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覆巢之下,路在何方?

鞭牛士Bianews2021-07-30

“行业怕是要完蛋了。新东方会不会倒闭?”

上周六(7月24日)晚间,教育“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新东方一对一讲师何文新收到了十几条同事的微信,除了恐慌于公司的未来,他们也在讨论“能做什么副业”“离职能去哪里”,但更多的是迷茫,一堆人在凌晨转发各种双减解读文章,“睡不着”。

“几个月的恐慌在那晚(上周六)爆发了。”何文新告诉鞭牛士,在上周五,网传双减政策落地的时候,新东方和一众教育股大跌,工作群里没有人说话,大家默契的保持着沉默,直到官方宣布双减政策落地。

“虽然从3月份起就坏消息不断,但大家总有一种侥幸心理。”新东方某校区学顾陈思哲告诉鞭牛士,之前无论是双减意见出台,还是在线教育市场萎缩、大批裁员,大家总认为和老师的关系不大,“因为学生都愿意跟着我,离职、裁员又能怎样,总不会少了老师的工作。但现在‘双减’热搜也上了,新闻联播也播了,大家突然发现要来真的了。”

坍塌的不止是校外辅导老师的乐观与信心,还有整个K12教育市场。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资本化运作,超标超前培训、高薪挖抢学校教师、资本过度涌入、“拍照搜题”等此前司空常见的行为被严格禁止。

“这不比比特币刺激?”网友将高途相比最高点已经跌了98%的股价截图发到朋友圈,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作为“在美中概股教育第一股”“回港上市的中概股教育第一股”,新东方也遭遇重挫,仅23日一天就蒸发近400亿市值,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前几天,我们内部员工收到一条邮件,主要在说新东方的转型已经准备很久了,比如美术、音乐、编程、围棋,并且邀请新东方内部员工免费体验。”陈思哲称。

为了转型求生,新东方正在经历钻心剜骨之痛;而和新东方、校外教育行业紧密捆绑的教师员工们,也对行业未来充满迷茫。

恐慌蔓延

“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老师。”在上个月的教师大会上,新东方的一位总监助理穿梭在每层楼的大教室里宣讲,这句话给何文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没有说裁员,只是说目前行业局势不明朗,鼓励员工补充知识,做好转型准备。”何文新称,但这番话安抚作用并不明显,恐慌情绪依旧在教师中蔓延。

直接造成恐慌的,是没有新学生分配了。

在去年暑期班,何文新最高带了13个学生,每天12个课时全部排满;但今年暑期班,何文新就只剩1个学生。不仅如此,在开会时,上层还透露,计划将“一对一”变成3人左右的小班教学。

“我们的工资和课时直接挂钩,学生一旦合并,课时少了,工资也变少了。”新东方教师王明远向鞭牛士解释。

“今年1月份我的工资是11000左右,4月份降到6000多,下个月8号发工资,扣完五险一金就只有4500左右了。”何文新给鞭牛士念了他越来越少的工资单。

除了学生数量骤降,教师数量也在减少。

一方面,是招聘组、培训组端口近乎关闭。“招聘端基本上不招人了,不管你有多优秀,都不招了。其次就是培训组,现在待在池子里的老师越来越多。”陈思哲称。

新东方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都会在培训组的“池子”里进行培训。去年何文新培训时,一个组有50多名教师“预备役”,上午培训教学知识和技巧,下午“磨课”,一般培训需要1-2个月,要等到培训结束、通过答辩之后,才能正式上课。

但今年何文新去培训组帮忙“磨课”时却发现,一个培训组只有不到20人:“态度也很敷衍,只有8个人准备了试讲。当然,主要是公司培训也变得敷衍,已经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来管理新老师培训期间的秩序了。”

另一方面,就是裁员和主动离职。

“新东方没有大规模裁员。”陈思哲称,“和其他教育机构相比,新东方算是温和很多。”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新东方在线集中裁员,中学部主讲老师已经有20%左右离职。对此,新东方在线澄清,存在季度性常规优化,但绝非一刀切的裁员,更无所谓“各部门裁员指标”。

据晚点LatePost 消息,近日好未来、高途宣布大裁员,脉脉上也有网友爆料,一起作业、作业帮等也开始了裁员,并晒出了员工排队辞职的照片。

但王明远认为,如果是给补偿金的裁员“也算友好”,新东方虽然没有大规模裁员,但是教师工资事实上已经大幅缩水。

“因为绩效不好,不仅工资降低,领导将压力都压到员工身上。”王明远称,“最近的工作环境让人喘不过气,主动离职的也不少。”

“其实有一些变相裁员的措施。”何文新告诉鞭牛士,比如之前每个老师的排课上限是15个学生,现在提高到20个,“原本150个学生,需要10个老师,现在只需要8个,没课的老师当然会自动离职。”

“我们校区的几个销售和店长已经提出离职了,还有更多人在犹豫。”陈思哲称,“最近主动离职的员工和老师都多了很多。”

“其实最大的恐慌是看不见未来。”王明远称。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充斥着“末路”的氛围。如何转型?转去哪里?转型能否成功?目前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艰难转型

“双减”提出的工作目标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这也给K12教育机构留下了窗口期。

少儿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是近期被多次提到的可转型的方向,好未来、高途、猿辅导等机构已经开始布局。

“除了K12,新东方还有留学部和大学事业部。”陈思哲认为,新东方集团整体业务还算丰富,但K12业务被迫转型,意味着新东方将丧失很大一部分市值。

但事实上,因为疫情影响,新东方海外考试准备业务和海外咨询与游学业务已经遭遇重创,K12业务一度成为新东方重点业务。

据新东方2021年Q1财报显示,Q1季度新东方净收入为9.86亿美元,同比下降8.0%;归属于新东方的净利润为1.75亿美元,同比下降16.4%。

Q1季度,新东方海外考试准备业务下降了51%,海外咨询与游学业务下降了31%,而K12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8%。其中,中学业务同比增长9%,少儿业务同比增长约4%。

在电话会议上,新东方预测K12业务将在2021财年增长约25%。并且,接下来,新东方将继续扩大线下业务,在本财年增加约20%至25%的容量,包括新建学习中心,并扩大一些现有学习中心的教室面积,以供K12业务使用。

如今,这个计划要全部推倒重来了。

目前,新东方北京线下校区还没有完全“复课”。

“2021年1月23日是一个节点,新东方原本线下的一对一、大课等,全部转为线上。”陈思哲告诉鞭牛士,一开始是因为担心疫情会反复,后来就是新政策的要求,“一直有消息称线下会复课,但一直到现在,除了玉泉路校区、万柳校区等,北京还有很多家新东方校区没有复课。”

“不能复课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监管要求,还有校区自身资金监管之类的审批没有弄好。”王明远称。

“我们还没有收到具体转型的通知,都是我们自己在猜测。”何文新称,甚至一些高层的消息,也是在看了新闻才得知的。

近日有媒体报道,面对公司转型,新东方管理层有人建议公司转型做托儿所,而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则“在内部会议上落了泪”。

俞敏洪不仅落了泪,也发了火。对于网上传出截图,称新东方推出45天的219800元/人的游轮暑期集训营,俞敏洪在朋友圈质问“还有一点人性吗?”“你对新东方到底有多恨,才能在这种艰难时刻还要落井下石?”

据天眼查App显示,因为“双减”落地,近期新东方等教育机构已经变更了经营范围,新增了教育咨询服务,从事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等培训的营利性民办培训服务机构(除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学科类、语言类文化教育培训)等一般项目。

“但现在各种转型都非常匆忙。”某业内人士告诉鞭牛士,“现在转型更像是被迫应对,具体要怎么落地,各家还没有章法。”

“并且,如果一窝蜂的转型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监管也不会放任不管。”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

培训需求依然存在

陈思哲发现,虽然新东方没有复课,但在新东方校区周围的中小培训机构倒是非常火热。

“晚上9点,新东方校区一片漆黑,但周围培训机构的灯还亮着,员工还在加班。”陈思哲告诉鞭牛士,“那些培训机构有正规的也有不正规的,存在了三四年时间,一直不温不火,今年暑假突然开始火爆了。”

“其实家长一直在等新东方复课。”王明远也表示,“但花着线下的钱,上着线上的课,效果不好,家长不满意,退课自然就多了。”

除了中小培训机构开始冒头,更小众精英化的课外辅导也越来越多。

“现在已经有很多家长会几个人攒一个班,直接邀请名师上课。”陈思哲称,价格会比一般的一对一培训高出3-4倍。

也有部分北京校外培训教师选择回二三线城市,继续做教培行业。

“新东方一对一老师,时薪最低是90元,但在其他城市,时薪可以到200元。”何文新称,二三线城市还是比较缺专业的辅导老师。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能绕开监管。

和双减政策一起落地的,是各地开展的针对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违规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行动,甚至地方“扫黄打黑”工作小组,也加入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集中专项整治工作中。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称,“双减”出台的原因在于我国校外培训机构仍有一些问题未根本解决,一是规模总量庞大,二是违法违规情况突出,三是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

在2020年疫情红利下,教培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迎来了最疯狂的融资时刻。数据统计,去年整个教育行业共发生238起投融资事件,整体融资金额超过680亿元。K12教育赛道的融资额已经超过此前三年累计融资额总和,新增教育相关企业超过万家。

平安证券认为,本次“双减”文件落地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K12教培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被完全限制。

转型、求生,不仅是校外教育机构面临的问题,教师员工也是如此。

王明远告诉鞭牛士,他已经在寻找教育行业之外的工作,而何文新、陈思哲则表示会留在教育行业。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新东方不会倒闭、校外培训行业也会存在。但在这场残酷生存战中,曾经蒙眼狂奔的教育机构不可能全身而退。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