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政策的近忧与远虑

格隆汇2021-06-01

就在最近“躺平”火了一段时间之后,今天,“三胎”政策横空出世。

在此之前,许多忧国忧民的经济学家和“首席”们纷纷大声疾呼,建议立刻取消生育限制,全面放开生育等等。今天,在5月的最后一天,国家开放“三胎生育”的政策,显然是被“七普”的人口数据采取的及时应对和调整。

但问题来了,那些一孩二孩都不生的家庭,哪里会去生“三孩”?所以,谁会生这一波“三孩”?

1、谁会生?

答案说出来可能很简单,会去生三孩的,肯定是那些已经生了二孩的人。这好像一道数学题。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不好回答了,谁生了二孩呢?

尽管今天这条政策出来之后网友们欢腾了一整天,但其实这些人都不是三孩政策的受力对象。这一波会去生“三孩”的人,只有两种人。

(1)很有钱的人

(2)很穷的人

逻辑和二孩是一样的。

从2011年开放独立二孩,到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那一波生二孩的,一部分是家庭状况比价好的有钱人,另一部分就是中西部贫穷省份的家庭。第一类人想的是天伦之乐,也有的为了弥补没有男孩的遗憾;而第二类人则是多生一个就多一份希望。

而三孩,则是二孩逻辑的延伸与走向极致。

那么生出来的三孩,能否提供劳动力呢?我想,第一种也就是很有钱的人的三孩不太可能;第二种很穷的人的三孩可能性比较大。但这些能为将来中国发展提供劳动力的,一定比当年的二孩少很多。

2、风马牛

其实此次三孩政策被网友玩成一场狂欢,根本原因在于,这次政策没有真正为那些连一孩都不想生的家庭提供让他们生育的理由。

这次只是让那些已经生了两胎的家庭再生一波而已,这些人生不生已经无所谓了,锦上添花。而那些不想生的,招不到任何理由提高自己的生育意愿。

说到底,生不生,不是一个名额的问题,而是一笔经济账。

这就不免令人思疑了:推出这么个政策,到底有啥意义。

在我看来,意义有三个:第一,看看中国人的自由生育意愿究竟还剩多少;第二,是为进一步生育配套政策做做试验;第三是为下一步开放生育做铺垫。

其实就是以观后效,现在只是一个开头:如果三孩政策能够释放些增量,那么久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如果下一年人口形势仍然不乐观,那么久继续下猛药辣招。毕竟大国政府,制定政策要有理有据。

但是我们可以预料,三孩政策能释放的生育能力,不会比二孩更多了。所以未来的政策方向是增加生育配套的逻辑,让更多没生一孩的家庭肯生、愿生、乐于生。

人们都说,我们这一波少子化与老龄化来临几乎是突如其来,没有做好任何防备;日本和美国进入老龄化的时候GDP都突破2万,而我们现在才刚刚突破1万。

然而,我在这里想要讨论的是,是人口变化趋势背后的深刻的社会与心理变迁,这是一本更大的账,恐怕甚至比老龄化与少子化的经济账更令人窒息。即:“承袭社会”的到来。

3、“承袭社会”的到来

我竭尽全力避免一个带有“阶级”意味的词汇,于是就用了这个“承袭”二字。

其实无论开放生育也好,不开放生育也好,一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将滑向“承袭社会”的模式。

什么是承袭制?很好理解,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是美国的。1869年5月10日,当时美国铁路热,随着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从东西两端向中部建造,在美国犹他州海角点实现合龙。当犹他州的州长为这条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钉下最后一颗销钉的时候,千里之外的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Frederick Turner发表了一个激进的观点:

北美大陆上的最后一块无主之地已经被征服了。

这在当时造成了极大地震撼,因为这标志着漫长的西进运动(Into the West)走向了终结,而西进运动给美国人带来的实现平等的机会也即将随之消失。一句话,美国将从此进入承袭社会。

第二个例子是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面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阴谋家伏脱冷,为刚刚步入社会的没有家产积蓄的拉斯蒂涅比较的两种不同人生轨迹。

第一种是安心打工。30 岁时,你可以当一名年俸200法郎的法官,如果捧得住饭碗的话。熬到40岁,娶一个磨坊主的女儿,带来6000法郎上下的嫁妆。这样已经妥谢天谢地了。要是有靠山,30岁左右你便是皇家检察官, 5000法郎薪水,娶的是区长的女儿。再玩一下卑鄙的政治手段,你可以在 40 岁升任首席检察官……

另一种方法,是谋求遗产的继承权。小说的主人公拉斯蒂涅与高老头的女儿维多莉小姐也住在同一栋栋公寓,她年轻羞涩,眼里只有英俊的拉斯蒂涅。拉斯蒂涅娶了她,马上就可以染指 100 万法郎的财富。这可以使他在20岁时就拿到每年万法郎的租金收入,马上达到他梦寐以求的皇家检察官薪水的10倍……

最终拉斯蒂涅选择哪一个,我们不必太过在意。但这里面所展现出来的法国社会的状态是:一个没有家产与积蓄的普通人,一生无论再努力,也无法超越通过继承上一辈人的财产得到的财富多。

这是深度内卷的承袭社会——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为继承财产而作殊死搏斗。

同时期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里,也有大量这种算计与心机。

回到中国的现实。

30年前,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继承得到的财产几乎是零。当时的年轻人,谁家里没有几个兄弟姐妹,而谁家里不是这一堆兄弟姐妹和爹娘挤在一个小屋里?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父母的财产分到每个人头上,几乎很少。即便某些城市居民随着房价升高,父母那套“老婆小”也值几百万了,但那么多兄弟姐妹一分,拿到手的可能还不如一年的工资收入。

所以,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度“非承袭”的社会: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通过继承得到的财产非常少,而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继承。这时,人人都在奋斗,人人都能够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30年后的今天,情形发生了逆转。由于上一辈人(50-70后)普遍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不少房子,而那一代人都受制于计划生育政策,只能生一个,所以现在的80后和90后夫妻的父母,普遍并不缺房子,而这对80后(或90后)夫妻的下一代(假设只有一孩),那么这个小孩成年以后所继承的,将会是他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全部房产。

再过一代,这个小孩的下一代,从上一代继承的财富将超过工资收入。承袭社会即将到来。这是人口与代际角度。

此外,从经济角度,当经济增速放缓,增量越来越少,那么代际之间的争夺将大于代际各自创造的财富。改革开放之初,一对父母生养n个仔女,这些仔女一旦各自成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他们创造的财富比父母辈多得多;相反,将来来看,n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父祖母的财富,最后通过倒金字塔全部聚集在一个小孩身上,这个小孩无论如何也创造不出比他的父祖辈更多的财富。

最后,从医学与健康的角度,未来人类的寿命将会延长已经是大家公认的公理。而继承必须要到上一辈去世才能发生,而由于人类寿命越来越长,所以未来人类能够继承到财产的年龄将会越来越大。李泽钜今年已经57岁,仍然未能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财产;而几十年前人们平均三四十岁就可以继承到父辈的财产。继承年龄向后推迟也增加了继承的风险。

总之,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奇迹”,中国从一个极度平等(几乎人人都是从零开始)的社会,发展到现在开始滑入“承袭社会”。

承袭社会,换个词来讲也叫“父权社会”或“爷权社会”——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的女朋友梁洛施与李生了n个孩子,但仍不能得到一个合法的名分,这n个孩子终究是私生子,无法继承李嘉诚一分钱的财产——老百姓说李嘉诚小气,但也反映出这个“爷爷”的巨大权力。

“承袭社会”会压抑年轻人的创造力,长期则一定会削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因为,落入“承袭社会”的原因是经济增长乏力,增量越来越少;而如果年轻人都盯着继承,则不会去搞发明创新或者大众创业,则经济增长的动力进一步削弱,反而加固“承袭社会”的结构。一旦落入这个循环,就很难打破。

这里又要提李泽楷——他是一个极端典型的例子。他想要自己创业发展,基本上就要放弃对李嘉诚的财产的继承权。当然毕竟李泽楷还是优秀的,能够在他爹的天下之外,又搞出了一片天地。

4、打破“承袭社会”,还要靠生育

兜了一大圈,结论是苍白的。一个字:生。

但很显然,现在的对于生育来讲,缺的不是名额,而是银子。就是那句话,你开放n台劳斯莱斯权限给我,我还是买不起。

人人都心知肚明,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房价这么高,已经忒高了生娃养娃成本,更何况生了养了还不行,还要“鸡”他。。。

而鸡娃的本质,与其说是内卷,还不如说是承袭社会的到来之前的一种全民恐慌的状态。真的到了承袭社会,鸡不鸡倒是反而无所谓了。因为无论你怎么“鸡”你的娃,你还是不如人家的娃从小吃喝玩乐更有钱。

所以,避免承袭社会的到来,要靠生育;一旦生育起来了,代际之间的“承袭”关系也会相对弱化,会有利于创新与创业,为经济带来增量;而一旦增量做起来,则会更加削弱“承袭社会”的人类经济与心理状态。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通百通!

至于如何开启这个正向循环?相信我们中国人还是有这个智慧的!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 赞我的今年账户翻十倍
    2021-06-01
    赞我的今年账户翻十倍
    生那么多干啥?
  • Jamesong
    2021-06-01
    Jamesong
    胡思乱想!
  • 钱十三
    2021-06-01
    钱十三
    中国驭民五术才是最大的智慧
  • Jet2017
    2021-06-01
    Jet2017
    中国人的智慧?哪个国家的生育政策像中国这样?造出了多少悲剧和社会问题?
    • 钱十三
      中国人的智慧在驭民五术里
  • 蒋家老将
    2021-06-01
    蒋家老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戴熹
    2021-06-01
    戴熹
    可怜的80后
发表看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