化紧缩计划能否与政府合拍还有待观察。

(完)

<^^^^^^^^^^^^^^^^^^^^^^^^^^^^^^^^^^^^^^^^^^^^^^^^^^^^^^^^^^^ BoE gilt holdings, rates and yields BoE makes first interest rate cut since 2020 IFS chart on different UK definitions public net debt OBR chart on long-term UK debt risks BoE chart on balance sheet history as % of GDP

^^^^^^^^^^^^^^^^^^^^^^^^^^^^^^^^^^^^^^^^^^^^^^^^^^^^^^^^^^^>

(编审 张明钧)

((jeremy.chang@thomsonreuters.com; +886-2-87297935))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