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一哥陆金所即将登陆纽交所,金融科技第一股会“香”吗?

最近国内金融科技巨头争先恐后冲击资本市场。先是巨无霸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估值36000亿A+H同步上市,预计11月上旬正式登陆科创板,同时港股挂牌时间提前到11月5日。其次是京东集团旗下金融科技公司京东数科科创板上市此前已获得上交所受理。

今天要说的是大名鼎鼎的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23日陆金所更新了其招股书:拟发行1.75亿股股票,发行价格区间设定为每股11.5美元至13.5美元之间。按此计算,陆金所募资额约为20.13亿美元到23.63亿美元,估值近300亿美元。

目前陆金所(LU.US)已经在几大券商开启认购,预计将于10月30日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有望成为国内三家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集团、陆金所控股和京东数科中率先完成上市交易,成为金融科技第一股。

据招股书介绍陆金所是中国领先的科技赋能的个人金融服务平台,主要解决中国小企业所有者和受薪工人对个人贷款的大量未满足需求,并为中国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口提供量身定制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促成的零售信贷余额总额达到人民币5194亿元(735亿美元) ,在线财富管理平台产生的客户资产总额达到人民币3747亿元(530亿美元) ,分别在金融科技公司、在线金融科技公司和网络借贷平台等中国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和第三。

说起陆金所很多人可能还不是太熟悉,但说起“平安普惠”大多数人可能就太熟悉了。没错,在2017年P2P转型之前,陆金所就是平安普惠的资金端。用户通过平安普惠借款,资金来源就是陆金所,陆金所和平安普惠同属陆金所控股旗下的产品。在转型之前,陆金所的盈利模式就是依靠陆金所聚集普通投资者的资金,然后通过平安普惠出借赚取利差。在p2p狂奔的日子里,平安普惠一跃成为国内p2p一哥。

由于P2P模式缺乏监管,行业乱象丛生,2016年开始迎来暴雷潮。此后随着监管政策不断落地、集中整治活动开启,P2P如临深渊,不少平台选择退出或通过转型撇清和P2P的关系。平安陆金所也开始拥抱监管,逐步转型成目前的零售信贷和资产管理模式。

可以说目前这两块业务是独立的,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陆金所主要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4470万人,其中,活跃投资者数量达1280万人,占比28.6%。客户资产总规模在2017-2019年呈下降趋势,2020年上半年小幅上涨,较2019年末增加73亿元至3747亿元。

表面上看财富管理规模在下降,但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清理p2p遗留问题所致。据股书显示,2017-2019年,陆金所的网贷资产从3364亿元减少至1033亿元,旧产品占客户总资产比例从2017年末的72.9%下降到2020年6月30日的12.8%。所以单从转型后的合规财富管理规模增长来看,陆金所这块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9.4%,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陆金所零售信贷端也就是平安普惠,2017年-2019年借款人数由750万人增至1240万人,2020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1340万人,小微企业主为主力借款人群,占比近7成。贷款余额则从2017年的2884亿增长至2019年的4622亿,并继续增至2020年上半年的5194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6.6%,表现非常稳健。

下面我们继续拆解陆金所的财务数据。2017-2019年,陆金所总收入分别为278.2亿元、405.0亿元和478.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1.1%;对应净利润60.3亿元、135.8亿元和133.2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48.65%。财务数据上看起来平安陆金所成长速度也是非常快。

一切似乎都那么完美,但接下来我们看问题。首先通过招股书披露的这份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营收256.84亿人民币。其中主要包括两块:零售信贷业务收入207.54亿元,占比80.8%;而财富管理业务模块营收仅仅为6.99亿,占比2.7%。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增长更快,并且管理规模和零售信贷规模差不多的财富管理模块给营收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再来看看营业费用,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营销费用86.2亿,占营收33.6%。业务和服务费用28.19亿,占营收11%。单这两块就占营收44.6%,而号称是所谓金融科技公司的技术和分析费用仅仅8.49亿元,占营收金3.3%。对比科技行业像华为、京东、苹果、阿里等公司动辄10%以上的研发投入,陆金所可以说不能被认为是科技型公司,更像是一个销售型公司。

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拥有84,830名全职员工,其中销售、营销、贷后管理等就占了93%。和我们之前通过财务数据判断得出的结论一样,陆金所其实是一家实实在在金融销售公司,跟科技基本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表面上虽然陆金所的宣传一直往金融科技型公司靠,但实际上不论从投入占比还是员工占比来看,其实都是一家销售公司,跟科技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其次主要营收的90%以上都来源于信贷业务。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陆金所其实是一家依靠销售驱动的零售信贷公司。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业务是如何赚钱的,未来会如何发展。笔者这里有一份平安普惠的借款单,从这个单上表面看起来借款的年利率是7.125%,但是这只是费用的一小部分。借款费用的大头其实是所谓的月服务费0.74%和月保险费0.4%,记住这可是按月算的哦。

事实上平安普惠的业务模式就是通过合作银行放款,收取利息;然后通过平安保险增信,这就是单据中的保险费;另外就是单据中的月服务费,这个月服务费也就是占平安普惠陆金所收入80%以上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们用贷款计算器计算一下:贷款245000元,分36个月按照等额本息还款,每个月还10371.9元。计算的结果是年实际利率高达29.8%,远远超过规定的受保护利率24%。

通过调查大多数平安普惠的客户的借款综合成本区间都在28%到36%这个区间不等,并不像平安普惠的营销人员宣传的年利率在7%到8%左右。所以在网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人对平安普惠提出质疑,但由于背靠平安集团这颗大树,目前平安普惠的业务做的仍顺风顺水。

什么人才愿意付如此高的费用去借款呢?就是那些资信并没有那么好,也没有什么抵押的人才会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去平安普惠借款。问题又来了,既然平安普惠的客户即没有抵押,资信又不是很好,那放出去的款能收回来吗?这就是平安普惠的厉害之处。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下相关的内容,就知道为什么平安普惠的收款效率这么高了。

2020年8月最高法向社会通报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同期LPR的四倍,即15.4%,相较过去的24%和36%降幅高达近50%。毋庸置疑对陆金所这种依靠高利率和费率放贷为主要营收来源的业务来说,大大降低了可操作空间,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不排除后续会出现不良贷款增多、逾期/坏账增加的情况。

所以通过上面的剖析,我们基本上就知道了陆金所的主要业务模式以及营收来源。虽然表面上不论从营收、净利润还是成长速度来看都是非常靓丽的,但是这种靓丽背后却是建立在非常有争议的畸形业务上。并且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这种高速增长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甚至是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在美股上市的和陆金所业务模式差不多的360数科等估值只有5倍左右,并且360数科的业务其实还稍微丰富一些,而陆金所的主要营收来源就非常单一了。

也有很多人把陆金所和最近要在A股上市的蚂蚁集团做对比,说你看蚂蚁集团的预计发行市值最高达36000亿,市盈率6、7十倍。但小伞要说首先这是A股的估值,其次虽然都是号称金融科技,但陆金所和蚂蚁集团的业务完全不一样,蚂蚁集团的业务就要丰富、健康的多,零售信贷在蚂蚁集团的的业务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蚂蚁集团的零售信贷主要用户都是非常优质的网商,资产质量要高的不是一个等级。

综合来看,对陆金所的估值更客观的做法是参考美股上市的类似360数科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根据招股书陆金所发行市值300亿美元左右,按照2019年净利润21.8亿美元计算,陆金所发行市盈率接近14倍。对比美股对类似金融科技的估值大多数都在4到5倍左右的市盈率,显然陆金所还是非常严重高估的。

所以你觉得号称金融科技第一股到底香不香,该不该打呢?小伞认为还是保持谨慎的好!下篇小伞将为大家带来真正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集团的详细分析,欢迎大家关注。$Facebook(FB)$$苹果(AAPL)$$阿里巴巴(BABA)$$特斯拉(TSLA)$$陆金所(LU)$

# IPO情报局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