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加入▲一起生而全球
9月9日,2024出海高峰论坛在海丝陆丝交汇点厦门正式举行。与会的近千名企业家与10多位来自学界、企业界、海外的嘉宾一起,通过8个多小时的热烈交流,分享了关于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见解与新体会。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老师在论坛上进行了《出海十策: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法则》专题演讲,本文整理了秦朔老师演讲的精华部分,分享给大家。
演讲 / 秦朔
整理 / 巴九灵 (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信任为什么这么重要?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看到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最近几年和以往30年非常不一样,我们正在从出口和贸易走向真正的全球化。
中国企业现在走的路,有点像美国二战后的趋势。美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带着产品,而是带着他们的生产。
今天我讲的是“出海十策: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法则”,从十个方面讲出海过程中,怎样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企业建立起了放之全球都极强的竞争力。这种能力从基础建设、工程承包,到传统制造和新智造,再到线下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可谓包罗万象。
所以,接下来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就是中国企业要到全球舞台上将自己的能力全球化。这也是在国内比较内卷的情况下,走出去为国分忧、同时也为国争光的新出路。
但是此时此刻,国际环境极为复杂,不仅有所谓“小院高墙”,即美国对中企投资的严格审查等问题;另一面,新兴市场虽然蓬勃活跃,有很多机会,但政策、货币和市场稳定性有待提高,同时新兴市场对于本土化投资经营的要求也很多,也有约束。
所以总的情况就是,中国企业练好了能力这个基本功,而且有强大的供应链作为产品与服务的支持;由于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相对来说,海外的增长空间和利润空间更大,“水草丰美”。所以,必须出海。
这样情况,我觉得还会持续很久。换句话说,现在是真正的“新常态”的开始,就是你必须建立全球格局,从全球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如果做得好,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时代,就可能在未来十几二十年展开。不是像前二十年那样在中国生产然后出口,而是全球思考,全球布局,全球配置,“全球买,全球产,全球卖,全球服务”。
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确实也要看到国际形势的变化。用国家领导人的话,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
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都比过去更大了。
中国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出海?因为我们国家人均资源条件不好,有效需求的市场规模也不够,我们最擅长的是勤劳、勇敢、学习、制造、服务,等等。
所以我们的出路就是:当好全世界的工人,当好全世界的工程师,当好全世界的服务生,将来也许可以当好全世界的科学家。
从出海的生存法则的角度,我认为有十个策略,分享给大家。
第一,企业出海要有非常清晰的战略。比如当年华为最早出海的时候,第一,强调自主出海;第二,强调从边缘到中心开拓市场。
1996年,华为进军海外的第一步迈向俄罗斯,经过三年才从俄罗斯国家电信局获得了一个极小的订单;1998年进入泰国,第一个客户是小型运营商AIS,同年进入印度;1999-2000年,华为陆续进入非洲、中东、亚太、独联体、拉美等十几个国家,在第三世界打响品牌;2000年以后,将目光转向欧美。
像青山钢铁,其战略是以获取供应链上的关键资源为导向。不锈钢的生产成本中,镍铁矿的成本占比非常高,甚至可以高到70%。所以青山在2008年前后就到印尼投资镍铁矿,建立自己的成本优势。
再比如申洲国际这一类企业,最早因为看到了欧美国家对于中国进口产品的税率加高、而扶持越南等经济体,同时也要冲本土成本上升,所以选择出海。
所以,企业要出海,首先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出海,出海战略到底是为什么。
第二,出海的方式要跟战略相匹配。比如早期联想集团的战略是在PC领域走专业化、国际化之路,就选择了收购IBM PC的方式。
而且不同产业的出海方式是不一样的,如生物医药出海和医疗设备出海就不一样。
生物医药出海,除了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报批和商业化之外,主要是通过license-out(海外授权),企业做好早期研发后就将项目授权给国外药企做后期临床研发、上市销售等,分阶段获得阶段临床成果以及商业化分成。恒瑞医药还通过入股海外公司,既能获得授权协议产品的收益,还能获得利润分红。
而医疗器械出海的模式,要么是并购,要么是寻找合作者代工,要么是跟本地经销商合作,也有绿地投资、在本地建厂的。
第三,企业出海应该从一开始就注重治理和合规,严格遵循治理规范。
某中国企业曾收到非洲开发银行廉政和反腐败办公室(PIAC)发的问询函,询问其多年前参与某非洲项目的相关情况。该企业没有意识到可能已经启动了合规调查,便交由当年主导该项目竞标的业务代表进行答复。由于不熟悉非行的合规制裁规则、调查应对经验不足,业务代表在答复时承认了一些对公司不利的事实,导致非行进一步发来理由说明函,并提出了欺诈指控。所以一定要在合规方面打醒精神。
过去很多企业出海,都是生意先行、营销先行、市场先行,赚到钱是最重要的。
但我们看到,有的国家对于生意红红火火的中企,动不动就会封账、查账、查小金库、查关联交易,怀疑有利益输出和逃税等。这些问题都要在事前从合规角度早做安排,否则你有可能做大,但也可能一夜翻车,一切的积累都没有了。
合规的要求是无所不在的,比如我在美国洛杉矶一家出海中企看墙上的展示栏,最多的规定都是雇员权益保护方面的。而在日本采访联想集团业务时则发现公平交易的重要性。联想在与富士通的合资公司中持股51%,在与NEC合资公司中持股95%。它们都有商用市场。我问是不是两家公司存在销售的协同。他们说,这在招标中绝不可能出现,因为违法。
第四,出海后在文化上不要追求“入模子”的状态,而是要追求“合金”的状态。
有些出海企业习惯于在中国的管理方式,觉得老外效率低、死板、到点就下班,等等。所以潜意识里就是要将国内的文化模式在那里复制灌输。也许在某个阶段可能可以,但总体上是不行的。
因为尊重别人的文化、建立包容性文化是长期立足的大前提。“合金文化”的意思就是求同存异,不同的元素也可以炼成更好的金属,要相互融合。
某个到非洲的中企总觉得当地员工不聪明,学什么都慢。后来发现,只要把行为规范步骤化,就像擦桌子一样分解为多少个动作,他们熟练后效率也很高。
某出海企业在欧洲有一个合作商,双方合作向客户交付产品。合作中在客户端遇到了一些困难。
中方的习惯是解决之后再和客户汇报、或者就是向国内总部汇报,等指示。但欧洲企业就认为中方做事不透明,藏着掖着什么。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和客户沟通,秉持有问题马上说、有困难一起解决的原则。而且对客户的反应一定要快,不能不讲话不吭声,导致客户认为自己不受重视。
第五,产品一定要贴近本地化进行创新。
我举一个汉阳科技的例子,他们2021年推出了全球首款家用智能扫雪机器人,2022年推出了可用于冬季扫雪、春夏秋割草、秋季吹落叶等场景的三合一智能庭院机器人,开辟了一个全新品类。
他们就是洞察到美国接近70%的人口都生活在雪区,传统的扫雪设备有局限性,如需要人工操作、耗时耗力、效率不高。扫雪机器人可以帮助用户减轻体力劳动,避免因扫雪而造成的事故。
又如某潮品零售企业,最初的产品是“全球一盘货”,出现了把冬季产品发到热带国家、把中国称重标准用于美国体重秤上、试图把中国的保温杯卖给习惯大杯喝冷水的外国人等问题。所以后来他们开始因地制宜地做产品创新。
现在通过跨境电商、DTC的方法,企业能更多地获知用户端的变化,然后快速反馈,贴近本地进行创新,不断迭代产品
第六,建立“全球资源+中国供应链+本地场景”的空间结构。
比如名创优品,基本打法是基于前端的用户洞察、场景挖掘,进行产品开发,其中有大量是IP化联名,结合后端的中国供应链去支持。但现在也有变化了,就是更多进行全球开店,并在店铺较为集中的区域内进行本地采购、本地制造。
去年秋天去中东,在阿布扎比见到本地化的语聊社交平台“雅乐科技”,它在本地只有150个员工,但有600多人是在杭州做后端的大量开发。
又如中东的物流快递公司iMile,它在杭州建立了研发团队,研发了覆盖末端配送的全链路数字化系统,通过数字技术大幅减少了呼叫中心人员,在末端配送的快递员也能在App上提前和用户预约投递时间。这些模式都相当于“本地挖掘需求+中国工程师的研发实现+本地运营”。
第七,全球业务一定要有强大的数字化IT系统的支持。
我采访的体会是,越是大企业出海,网点越多的企业出海,IT系统就越是要整合为一体,而且IT系统要跟业务系统高度相关。
IT的责任不仅仅是提供24小时公司正常的信息化运转,而且要基于公司的业务流程,高度服务于业务发展,并最终对业务转型、创新提供帮助。
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比如说联想收购IBM PC以后,整整花了长达8年时间,才最终完全把原来的IBM IT系统替换掉,全部采自己基于SAP开发的系统。
大企业出海,一定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去构思全球的IT管理系统管理。
第八,国内的供应链要转型为全球的供应链。
中国供应链很强大,但毕竟不能包打天下。中国出海的成功企业都在构建全球供应链布局。
如TCL看到供应链布局趋向区域化、本土化的态势,目前在海外有亚太、北美、拉美、中东非、欧洲等经营中心,经营中心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区域建立完善产业链。TCL的海外制造基地分布在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以实现区域本土化制造布局。
联想集团则采取了混合制造、全球交付的模式,即自有工厂、OEM和ODM相结合的模式,以实现供应链的弹性化和韧性,不会因为某个地方的供应链受限而影响整体运作。甚至在某些地方,联想和友商会合作,支持一个EMS(电子合同制造服务)企业。
第九,要做好ESG。ESG不仅是必修课,也是企业的竞争力之一,企业从一开始就要思考怎么在本地建立好形象,好文化。
某中国新能源出海企业发现,在中国跟媒体去交流,都是讲技术和销量等,媒体乐意报道。
但是国外,媒体根本就把这些当成商业信息、广告信息,不怎么报道。但如果企业做了跟ESG有关的、对当地社区有好处的事情,媒体就会报道。
第十,要给别人留出空间,不是要卷赢,而是要共赢。
卷赢的含义是,把所有在中国用过的竞争手段在国外再做一遍,照杀不误、照赢不误。但不给别人留出空间不行。
我曾经听一家中资大企业在德国的管理人员说,他们所在的办公楼是和很多公司合租的,由于他们周六周日也加班,后来大楼在周五下班的时,把整栋办公楼强制关电。
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去过中国商人办的仓储式零售,天天开门,结果本地的服务商向政府去游说,要求中国零售企业不能在周末上班,中国企业再去跟政府协商,哪怕抢出多半天的营业时间。
如果我们走出去,用一种类似成吉思汗式的方式,把本地的对手都干掉,市场全都占领,在今天根本就不可能,而且你的结果也许会很惨。一定要给别人留出空间,要一些错位,要一些共赢,抱着这样的思路,才能在海外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总结一下。中企走出去,具备了“能力代差”,大有可为。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层次现在提高了很多,当年很多企业白手起家,从底层的缝隙经济去做,但今天相当多企业是产品出海、技术出海、产业能力出海,层次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全世界,去实现我们的能力外溢,机会很大。但是这个能力能不能真正扎根、开花、结果、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能否做到合规、本地化、能不能为本地创造价值,让他们觉得中国企业是对他们有帮助的。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才能实现我们出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点击下图加入▼一起生而全球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