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镜哲
彭镜哲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广东
2关注
1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彭镜哲
2022-04-16
虽然有可能,但是可能性或许很低。芒格虽然卸任董事长但仍留在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只有1名新人,就是刚出任临时CEO和董事长的Steven,其他董事会成员和高管层都是Daily Journal的老人,很难想象因为1个新人的加入(即便是董事长)就能做出这么大的决策变动。况且从4季度的10q来看芒格目前的整个组合浮盈超过1倍,再考虑他的长期业绩以及声誉,董事会表决卖阿里很可能也是1:4的投票结果。较有可能的是把阿里的美股转换成港股。从10q来看,13F持仓报告有1/3是未披露持仓,或许港股不要求披露。当然也有可能是发现买错了而割肉,但是2月16日还表态支持3月31号就卖了,这种可能性有点低。
​芒格真的卖了阿里?
avatar彭镜哲
2022-03-07

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27个心理倾向

按照芒格先生建立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方法,我认为人有理解偏见倾向:在沟通、阅读等获取信息的场合,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理解的和对方想表达的意思相一致。之前为了减肥阅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时,我了解到自己摄入的谷类(例如米)应该在200-300g/天,也就是5-6个鸡蛋那么重。这么做了一年,直到体检报告显示我有贫血征兆,以及同事提出我的饭量甚至还不如她两岁的女儿。多方调查后我才发现指南中的谷类是指生的,如果是加水煮熟的,应该要把上面的数字再乘3。这意味着我一年以来只吃了建议摄入量1/3的米饭,只因为我认为编写组对于“谷物”这个词的意思和我默认的理解相一致:是加水煮熟后的。之所以存在这种倾向,可能是由于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成为群体后的产物,而语言和文字能在一个群体中统一恰恰说明绝大部分字词是能够在群体中达成共识的,否则不可能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当面对具体的语言和文字时,我们往往会预设对方想表达的意思和自己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是一致的。做出这种预设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绝大多数场合这个预设都是正确的。但涉及到重大利益的场合,例如投资时,多问问“我所理解的和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芒格先生把他的成功简单归因于“理性”,但我想他对于“理性”这个词的含义和我所理解的可能就有很大的不同。还有一种可能的办法是像现在所有法律法规及商业合同一样,对重要字词的含义给予特别说明。
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27个心理倾向
avatar彭镜哲
2022-02-16

《穷查理宝典》第4章第5讲读书笔记

1、是否广大专业人士都需要更多跨学科技能?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探讨多学科背景知识是否为成功的必要条件。芒格先生对此给予了肯定的答案。导致糟糕认知的两个原因是:激励机制造成的偏见、铁锤人倾向(使用本专业理论解决所有问题的思想及行为)。而拥有跨学科知识(包括人类误判心理学)能规避造成糟糕认知的两个原因;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牵涉许多学科;数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认为“各个学科之间的割裂是非常有害的”;软科学界逐渐发现,如果几个来自不同学科的教授合作研究,或者一个教授曾经取得几个学科的学位,那么做出的研究成果会更好,如E·O·威尔逊、莱纳斯·鲍林;当代许多本杰明·富兰克林式的人物通过获得巨大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本专业表现得更加出色,即使他们花了不少时间分心去学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自己的个人经历。2、什么样的专业教育才是可行的、最好的?芒格先生通过观察飞行行业的专业教育归纳出了一种6要素的系统(足够全面的知识、实践、正向及逆向思维、让技能达到最高掌握水平的严格训练、核对“检查清单”的习惯、常规性实践所有知识以应对罕见但重要的问题),并认为该系统可以运用到任何专业教育中。3、跨学科技能是否意味着要成为多领域专家?在这个问题上芒格先生给出了一个较为中庸、微妙、难以把握度的答案(毕竟把事情做极端是比较容易的):不需要,并举例说明:无需让每个人像拉普拉斯一样精通天体力学,也无需让每个人都精通其他各门学科,只要掌握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就够了。这就产生了追问:(1)什么是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2)在不需要成为专家的前提下如何才算“掌握”?在“硬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的治学精神与方法”的论述中,可能存在以上2个追问的答案:(1)吸收不同学科知识时,清楚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任何知识,都要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知识”,这就涉及到第一原理的
《穷查理宝典》第4章第5讲读书笔记
avatar彭镜哲
2022-02-14

对“羡慕/嫉妒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8个心理倾向。1、如何定义“羡慕”和“嫉妒”羡慕:希望自己拥有他人所拥有的优越性嫉妒:对他人拥有的优越性产生敌意、怨恨、不公平感2、为什么会导致错误?因嫉妒而对他人做出仇恨、伤害等非理性行为
对“羡慕/嫉妒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13

对“权威—错误影响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22个心理倾向,结合《影响力》第6章一并梳理。1、什么是“权威—错误影响倾向”?人容易被权威影响认知和行为。2、为什么会形成错误?(1)权威不一定是权威例如通过曾经出演医生的著名演员做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广告、给自己安头衔卖药的江湖郎中、穿上警服冒充警察行骗等。(2)错误理解权威想表达的意思例如护士对主治医师指示理解错误导致把治疗耳朵的药水滴到了肛门,以及此类错误经常性地在医院系统上演。(3)权威也会犯错3、如何规避?(1)定义“权威”。西奥迪尼博士在《影响力》中归纳出了常见的判断标准:头衔、衣着、身份标志。光有这些还不足够,还需要有更细致的评判标准,同时评判标准应该要有弹性,因为任何标准一旦明确,就会容易遭到利用。(2)考虑沟通问题:我理解的和你想表达的是否一致?当表达的内容和显而易见的常识有冲突时,采取向权威复核的做法。(3)从哲学层面而言,人类永远不可能避免犯错误,只能尽可能降低出错概率。因此要筛选出合适的权威,即定义好“权威”。
对“权威—错误影响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13

对“自视过高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12个心理倾向。1、这个倾向是什么?高估自己以至于:(1)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实现某个预期结果(2)认为自己的认知是对的(3)为自己的认知及行为辩护例如90%的司机认为自己驾驶水平高于平均、能自己选号时购买更多彩票、雇主因相信自己的识人能力而认为面试流程可以找到合适的雇员、员工高估自己为企业创造的价值。2、如何避免由于“高估”是回头看得出的结论,事前和事中并不确定,因此一方面要清楚有这种本能倾向,另一方面建立类似KPI的结果导向机制来修正相关认知,避免为自己找借口,此外借助通识教育中的逻辑学课程建立评估是非对错的客观标准也很有必要。3、部分案例可能有其他解释(1)作出某个决定(如赛马下注、购买某只股票)后,会认为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做决定前认为的还要好避免不一致倾向会让人为购买行为寻找支撑理由。(2)过度称赞自己的私人物品也有可能因为喜爱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毕竟已经选择拥有这个物品了)而出现这种认知偏差。(3)“托尔斯泰效应”:罪犯认为自己或者从没有犯罪,或者认为考虑到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压力及种种不幸,他们做出所做过的事,变成他们所成为的人,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值得原谅的康德式公平倾向让他们认为自己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回馈倾向(按照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外界)让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外界成为了罪犯,对于已有行为避免不一致倾向又让他们有动机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支撑理由,不管这些理由是不是客观事实。
对“自视过高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10

对“喜爱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2个心理倾向,结合《影响力》第5章一并梳理。1、什么是喜爱倾向人的一种本能倾向,当对人/事物产生喜爱情感时,倾向于:(1)忽视其潜在缺点(2)扭曲相关事实(3)对人的要求顺从2、典型案例对法院审判的研究表明,外表有魅力的被告入狱概率是不好看的1/2,损失赔偿费也减少了大约5000美元。无论陪审员性别。根据生活经验,犯罪严重程度和长相是否好看是不相关的,但是研究中却出现了具有显著差异的统计结果,而且事情发生的地点还是在以公平、正义、专业、理性而让人尊敬的法院,也就意味着即使是陪审员、法官这样的专业人士也会在潜意识中因为喜爱这种情感产生了有偏差的认知,并最终作出有偏差的判决。3、产生喜爱情感的常见原因如果连陪审员和法官都在潜意识中犯了认知错误,那么知道产生喜爱情感的常见原因就很有必要:(1)外表魅力。“美丽聪慧”是一种常见说法,虽然美丽并不一定聪慧,聪慧之人也有可能其貌不扬。(2)有共同点。在社交场合面对陌生人时,仅仅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或有共同经历就产生了好感;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仅仅因为某人观点和自己相同就有“英雄所见略同”式的感触。(3)被喜爱。(4)单纯的熟悉。如“混个脸熟”的做法、俄亥俄州某次选举因为弱势候选人临时把名字改成和该州政治望族同姓而赢得选举。(5)共同合作的经历。如战友情。
对“喜爱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09

对“康德式公平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7个心理倾向。1、“公平”如何定义?人在生活中之所以体验到不公平,是因为认为“如果事情发生了,应该这么做···”,之所以认为“如果事情发生了,应该这么做···”,是因为认为如果给自己处理,自己会这么做。也就是说,“不公平”的体验是因为外界的行为方式和自己认为合理的行为方式不一致。反过来,当外界的行为方式和自己认为合理的行为方式一致了,就产生了“公平”的体验。因此,当外界的行为方式和个体自身认为合理的行为方式一致时,这种行为方式就可以赋予“公平”这一属性。2、对“公平”定义合理性的检验(1)排队的先来后到、高速公路上让别人超车、没有偏向、操纵的评选、轮值制度、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下级对上级服从的阶级制度。(2)与康德的“定言令式”也较为吻合。定言令式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将能够保证社会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这种行为方式因为要求每个人都遵守,从个人角度而言,意味着这种行为方式不仅自己要遵守,别人也要遵守,意味着这种行为方式对双方而言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否则靠强制要求所有人遵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3、“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从“公平”的定义出发,可以看出一个人会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标准来判断他人的行为进而产生是否公平的感知。如果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意味着对公平的看法也会不一样。同时标准也可能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穷人向富人亲戚借钱,可能会有“对方这么有钱,即使我不还对方也要理解,如果我是有钱人我也不会稀罕这点钱”的想法。但是当穷人变成富人、面临亲戚向自己借钱时,这位以前的穷人再回过头审视自己的观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4、为什么这种倾向可能会犯错?结合生活经验和个人体会,人可以为了追求公平而愿意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在《滚雪球》中,巴菲特的母亲所认为的公平是对人无私、绝对的奉献,当巴菲特和他
对“康德式公平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08

券商研报对投资帮助或许不大

1、可能有潜在的利益冲突从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看,投资者必须委托券商才能在二级市场交易证券。这意味着券商为了实现更多利润会倾向于让投资者频繁交易,即便这种行为对投资者而言不一定有利。2、认知片面的倾向一方面,在佣金的激励下券商愿意通过研报推荐证券,把股票卖出去;另一方面买卖双方共赢的社会价值观及不这么做将面临的心理压力、客户注重理由的心理习惯会让券商在推荐证券时倾向于寻找并关注证券本身的优点,但对于让其痛苦的潜在缺点则在佣金激励下或是淡化,或是潜意识地忽视;此外,在截稿日期、考核与文章数量挂钩等压力的影响下,要对所推荐证券形成客观理性的认知本身也可能存在很大的挑战。这或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研报行文基本上是“风险提示一句话,收益暗示一本书”这样的结构。因此,证券经纪人在金钱游戏中是一个需要用审慎的态度去面对的角色。
券商研报对投资帮助或许不大
avatar彭镜哲
2022-02-08

对“压力影响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17个心理倾向。如果把“动力”定义为“推动行为的力量”,或许“压力”可以定义为“产生心理负担的动力”,如威胁、考核、投资盈利要求等。“压力影响倾向”阐述的是人在压力条件下容易产生一些在事后看来不怎么理性的认知及行为,也有可能会有在事后看来超常发挥的表现,取决于压力的大小。
对“压力影响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07

对“过于乐观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13个心理倾向。什么是“过于乐观倾向”?如果把“乐观”定义为“对有利预期结果发生的信心”,那么“过于乐观倾向”描述的就是人对有利预期结果发生过于有信心的本能倾向。为什么说这种倾向可能导致错误?预期结果是否发生、有多大可能发生并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客观世界存在的客观规律。“频率稳定性”作为事物的基本属性,预期结果的发生在客观上是有概率的,对这个概率最好的估值应该是统计预期结果在独立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而不是对其进行主观上的估值。如何规避?习惯性地在生活中使用概率论知识。
对“过于乐观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07

对“易得性-错误衡量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18个心理倾向。什么是易得性-错误衡量倾向?人会因为某种事物容易获得而认为其重要。为什么说这种倾向可能导致错误?“重要性”是客观存在,而非主观认知。所谓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认知,最终都可以归为对客观世界因果律的认知。“因”对“果”是否重要,体现在如果没有这个“因”,对“果”的影响程度。因此,并不能因为容易感知这个“因”,就可以主观上随意赋予其“重要”这一属性。如果主观上赋予容易感知的因素是“重要的”,假如通过对照试验发现即使没有这个因素也不会对结果造成太大影响,那么此时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如果因为主观上认为已经找到了重要因素,就停止探索/忽视其他不太容易感知的因素(无论其客观上是否重要),那么此时会出现认知上的片面。如何规避?1、不要因为事物容易获得就认为其重要2、不要轻易忽视一些不能够量化的因素3、请智囊团对自己的认知提供意见4、用记忆术把不容易感知的事物和容易感知的事物关联在一起5、重视反面证据
对“易得性-错误衡量倾向”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04

对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的宏观思考

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学习、检验、运用后,觉得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一次宏观层面的梳理。基本范式25个心理倾向可以归结为下面的范式:外界条件输入—人—输出认知及行为—结果这门学问的目的在于建立外界条件输入与可能导致错误结果的认知及行为输出之间的因果关联,通过识别这种因果关联规避掉错误的结果。规避的方式为:如果满足某个充分条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就不要满足这个充分条件。“错误”是一种事后复盘。一种认知及行为被称为是错误的,表现为“按照这种认知及行为产生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不符合”。一个例证是,学生考试时根据自身认知自信地写下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只有在老师阅卷批改出来后才知道自己的认知是错的,因为预期结果(得分)和实际结果(丢分)不符合。建立这个范式需要在实践经验中进行2方面的因果关联观察:一方面是外界条件输入与输出认知及行为的关联,另一方面是输出认知及行为与结果的关联。使用的方法是逻辑学中的“密尔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初中物理、化学等理科实验用的实验对照组、控制变量法)。如果把“公理”定义为根据实践经验归纳而成的因果关联,那么芒格先生“人类误判心理学”中的25个倾向就是25条基本公理。基本范式的适用范围是:任何形成认知及行为的场合。由于人几乎时刻都在认知,都在有意识/潜意识地决定如何行动,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误判心理学的实用性,就像掌握用筷子和勺子吃饭的技能一样。清楚基本范式有两个好处:一是更好地运用、检验这25条基本公理;二是继芒格先生之后发现第26条及之后的公理。用“误判心理学”命名知识是否恰当1、“误判”芒格先生在《穷查理宝典》第11讲开篇就提到“我早就对标准的思维错误非常感兴趣”,再结合芒格先生倡导的逆向思维,他总结这些知识的目的很可能是搞清楚什么情况下会形成错误的思维及行为方式,然后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形成认知的过程中潜意识已经做出了判断:这个认知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否则我们也
对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的宏观思考
avatar彭镜哲
2022-02-03

《影响力》(4.1):对芝加哥邪教案例的思考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莱特”。就个人经验,即使1个读者在1000个不同时刻读同1本书,也会像1000个哈姆莱特一样有1000个想法。再读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其他邪教一样,该教派宣称了某一天是世界末日,洪水将淹没整个世界。那一天之前,教徒拒绝一切杂志、报纸、新闻媒体的采访;那一天之后,教徒从沉默寡言变成了热心的宣传家,到处传播神的福音。作者通过该案例论证了人使用社会认同来进行自我宽慰,把幻想当成事实。再读这个案例,我注意到了教徒们在预期的世界末日没有发生时的说法:(1)一位年轻妇女:“我非得相信洪水会在21号来袭不可,因为我已经用光了所有的钱。我辞了工作,从电脑学校退了学,我不能不信。”(2)一位医生:“我已经走了好长的一段路了。我几乎放弃了一切,我跟所有人断了交,我拆掉了回头的每一座桥,我背弃了世界。我绝不能怀疑,我只能相信。事实只有一个,其他的全是假的。”这些说法伴随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当信仰被证伪时,即使像医生这样有着基本科学素养的知识分子也不通过现实证据来考虑信仰为假的可能性,而是匆忙说服新教徒加入以维护在我们看来错得离谱的认知呢?一方面,激励/惩罚带来的超级反应倾向让他们知道如果信仰为假,则意味着接受没有退路的现实,这意味着巨大的惩罚。这为他们寻求社会认同来为认知辩护创造了动机;另一方面,关联原理让他们认为付出越多才获得的东西越有价值,对信仰的巨大付出让他们认为信仰具有巨大价值,当信仰被现实证据否定后由于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作用,他们本能地想把失去的夺回来,从而为他们替认知辩护创造了另一个巨大的动机;此外,内心珍视的信仰被现实否定实在太痛苦了,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倾向让他们在寻求社会认同时无视了现实证据,也无视了“即便有更多人认同也无法否认现实证据”的事实;最后,上述多种心理倾向的共同作用让他们歪曲事实,形成偏见,并通过寻求他人的认同来为错误的
《影响力》(4.1):对芝加哥邪教案例的思考
avatar彭镜哲
2022-02-02

《影响力》(3):对第7章“稀缺”的梳理

罗伯特·西奥迪尼把“稀缺”作为一件影响力武器,我认为这件武器是芒格先生所提到的“lollapalooza”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的倾向,是简单联想影响倾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激励/惩罚机制带来的超级反应倾向的复合。简单联想影响倾向这个倾向描述的是人容易被关联到的事物影响认知。例如分析某只新股时会联想到最近同行业等相似新股的市场表现、同保荐人历史保荐新股涨跌表现,进而形成该只新股上市表现的预测,即便这只新股是独一无二的,且保荐人也有可能看走眼。之所以说是“稀缺”的构成部分,是因为人们的思维中存在“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关联,如果观察到事物稀缺,则本能地为事物赋予更高的价值。书中也列举了销售员利用这种关联的例子,如限时、限量策略。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这个倾向描述的是当人拥有/认为已经拥有的有价值事物被剥夺时,人会本能地采取行动捍利益的倾向。例如减薪决定带来的抵制。书中用“逆反心理”这个词对这种倾向进行描述,逆反心理理论的核心是“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书中通过举例从“痛恨失去自由”这个角度进行了论证。“自由”是人类众多认为有价值的事物之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除此之外还有金钱、地位、尊严、友情等等。将某种事物变得稀缺,相当于将原本我们可以拥有事物的自由给剥夺了,这引发了人夺回失去的自由的本能行动。激励/惩罚机制带来的超级反应倾向这个倾向描述的是当人类认知到存在额外获得利益/价值的机会时:(1)改变行为以争取这个机会;(2)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无论这个依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例如在2020年港股打新首日普遍赚钱的激励下,超额认购上百倍的新股比比皆是,并且各种各样支持打新的理由层出不穷。和2021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倾向对稀缺的影响是,通过简单联想影响倾向,人们会对稀缺的事物赋予更高价值,而当这个事物被剥夺时,在我们看来损失的价值更多,
《影响力》(3):对第7章“稀缺”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2-01

《影响力》(2):对第3章“承诺和一致”的梳理

“承诺”的定义是表明自己将来的行为。罗伯特·西奥迪尼认为人本能会与承诺保持一致,是芒格先生在“人类误判心理学”中提到的“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特殊情况。避免不一致性倾向1、与已有认知、行为保持一致的本能2、为这种一致性寻找依据(无论依据是否为客观事实)存在这种倾向的3个原因:1、社会认同倾向(1)保持一致被大多数人认为靠谱、自信、个性坚强、值得信赖;(2)前后不一被大多数人认为轻浮、善变、优柔寡断、思维混乱、考虑不周;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文化,可能是因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往往需要前后一致及伴随而来的持续投入和坚持,如基础设施的兴建、科教兴国政策的贯彻等等。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能流传至今,“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会成为近代流行语。2、激励/惩罚机制带来的超级反应倾向(1)人渴望被大多数人认可。(2)由于存在需要被人认可的激励而需要保持一致,同时人内心深处也需要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行为,从而存在认知被扭曲的可能。3、为应对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思维捷径。拿定主意坚持到底可以免除劳心费力地继续收集信息、权衡利弊。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公开的承诺这一小节的核心观点是一个承诺如果是当众作出的,人们坚持下去的可能性更大。这一加强条件主要是强化了社会认同倾向。额外的努力这一小节围绕现象“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进行了讨论。我认为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关联原理也发挥了作用:付出越多才得到的事物-事物越有价值。人会对该事物赋予更高价值,并以自己的努力作为证据:如果该事物没有价值,我为什么需要付出这么多努力才得到它?这一论证仔细品味,只不过是“付出越多才得到的事物越有价值”的逆否命题,只不过是把关联事物通过反着来说进行强化而已,实际上并没有提供有效的论据。但这个命题大体成立,并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例如应聘高薪岗位。除非有人发
《影响力》(2):对第3章“承诺和一致”的梳理
avatar彭镜哲
2022-01-30

《影响力》

最近再读,有了新的思考。罗伯特·西奥迪尼把影响力武器比喻成“按一下就播放”的自动式反应,并列举了数个在大自然中存在的例子:1、雌火鸡的母爱行为依赖于“叽叽”声,即便声音来自绑在臭鼬充气玩具上的小型录音机。如果小火鸡没有发出“叽叽”声雌火鸡会选择无视甚至误杀它;2、雄性知更鸟的捍卫领地行为依赖于一丛红色的知更鸟胸羽,即便放上惟妙惟肖但取掉胸羽的知更鸟玩具也不会触发捍卫领地的行为。蓝喉鸟则依赖于蓝色胸羽;3、某属雌萤火虫会模仿另一属雌萤火虫求偶时发出的闪光信号吸引并杀害另一属雄萤火虫;4、大石斑鱼张开嘴巴让某种小鱼清洁自己口腔依赖于该种小鱼上下起伏的游动方式。一种牙尖嘴利的鲇鱼模仿这种游动方式在大石斑鱼嘴里咬掉一块肉;5、某种蚂蚁的保护、清理、饲养行为依赖于气味和触觉等多种触发器。一种叫隐翅虫的甲壳虫模仿了这种触发器打进了蚂蚁巢穴并吃掉了蚂蚁卵和小蚂蚁,但不受伤害。西奥迪尼进一步指出,人类也一样有这种自动式反应,如:1、重视理由倾向:听到“因为”等伴随理由陈述的前置词就不假思索认为事情有道理。心理学家曾通过实验证明“因为我要印点东西”比“我要印点东西”更容易插队,即便仔细琢磨下来作为在打印店插队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2、社会认同倾向:在自己不确定下看到大多数人的行为就认为大多数人的行为是合理的并跟着这么做。上述这些例子的本质是证据/特征和认知之间建立起了因果关联,所以看到了某种证据/特征就形成了对应认知。如果有人观察并利用这种模式,就足以让人形成错误认知:1、小时候父亲通过我的毛巾是否湿了来判断我早上有没有洗脸,通过把毛巾用水弄湿几乎每次我都能让父亲满意;2、我们通过酒的口感、瓶子、飘带、标签来判断一瓶酒是不是茅台,造假者通过在贵州遵义买入口感差不多但很便宜的次酒,生产类似的瓶子飘带标签把次酒当成两三千的茅台来卖;3、瑞幸咖啡造假案中据一位知情者说法陆正耀知道一二级市场投资人注重
《影响力》
avatar彭镜哲
2022-01-29

2022.01.29 复盘笔记 by 彭镜哲

对“对比错误反应倾向”的思考这个提法来源于《穷查理宝典》中的人类误判心理学,基于对比原理:人类形成认知的方式之一是在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书中有多个例子,例如以父母为基准择偶、在大系统面前忽视小纰漏而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错误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历史教训让我们知道使用上述对比基准往往是不太可能获得满意结果的。但是,对于不那么明显的情形,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使用的对比基准是能获得正确认知的基准呢?在分析$创新奇智(02121)$是否值得申购时:1、我得知创新奇智的销售费用率在15%左右,同业约50%,当时不假思索地形成了认知:创新奇智的产品有独到竞争力,在获得同样营收下不需要花费太多销售费用。2、几分钟后,当我从招股书中发现,创新奇智在AI行业细分的制造赛道上虽为龙头但市场占有率为2%,前5家合计5%,我意识到几分钟前形成的认知似乎不太站得住脚:如果有独到竞争力,这个赛道的市场格局怎么表现得像餐饮市场一样?3、意识到可能是比较基准有问题,后来发现,第1点的同业指AI业。有的AI业公司并没有进入制造业细分赛道,商业模式为SAAS,不卖硬件,毛利率有70%;AI制造业的公司不仅卖软件,还要卖硬件,毛利率为30%左右。前者管理层在制订财务预算时对销售费用当然会有更多弹药。应该和第2点中提到的另外4家同为AI制造业的公司进行对比。因为公司之间的财务比较,应建立在尽可能相同的基础上(相同的细分行业及伴随而来的相同的客户及需求、相同的会计政策等)。这样看来,之所以一项对比基准可能获得正确/错误的认知,除了经验表明外,在经验不足的情形下似乎需要某一些看起来更可靠的先验命题来支撑。越可靠的命题,越接近常识。芒格先生提倡检查清单,或许价值在于提供了反思比较标准是否合适的必然机会,当时我没有用这个方法。如果当时没有
2022.01.29 复盘笔记 by 彭镜哲
avatar彭镜哲
2022-01-25

对“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思考

昨天晨练时突然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思考:这种做法本质上和社会认同倾向是相同的。社会认同倾向心理学术语,描述人按大多数人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本能,有3个前提:1、得知大多数人的思考或行为方式2、对预期结果不确定(非必要条件)3、观察对象和自身相似(非必要条件)常见例证有视线受阻时跟着前面的司机变道、会场有人带头鼓掌时会带动其他人鼓掌等。这么做的隐含假设是“大多数人的思考或行为是能够实现预期结果的思考或行为。”预期结果在上面例证中分别体现为“更有效率到达目的地”、“让自己在公共场合得体”。无论这个隐含假设是否正确,在这种本能倾向的影响下,我们自己的思考或行为是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思考和行为的。别人恐惧我贪婪之所以得出“别人恐惧”这样的结论,一般是观察到投资标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快速下跌,而短期价格波动由买卖双方供求力量决定。如果把这句话单纯当作“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条件反射来执行,那么贪婪的相关认知和行为就同样也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思考和行为基础上,只不过是不假思索地和大多数人反着来罢了。根据大多数人的思考和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这种做法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依靠这个,就相当于把赌注押在了大多数人身上,赌大多数人的思考和行为是正确/错误的。
对“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思考
avatar彭镜哲
2022-01-22

对“价值投资者”这一词语的思考

之前出于某些原因,需要在小虎访谈发的主贴中收集一些信息,偶然发现采访的对象中有不少人表明自己是价值投资者,后来出于兴趣做了一个统计@小虎访谈:自小虎访谈第1次发帖的2016年5月26日至2022年1月19日20:18,小虎访谈一共有主贴126篇,访谈了109人(不含CFO解读财报、就某一问题的简单采访、吉姆罗杰斯专访等少数情况),在访谈中或个人发帖中声明自己是价值投资者或投资风格偏价值投资的有28人,占总人数25.7%。但李录先生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认为,市场参与者中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人数占比可能不超过5%,如果李录先生的估计是可靠的,那么25.7%是真实百分比的5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何一个抽象名词的创造均源于对现实世界具体事物共同特征的提取(逻辑学上称这些共同特征为“内涵”)。我认为有可能是李录先生和市场参与者们对“价值投资者”这一词语内涵的看法不同,导致了上述情况。不同认知很大可能导致不同行为,进而带来不同结果,或许有必要对“价值投资者”这一词语做一个探讨。市场参与者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可能源于自身行为符合以下3个特征:1、完成对投资标的信息收集—形成认知—预判投资标的未来发展这一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完成根据信息形成观点这一过程2、根据观点运用某种估值算法对标的估值,比较运算结果和市场价格,得出低估结论3、持有投资标的直到市场价格接近或达到运算结果这样看来,市场参与者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的这种认知的确很有道理,很多人的行为也的确是这样子的。但为什么李录先生说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只有不到5%呢?从上述3个特征来看,符合第3个特征是因为对运算结果自信,对运算结果自信是因为对估值算法自信(唯一合逻辑的估值算法是未来到手现金流的折现已被市场公认),而估值算法的
对“价值投资者”这一词语的思考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