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财经新闻震撼商界。
一则是8月13日贝壳(NYSE:BEKE)以20美元/ADS的定价在纽交所上市,市值超过225亿美元。截至8月21日收盘,贝壳的每股ADS已经上涨收于41.87美元,累计涨幅超过100%,总市值超过472亿美元,折合3265亿元人民币,已然超过万科同日的总市值3178亿,更是高于碧桂园和恒大的2000多亿港币市值。
另一则是上周五(8月21日)的消息称,蚂蚁集团拟在两地上市计划中的估值目标为2250亿美元,折合15565亿人民币,已然超过建设银行的13009亿的总市值,离工商银行的17855亿总市值也不远了。
股票市场正在努力向全社会传达一个message,即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所有商业都将被重塑,企业的盈利能力都将发生结构性的质变,数字化经营的企业才会是赢家。
1
大胆的市场假设
硬把贝壳和万科放在一起做比较,其实欠妥当。二者在一级行业分类上都归属于房地产,但实际主营业务在细分行业上却截然不同,异质而不可比。
万科立志成为一流的城市配套服务商,可本质上还是房地产开发商。
贝壳则是一家住宅交易服务商,主业是集成线上线下服务为一体的住宅交易中介。
因此,两家公司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水平、经营历史等纬度上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异,也不足为奇。
只是当下股票市场给予两家公司的估值,透着惊奇。市场认为贝壳拥有更高的价值,即年营业收入3678亿,净利润388亿元的万科的企业价值竟不如年营业收入460亿,亏损22亿(上述财务数据同为2019年度数据,具有可比性)的贝壳。
类似的市场预期也在蚂蚁集团和建设银行之间呈现,2019年营收超过7000亿,净利润2667亿的建设银行市值竟落后于蚂蚁集团的IPO估值。
从当下的市况可以推断出,一旦蚂蚁集团上市之后,市值将大概率超过宇宙第一大行中国工商银行。宇宙第一大地产商和宇宙第一大行,都会在今年被超越!
存在即合理,市场给出估值的逻辑总是自洽的。市场认为数字化经营的贝壳迟早会将辛苦开发项目的发展商们拍在沙滩上,贝壳未来可以扩展的领域不可限量,可以创造的收入和利润不可限量。
同理,蚂蚁集团并非传统的金融公司,而是一家数字科技武装到牙齿的科技公司,并不靠承担风险来赚取息差,而是赚取科技赋能的无风险收入,且科技赋能的市场空间很大,最终产生的收入和利润将碾压最大的商业银行。
2
晦暗的现实迷雾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现在试图对蚂蚁和贝壳的命运和前景做预言,很容易犯鲁莽的错误。
“预测并不反映市场的未来,它只反映预测者的现在” 。历史上,股票市场不止一次这样以极高的预期去估计未来,事后却都被证明不过是极大的泡沫。
就如上世纪的网络浪潮中,无数创新者预见到网络将重塑多数行业和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结构,而且这种远见已被过去十年网络科技股的巨大成功得以证实。只不过大家遗忘的事实是,当年向着网络化这一光明方向而生、而奋斗的企业,99%都失败地倒在了路上。
真正的问题在于: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能确保成功。因为相比宏观方向,微观的商业模式更重要,需要有非凡的企业家去发挥创造力,去调配资源才能实现具体的胜利。
蚂蚁也好,贝壳也好,我们可以看见强烈的企图心,即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和团队拥有强烈的企图心,试图用数字化改造行业,重塑商业关系。
但我们却没有看到质变,无法确信,这种努力已经大获成功。尽管他们的进步和成绩都是令人惊艳的,可相比市场对他们的期望而言,现在的成就还远远不足以匹配。
比如贝壳,由于住宅本身带有标准化的特征,便于被数字刻画,所以利用数字手段很好地补强传统地产交易(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中的信息中介功能。现在买家可以足不出户用VR看房,买卖双方可以通过数字和网络交换关键信息。
只是这一切仍止步于成交环节,因为现阶段数字还不能建立起促成交易所需的信任。如果没有人的介入,绝大多数人无法通过冰冷的数字和互联网来做出买卖房子的决定。因此,我们在贝壳的身上看到了数字赋能之后的非凡成效,却看不到0到1,或是1到N的革命性的变化,以及数字化之上生长出生产力有几何级数的倍增跃迁。
蚂蚁集团也是类似的情形。据推断,蚂蚁集团现在一半收入是数字金融科技收入。拆解这部分收入可以发现,蚂蚁的收入固然有来源于获客、风险识别的,但有更多的收入与最终的信用风险无法剥离。所以,简单的认为蚂蚁是一家科技企业,脱开了传统银行(或金融企业)的窠臼,赚的钱都是无须承担风险的,恐怕会有失偏颇。
自然,这些认知都是静态的。3年前,或许没有多少人可以清晰地预见到蚂蚁和贝壳能以今天这样的方式展业,创造出如此之多新场景和业务模式并赚到如此可观的收入。
所以,市场宁愿相信,企业还会有跨越式的进步,企业的领导者和团队会想出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更具商业生命力的解决方案。只是这种可能性,不宜被高估。
现在股票市场似乎在认定这些企业自带光环,会自我进化并取得更大的成功,显然过于乐观了。经济史和企业史不会让我们轻信这样的结论。企业在迭代进化的过程中,失败的概率远远超过成功的概率。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家才能妙笔生花,将资源妥善调配,创造出崭新且具有更高生产力的商业模式。这正是与亚马逊、谷歌和脸谱一起创业的千千万万企业倒下了,只有他们脱颖而出的缘故。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马云,才会有阿里巴巴。当马云创业的时候,只是直觉进化偏执地相信,互联网如此伟大的发现,一定会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托身于此,可以创造伟大的企业。
但这个企业如何伟大,马云根本没有清晰的路线图。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在无数次试错和挫败中,才演化出今天的阿里巴巴。与他们同时起步,或是阶段同行的更多企业却失败地倒下了。
现实更奇妙之处在于,企业家在这个创造性过程中,可能会茫然不自知。比如马化腾就试图低价卖掉QQ,压根没有预见到QQ地基上可以长出今天的腾讯帝国。
心理学有统计显示:人们倾向于高估短期的变化,低估长期的变化。即人们对短期的变化往往有过激的反应,对长期的变化反而反应迟钝。现在的市场和人们对数字化趋之若鹜,有很大的嫌疑是对短期变化的一种过激反应。
个人认为:这一次反复无常的市场先生和过去一样,犯下了还是过于乐观的错误,低估企业成长、行业进化的不确定性,给予这些新创企业的估值实在过高了。
如果单看此时此刻,现实的迷雾晦暗难测,我们几乎无法断言,蚂蚁和贝壳都会在未来一定成功,或者未来会比万科和建设银行更成功。
3
光明的未来前景
激情过后,我们会发现数字化和历史上所有的技术革命和商业创新一样,知易行难。
数字化是未来、是方向,但很多企业成功的概率和成功的价值在当下被严重夸大了。今天风头最劲的企业既可能是可称王的剩者,也可能是扑向光明的飞蛾。
不过,一定会有企业取得无以伦比的成功,成为数字化经营的领导者,或者数字化转型的优胜者,超越万科和工商银行,超越今日美国的FAAMG(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Google)和中国的HAT。
无泡沫,不繁荣。
在经济史上,人类总是需要泡沫来放大进场的信号,吸引企业家、资本和人才蜂拥入场,最后造就产业的繁荣。就如当年的网络泡沫,虽然在2001年后破灭了,但闻风而动的贝索斯、马云等等却创造了延续至今的商业繁荣。
数字化创业和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商界努力不懈的事情,一定会有天才企业家不断涌现,塑造着这个行业,进而改变世界。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